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的大善知識在承擔如來家業、紹隆如來慧命、大作度化衆生事業的時候,在他心裏對他自己說,用以堅固和加強無邊的願力和信心。所以,說“會說”,是大善知識對他自己說,而決不會對衆生說。
大善知識只會通過真實不虛的點點滴滴修爲行持,以實實在在的崇言懿行告訴衆生:“這就是善知識的標准!”衆生如果心浮氣躁,由煩惱習氣障蔽了心靈和眼睛而變得“有眼無珠”,不識得大善知識甚至當面錯過,則過錯在衆生,不在大善知識!
因爲大善知識深刻洞察衆生心性,徹底了解世間萬象和社會人情,決不會開一絲毫破壞正法之先例,也就徹底杜絕世間一切邪謬狂妄之徒“借正表邪、狐假虎威”之弊端——說得淺顯一點:如果善知識直白地告訴大家:“我就是善知識”,那麼所有的恬不知恥之徒都會說這句話,難道感天動地份量的善知識,竟然變成“誰說是,誰就是”這麼膚淺嗎!?
4.問:佛經當中對善知識的標准是什麼?
答:佛經典籍當中,諸佛菩薩、曆代高僧大德對“善知識”的定義和诠釋很多,處處可見。這裏摘錄一段《大乘金剛心論》當中的經文:“文殊菩薩問佛:“雲何行持,名善知識”?佛言:“善知識者,心性柔和,戒行精專;心無貪妒,物無愛戀;心行平等,意無憎愛;有大方便自度度人,量根施道;具大總持,好心與人,不求果報;行門清淨,無諸過失;說法論議皆合經意;具足此行,名爲善知識。複有智慧出衆,福德超群,無所不善,無法不識,爲人天眼目,作佛法棟梁,掌佛祖權衡,作法門領袖,開正道門,塞邪魔路,紹隆佛種,續佛慧命,以心印心,流傳不絕,大機大用,大願大力,此名真正大善知識””。
5.問:在生活中,善知識給人的印象是什麼?
答:在生活中,善知識留給人的印象是:人格品德的高山,智慧福報的寶庫,值得千千萬萬人和衆生敬仰頂禮的楷模。
因爲善知識是示現在生活中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所以使人更加近距離感受到其人格的光輝、人性的美。其深邃的智慧、卓絕的品行、莊嚴的修養時時刻刻流露在舉手投足之間,給有緣得以親近過的人留下高山仰止、永遠難忘的珍貴印象。
6.問:善知識會發脾氣罵人嗎?
答:會。但是善知識發脾氣罵人,和世間凡夫發脾氣罵人,有著本質上的天差地別。世間凡夫發脾氣罵人,是以自私自利爲宗旨,凡對自己自私自利有所違逆甚至稍不順心的境遇,則大發脾氣,罵天罵地罵人罵事,統統給予一罵!
善知識發脾氣罵人,決不是爲他自己,而是爲正法、爲衆生、爲死不爭氣的笨弟子。不但會罵,有時候還會給以“當頭一棒”。只是很多時候由于衆生的業障深重,甚至遇到那種“打不知痛,罵不知羞”的家夥,反而辜負了這語重心長的一罵!
7.問:爲什麼很多時候把“皈依金剛上師”放在“叁皈依”之前,而合並稱爲“四皈依”?難道“皈依金剛上師”比“皈依佛法僧叁寶”還重要嗎?
答:這裏說的“金剛上師”指的就是善知識。“金剛”即不動、不變、不壞之意,比喻我們這一顆菩提心就要作一顆金剛種子,無論任何邪知妄見、風雨坎坷都不但不能絲毫動搖,而且還會生根開花,結出豐碩的智慧福德之果。
佛法雖然有“依法不依人”的重要開示,但那是從徹底圓滿之義的角度講的。從凡夫的角度認識佛法、修學佛法,必須有一定的章法和步驟。正如古大德所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修學步驟也是如此。金剛上師、大善知識的言傳身教、耳提面命對于學人自始至終都起著不可或缺的示範、激勵和堅定作用。因爲有了大善知識的真實垂範,使學人身心有所依止,道業不斷增長,許多主觀客觀的歪風邪氣、謬見岐行都會在不知不覺當中被大善知識的威德力量所震懾和溶化。
所以,尤其是末法時期的衆生,好不容易發起一回修學佛法的菩提心,如果不強調“皈依金剛上師”,“皈依佛法僧叁寶”就很可能變成一句沒有著落的空話;如果沒有大善知識的言傳身教、威德攝受,就很可能會在天長日久、不知不覺當中變成對佛法、對叁寶、對修學的認識和感知,通通停留在空洞的名詞術語上面,也就很難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嚴重的還會因爲沒有嘗到法味、沒有證得法喜而法緣退失、業緣增長導致退失菩提道心,足可痛惜!
明乎此,才知道皈依金剛上師、依止大善知識才是真正把皈依叁寶、修學佛法的腳印踏在了實處!
8.問:請舉幾例大善知識的尊諱,以便于指導修學。
答:舉古時候的時間上感覺太遙遠,舉當代的又似乎不便。就舉距離我們現在僅僅半個多世紀之前的若幹位舉世公認的大善知識吧,他們是: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弘一大師、來果禅師、谛閑大師、寄禅大師,楊仁山大居士、高鶴年大居士、夏蓮居大居士、關炯之大居士、歐陽漸大居士、丁福保大居士、夏丏尊大居士,等等。
9.問:應當如何親近善知識?
答:簡明扼要地說,就是:用心!
但是“用心”這句話被說多了、說空泛了以後,也會變成僅僅是一句話、兩個字而已。應當如何用心呢?這就需要每一個真心學佛的人好好“用心”追問了。用心看,用心聽,用心思考。用心去映照自己的心是否與善知識的心相契相印,用心去對照善知識的崇言懿行是否象慧日朗月一樣照徹自己的心空,用心去返照自己是否從善知識的教誨開示當中受到教益,用心總結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在“用心”親近善知識!
10.問:如果一直都沒有機會遇到大善知識,怎麼辦?
答: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善知識確實是可遇不可求。能夠遇到則真是多生多世的善緣和福報,一定要倍加珍惜。但畢竟如今末法時代,大善知識更加稀有難逢,要想在生活中現現實實遇到驚天動地、震古爍今的大善知識,對絕大多數學佛者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一方面感歎自己福薄慧淺而生此末法時代,另一方面求福求慧求正法的心始終不渝,雖然不能遇到特別了不起的大善知識,但我們可以從古往今來舉世公認的大善知識留下來的開示著作當中得到啓迪和教益。
另外,即使不能遇到大善知識,“中善知識”、“小善知識”總能遇到吧!只要在持戒修行、正知正見、品格德行等方面具有超塵脫俗的建立和印證,就是值得我們恭敬贊歎的善知識!佛法講心心相印、有感即通,只要我們至心懇求、真實修學,我們的心行與善知識的願力相契相印,善知識就一定會慈悲現前。
所以,不怕遇不到大善知識,只怕心目中沒有善知識的份量。
二、關于“叁災八難”十問:
1.問:“叁災八難”是佛教的說法嗎?如果是,究竟是哪叁災、哪八難?
答:“叁災八難”確實是佛教的說法。“叁災”有“小叁災”和“大叁災”兩種。“小叁災”是:饑荒、瘟疫、盜賊;“大叁災”是:水災、火災、風災。“八難”是:地獄難、餓鬼難、畜生難、北俱盧洲難、長壽天難、佛前佛後難、盲聾喑啞難、世智辯聰難。
2.問:“叁災”比較好理解,“八難”當中的“地獄、餓鬼、畜生”叁難也比較好懂,後面五難比較難懂。請稍作詳細解釋。首先請問:什麼是“北俱盧洲難”?
答:佛教關于“世界結構”有這麼一種說法:一日一月圍繞著須彌山運行,周圍有四大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瞻部洲、北俱盧洲,這樣的範圍稱爲一個單位世界;一千個單位世界稱爲“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爲“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爲“大千世界”;因爲“大千世界”是由千個單位世界的叁次方而計算得出的,所以又把“大千世界”稱爲“叁千大千世界”。
在“四大部洲”當中,北俱盧洲的人有福無德,過著相當奢華豪貴的日子,但都是“只顧眼前,不管腦後”,非要等到山窮水盡的時候才追悔莫及。所以佛法把生到北俱盧洲定義爲一種災難。
3.問:什麼是“長壽天難”?
答:“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當中共計有二十八層天。欲界六層,色界十八層,無色界四層。除去“無色界”的四層天以外(因爲無色界當中的生命現象不是以色身軀體來顯現進行,而是純粹處于心意識活動當中),“欲界”和“色界”共計二十四層天當中的衆生,都具有很大的福報,壽命也非常長久,如果跟人的壽命相比,許多天人的壽命之長久簡直是個天文數字。
在這諸多層天當中,有若幹層天當中的天人(這裏限于篇幅,不能詳細表述),他們的壽命極其長久,福報也極大,煩惱也極重。說得幽默形象一點,就是:享有相當可觀的癡福濁福,同時也擁有相當可觀的習氣煩惱,“活得相當不耐煩,可是還死不了”。這在佛法看來,也是一種災難。
4.問:什麼是“佛前佛後難”?
答:佛法講“人身難得”。在六道輪回當中,要生到人道,得到一個人的“身份”是非常珍貴難得的;尤其是得到一個身體健康、心靈正常、生活環境、各種遭遇等等都很完美的“人身”更是千難萬難。佛法講“得人身如掌中土,失人身如大地土”。既然如此難得,就要倍加珍惜。珍惜人身的方法不是紙醉金迷、狂吃狂喝、貪婪算計,而是培福培慧、莊嚴身心、修學正法以達到使生命不斷往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延續。
但是由于每個衆生作善作惡、種因得果的千差萬別,導致許多人要麼生在“佛前”,要麼生在“佛後”。也就是說,當人世間有佛出世,能夠聽聞佛法、修學佛法時,那些衆生卻因爲罪障深重而生到地獄、餓鬼、畜生道中去了;等到“服刑期滿”再生到人世間來的時候,那時候的人世間卻處處都充滿煩惱習氣折磨身心,而沒有機會聽聞、親近、修學佛法了。
5.問:什麼是“盲聾喑啞難”?
答:這是從人的生理殘缺角度來講的:盲、聾、喑、啞都是人的身體上或先天或後天造成的缺憾。一旦有這些缺憾,從最簡單的吃喝拉撒到求福求慧修學佛法,都非常不方便甚至十分艱難。從這個角度也反襯出得到一個健康完美的“人身”,多麼值得珍惜!
6.問:什麼是“世智辯聰難”?
答:佛法認爲,當一個人或一群人非常聰明、非常有才華和能力,卻沒有崇高、莊嚴、堅定的信仰的時候,那無論帶給他自己還是帶給普天下全社會的後果都是一種災難。
因爲凡是顛倒黑白、陰險狠毒、奸僞圓滑、喪盡天良的諸多惡業、惡話、惡事,都是極其聰明又有才幹的人才想得出來、說得出來、做得出來的。如果不信,請看監獄裏面關著有幾個笨蛋?
世智辯聰難——人世間特別令諸佛菩薩傷痛的一難!
7.問:在寺院裏面吃齋飯時,經常聽到“要吃叁碗”的說法,說這樣就能夠免“叁災八難”,是真的嗎?
答:這是佛門古往今來的老和尚們在生活中說的一句“祝福語”,衷心希望和祝願天下社會一切人都無災無難、吉祥如意。從這也可見佛門是充滿生活味和人情味的。
如果呆頭呆腦地把“吃叁碗飯”理解成“免叁災”,那就要“吃八碗飯”才能夠“免八難”。要是想修行證道成佛,那就要每頓吃叁十二碗飯甚至八十碗飯,將來才能證果得到“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啊!哈哈!不用修行了,直接就多多地吃飯,活活撐死算啦!
8.問:災難是怎樣引起和發生的呢?
答:真正完全屬于大自然客觀引起的災難占的比例很小。絕大多數的災難都是“人爲”引起的。作爲“萬物之精靈”的人,應該盡己所能控製和避免大自然的各種災難,而不應該煩惱熾盛、欲望膨脹以種種荒唐行爲給各種災難“火上澆油”。所謂“人以善感,天以福應;人以惡感,天以災應”,這個“天”就是因果法則,這個善和惡就是人的所作所爲。
9.問:在佛教關于“災難”的說法當中,有沒有“末日說”和“毀滅說”的說法?
答:佛教沒有“末日說”和“毀滅說”的說法。這種說法給人一種“徹底消滅、同歸于盡”的印象,這種說法在佛教教義當中也是不予承認的。因爲佛法講“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誰種因,誰得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如果不分善惡、不辨對錯,通通都“胡子眉毛一把抓”、“有罪無罪全部坐牢”,這從因果法則上是講不通的。
既然“如是因得如是果”,那麼能夠導致“末日”和“毀滅”的原因,或許有兩種情況:①全世界所有的人全部變得罪大惡極,一個好人都沒有了;②現在掌握著“能夠把地球毀滅若幹次”尖端武器的國家和人民通通在一夜之間徹底失去理智了。
10.問:應該用什麼方法免除災難呢?
答:佛法把“種因”和“得果”歸納爲兩大類:①共業——共同造因,共同得果;②別業——個別造因,個別得果。災難的“種因”和“得果”也是這樣。如何免除災難呢?中國儒家文化的大聖人孔夫子有這麼一句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裏的“窮”和“達”含義都是多方面的。從學佛的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也因爲“窮”和“達”的情況不同,能夠完成和達到的境界也不一樣。簡單說吧:我沒有能力要求所有的人都要真誠,但我可以做到我自己是真誠的;我沒有能力要求全社會一個強盜都沒有,但至少可以保證我自己不做強盜;我沒有能力把整個黃河的水都變得清澈淳淨,但至少可以保證我自己這一杯水是清澈淳淨的;等等。
從起每一個念頭、說每一句話、做每一件事開始。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謹小慎微,趨吉避凶;爲自己積功累德、廣種福田,防患于未然,化災難于萌芽狀態;從心靈到言行,從個人到大家,處處都播下吉祥如意的種子,自然就會盛開吉祥如意的花、收獲吉祥如意的果!
《佛法在生活中(崇慈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