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的生命观 六▪P4

  ..续本文上一页,没有关系。当你受八戒的时候,你不是理直气壮的说,是菩萨,那我相信,你就应当去承当。我是这样回答的,我就应当承当。如果我不承当,我就觉得我无地自容,我在撒慌,我在做贼,我没有言行一致,我没有表里如一,那能行吗?学佛就是要学的跟佛一模一样,至少应该差不多。你不离得很远啊,你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就交给你了,你爱咋办就咋办,那不对。你否定了自己的努力,那还是不行的。所以每个人都是这样转过来的,转糊涂了,转懵了。那我们如何解脱轮回?解脱生死?从圣义谛角度看,我们说了,佛法是圣义谛的,不是世俗谛的,世俗谛就轮回啊。但你有了圣义谛,有了真谛结果就不一样了。所以圣义谛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现象的转换,你怕什么?死了再换个频道,死了再换个生命存在的现象,继续修行,没关系的。你应该乐观的面对生死。那你原来很执着,很害怕,很恐惧,现在不了,无所谓,那就是改变了。所以说佛教徒最不怕死,怕死也不是真正的佛教徒。佛教徒很勇敢,佛教徒很大气,佛教徒不小心眼,佛教徒不在乎,输得起也赢得起,这就是佛教徒。相比之下的表现就不敢恭维了。因缘的聚合与离散,我们只是要接受无常变化的自然法则,很正常的因缘的组合啊,散啊,聚啊,散啊,生啊,死啊,很正常啊。

  我们已经告诉大家,龙树菩萨已经告诉我们,“不生也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有没有?有。但是是因缘的生,因缘的死;因缘的常,因缘的断;因缘的依,因缘的异;因缘的来,因缘的出。有没有?有。但是是因缘的。是因缘的,它就没有主宰性,没有实在性,那我们就说不,什么叫不啊,就是没有生没有死,没有常没有断,没有一没有异,没有老没有年轻,没有美没有丑,没有高没有低,是因为你的角度,是因为你画地为牢了,是因为你戴着眼镜看世界了,所以你认为它是实在的,你错了,既然是因缘的聚合离散,只是要接受它,你不接受行吗?你说我不愿意死,可以这么讲,谁都不愿意死啊,可最终我们发现他们都死了。谁没死,谁都死了,所以我们必须接受它,所以说我们要接受了就是放下,不是放弃,我们不能离开死亡,但是我们要放下对死亡的执着,对死亡的恐惧。随似自然的原理观察它当下就是没有实体性的和合与变化,死亡是什么?是散了,合和的,缘的,没有实在性的。请问你执着死亡干什么?你为什么转牛角尖,你从牛角尖里出来你不就自在了吗?你不就解脱了吗?我一再告诉大家,什么叫如意啊?如意来自佛教的,前面有个头,头是要回头的,那个勾回头才如意,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勇敢地面对死亡吧,死亡是一种缘聚缘散,对生而言,死是散,随死而言,死是聚。因为中因再聚,你在乎它干什么?你在乎的了吗?你在乎反而生命的轨道堕落了。生命的质量下降了,如果你不在乎,你就升华了。洞察生命的当体,是无实在的生,同时也没有实在的死。不是真的生也不是真的死,你怕什么?不是真的生,你不在乎。得失啊。不是真的死,你就不在乎,害怕啊,恐惧啊,担忧啊。有个笑话,说有个人非常关心死亡是怎么回事。因为他身体越来越差,他是个有地位的人,然后他就问手下人,他说你说死是什么感觉啊?手下的说,好极了,好极了。为什么?他说如果不是好的话,那些死的人都跑回来了,一个也没有回来嘛。你说是不是好极了。

  所以说你别在乎你就自在了,别在乎你就解脱了,因为没有实在的生,没有实在的死,他们都在变化,就像你一点点地在变化,过去的你能回到过去吗?回不到,你就洒脱一点嘛。由他去,不在乎。生死是不二,生死不是两个,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你还怕什么?你现在活着,生命正在变化,就是死,死了就是生。不要害怕。生死是平等的。平等了,你就更不害怕了。超越生死的现象,由此你就超越了,原来说有生有死,现在生死平等了,那条界限就没了,这个圈就没了。一旦没了,你不就解脱了,你不就往生了嘛。没了,你就跟空性相应了。没有空性,阿弥陀佛不会有慈悲心的。极乐世界也是缘起,你跟他相应了,你去不了极乐世界,你来找我,找阿弥陀佛算帐,阿弥陀佛给我打妄语,可能打妄语吗?他是醒来了,我们还在睡觉。你醒了就不问了,因为你醒了。那是默契,那是完全的相应。那你就不会再问这个问题了。

  如此我们便能再每个现象的变化过程中,都能维持平静、安宁、自在、欢喜,有智慧的欢喜,无所谓。很自在,没关系,我到台湾去,慈济功德会他们很多的佛教徒,我们做不到,我先说到这点,我只能说我们很多人做不到,肯定一些人能做到。我死了,我肉体捐献给医院,慈济医院解剖,研究我吧,只要能对别人有好处,我做最后一次布施。你能吗?那些解剖的人都是佛教徒,他们说这个尸体就是我的老师,你能吗?你很难,当我面对他们解剖心脏的时候,我一刹那就有障碍了,我在考虑,这是心脏,他们在解剖,说白了很残酷。当时觉得很残酷,但是我想我如果不突破他,他就是障碍,所以我眼镜直直地过去看。我觉得我没有做恶梦,无所谓了。你自己是你自己的敌人,别人不是你的敌人,就像我骂你,你在乎了,你觉得你受伤了。我要骂你,你不在乎,你能受伤吗?你不会受伤。就是因为你自己没有消化那种所谓的骂。你自己受伤了,谁伤害你的?不是我伤害你的,是你自己伤害你自己的。你如果消化了,能够转化,你马上就解脱了嘛。现在我们很难消化,不会转化,怎么样,就都搁在这里了,种子啊,你说将来换个渠道的时候,他不就是凭这个吗?所以说大家一定要把我住自己的那颗心啊。不要在乎,不要在意,不要执着,不要上当,不要受骗,千万要自信。然而平时在身心方面,要求大家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佛教徒我说我们不看弟子规,如果能诸恶莫做,能够众善奉行,能够自净其义,那比弟子规还圆满。诸恶莫做,只要是大家不欢喜的事我不做。当然你要算大帐,个别人欢喜那你不要做。大多数人欢喜的事那你做。众善奉行,这件事只要是利益社会人群,我们就去做。你看近些年来,有些寺院搞慈善事业,能够去帮助他人,能够去助学,那些贫穷上不起学的孩子,那佛教徒去做影响不一样。我记得去年的时候,那个元旦春节附近,我们做了一点事,他们就很诧异的。他们甚至要求我们不要做了,你们自己还不能维持你们自己,当你做的时候和不做的时候就不一样。肯定不一样。当然对佛教徒的形象改变的时候,那本身是善的引导。那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我们自己做了坏事的时候,对恶的引导,也是非常可怕的。尤其你在家里,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还是佛教徒呢,你怎么会这样,这句话太深刻了,深刻的让我承受不了,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佛教徒输不起,因为你已经不代表你个人了。我也不代表我个人了。所以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就是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不要在乎,自净其义。但是还要对当下负责任,前提是你自净其义,怎么净啊?照见五蕴皆空,身体都是假的,你在乎什么?你能带这个身体上极乐世界?是这个肉体去吗?肯定不是。所以你不要在乎他。当然你也不要去作贱他,你不要去伤害他。所以随缘了旧业,切莫造新秧。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所谓自净其义,就是讲阿赖耶识的杂质净化,我自己酿的种子就是善的,净化了,净化到一定程度,大圆镜智,利益分明,没有挂碍,所以转八识成四智,三元宗讲二智,唯识宗讲四智,那是因缘不一样,针对不同类的众生而讲的,怎么到那二智,到这四智了呢?是因为有人需要四智来引导,有人需要二智来引导,因缘不一样,所以就有二和四智的区别。其实也没有二也没有四,只是你需要二的时候,就给你二,你需要四的时候,就给你四。其实哪里有二,哪里有四,只是一种方便说而已。

  

  

《佛法的生命观 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