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在生活中(崇慈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说错了话和做错了事,都给他人、给众生造成了伤害,也给自己留下了诸多阴影和障碍;扫除阴影就显现光明,清除障碍就得到坦途,唯一的方法就是——忏悔。

  2.问:如果不忏悔,而采取“过去的就让他过去了,忘记了就算了”的态度,可以吗?

  答:说可以也可以,说不可以也不可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①说可以,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或群人对自己所犯的过失和给别人造成的伤害,死活都不肯承认或不作忏悔,而摆出一副“我就这样,你能把我怎样”的样子,那就只能由他自己因果循环、报应自受,谁也不能强按着他的头来作忏悔!

  ②说不可以,是因为“过去的并没有过去,忘记了也决不等于算了”。给别人造成了伤害,时间虽然过去了,但伤害并没有过去;自己虽然忘记了,但别人并没有忘记。更何况由于凡夫的自私狭隘和缺少智慧,往往是把别人伤害自己记住了,而把自己伤害别人忘记了;更甚者还有痛在自身则小痛都不得了,痛在别人则再大的痛都觉得“没关系”。这样就变成彼此互为因果,冤冤相报,永远扯不清的讨债还债。必须通过忏悔以后,身心才能得到坦坦荡荡的解脱自在!

  所以,可以和不可以,都是自食其果、咎由自取,只看当事人何取何舍。

  3.问:有许多过失已经无法当面忏悔,还有许多过失“不好当面忏悔”,该怎么办呢?

  答:由于时间久远、记忆模糊、事态变迁等原因,确实有许多过失已经无法找到被伤害的对方来进行当面忏悔;由于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确实也有许多过失不便于或不好意思当面忏悔;但这些都不应当成为不忏悔的理由。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佛菩萨面前进行真诚恳切的忏悔。只有佛菩萨能够接受十方法界一切众生的忏悔,也只有佛菩萨的慈悲威德才能够洗涤一切众生的身心垢秽,所以佛菩萨又被尊称为“忏悔功德主”。

  4.问:应当以什么方式进行忏悔呢?

  答:忏悔的方法和形式各种各样,不拘一格。这里列举常见的几种方式:放生、赈灾、印经、布施、供养三宝、扶贫济困等等。

  5.问:如果经济条件很差,该以什么方法忏悔呢?

  答:忏悔最重要的,是有一颗极其真诚恳切的忏悔之心。所有的方法和形式,都是这颗心的具体演绎。经济、物质条件确实很差的情况下,甚至哪怕是一贫如洗,都可以至诚恳切的态度拜佛、念佛,求佛菩萨为自己解冤除结、消灾免难。

  6.问:父母恩、师长恩都比较好懂,如何认识“佛恩”?

  答:就从父母恩、师长恩的角度,好好用心体察、思考和追问,就认识到“佛恩”了。佛门把释迦牟尼佛尊称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从这个尊称就看出佛陀与众生的关系就是父子关

  系、师生关系。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我们每个人只是其中很渺小的“一分子”。一切人、一切众生的生命现象都在不断重复着“生了、死了,来了、去了”的自然规律。作为有思想有认知的人,只要稍微静心问一下:生命有什么意义?生命从何而来,往何而去?难道作为“万物之精灵”的人,生到世间来的目的就仅仅是为了饮食男女、逞强斗狠、尔虞我诈吗?如果人生一世真的等同于草木一春,那么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如果人生的价值仅仅是追求贪取一些虚幻不实的假象,或者说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鬼话,这样的人生价值又“值”在什么地方?诸如此类的问题,多返观自心追问几次,我们就会明白:健康、完美的躯体生命固然重要,懂得用智慧和福德来善待生命、呵护生命、庄严生命更重要,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糟蹋生命、作贱生命、浅薄生命;而这个伟大的道理只有佛菩萨才能够告诉我们、利益我们!

  世间上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答报”、“受人一饭之恩,应当没齿不忘”。我们因为修学佛法而懂得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庄严生命;佛陀的慈悲教诲使我们不再迷惑颠倒,不再虚生浪死;佛陀的加被护佑使我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样的恩德,岂可用蛮不在乎、吊儿郎当的态度来对待?

  7.问:法律规定“父母有养育儿女的义务和责任”,既然是义务和责任,为什么还要强调报父母恩?

  答:法律是道德的最后底线。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要以法律条款为依据,这样的人本身就已经成了“贱胚子”,不用枪押着他就不好好走路;其次,当人们心目中丝毫不敬畏尊重法律、而想方设法钻法律空子的时候,法律也就显得苍白无力、也永远都不会完善了。

  报父母恩,是因为父母生我养我恩重如山。简单的对比一下就明白了:养个小猪小狗,都要许许多多辛酸苦辣的付出,何况养育儿女;世间上的朋友之间为了一顿饭、一句话的恩惠,尚且久久不忘,何况父母含辛茹苦的巨大付出;世间上的朋友有时为了一句话不小心、一顿饭吃得不愉快,就跟我反目成仇,何况父母对我无怨无悔的关爱包容、甚至由于自己无知对父母没轻没重的言行而父母都不责怪不记仇;等等。难道好意思说父母这些恩德付出都是“活该”吗!?

  报父母恩,将来必定得到下一辈对自己的报恩;不报父母恩,也会成为下一辈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将来会连本带利回报到自己身上。

  8.问:佛法讲要报众生恩。众生那么广泛,对我有什么恩?

  答:从人的范畴来讲,人际社会的关系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事实上是“人人为我”的份量很大很多,“我为人人”的份量很小很少,我享受和占有了许许多多人对我的付出,所以必须随时心存感恩、尽力回报。如果不明此理或假装不明白,而摆出一副地主老财的样子,把别人所有的贡献和付出都当成是“活该”,那他就要变牛变马来偿还,那也是活该!

  从众生的范畴来讲,那就更加是“众生为我,我却没有为众生”了。我们的一看一听、一呼一吸,花香鸟语、山清水秀,梅兰竹菊、林泉溪涧等等,无不是广大众生为我们作出的奉献,当我们看得顺眼、听得顺耳、满怀惬意的时候,可曾想过对众生、对大自然应该有一份感恩之心?

  9.问:在生活中,如果周围的人都没有感恩之心,自己一个人处处怀着感恩之心,岂不是很吃亏?

  答:①这个“周围”,是指多大范围?是一个街道、一个片区、一个小镇,还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所以,“周围的人都没有感恩之心”的假设是不太可能成立的。②即使这个假设成立了,那也是这个区域内的人群相互之间恶性循环造成的结果,那就更需要“痛定思痛”和“改过自新”。

  怀感恩之心,是佛弟子应有的起码生活态度。这是自发的、自愿的,而不是强扭的、伪装的。不

  要老是先设想别人怎么样我才怎么样,如果等到别人都有感恩之心而自己却没有、甚至还在夸夸其谈的时候,就很惭愧了!

  如果真的能做到“周围的人都没有感恩之心,就只有自己一个人(或一家人)处处怀着感恩之心”,那恰恰不是“很吃亏”,而是“很占便宜”了。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试想:当周围所有的人发现这一个人或一家人的品行、涵养、素质都比他们高的时候,所产生的敬慕、佩服和效仿等连锁反应,岂不是非常令人感动和欣喜!

  10.问:对我有恩情恩德的人固然应当感恩图报,可是学佛还提到“感恩曾经绊倒过我、伤害过我的人”,这又怎么理解呢?

  答:人们往往认为,对于那些曾经绊倒过我、伤害过我的人,我能够做到不以牙还牙、不跟他计较就算不错了。殊不知,这个说法在学佛看来还是有些欠妥——因为做到了“不以牙还牙、不跟他计较”,却很容易变成“跟自己计较”,而且计较得很厉害!长时间跟自己计较,老是用悔恨、自责、忧怨的方式来苛求自己,对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学佛所讲的“感恩曾经绊倒过我、伤害过我的人”,并不是要求我们“化伤痛为笑脸”、不以伤

  痛为伤痛,反而买来鲜花水果、带上丰厚的礼品去登门感谢那个伤害过我的人。如果这样理解甚至这

  样做,哈哈!那就感恩得“太吓人了”!

  所以,这里所说的感恩,是一种宽慰、一种庆幸和一种化解。只有化解了心中那一团令人难过的“乱麻”,身心才能真正的健康自在!

  

  一、 关于“如何亲近善知识”十问

  1.问:善知识是个什么样子?

  答:善知识是个“真实”样子!!

  所谓真实,即“真则不假,实则不虚”之意。真正的善知识(唉!如今末法时代,邪妄虚假的东西实在太多,连说到善知识都要强调一下“真正的”),他的一切都必须是真实的;换句话说,都必须是内外如一、自然流露、不加任何编造伪装和做作、经得起时间和事实检验的。再说得详细一点,真正的善知识是在一言一行、一说一笑乃至吃喝拉撒当中都流露出令人敬重、钦佩、羡慕的品行道德和风采;而不是专门正襟危坐、泥塑木雕似的装出一个“善知识”样子。真正的善知识是体察众生疾苦、透彻世态炎凉而深怀大慈大悲之心,运用或温或火或棒喝或慈训的各种方便善巧救度利益一切众生;而不是痛不知痛、痒不知痒、道貌岸然、言行诡异、故意让人感到“神出鬼没”的样子!

  正因为善知识的真实,才显现善知识的可贵!!

  2.问:善知识一定都是相貌堂堂、仪表不凡、学富五车、能言善辩的样子吗?

  答:非也。这么说吧:有一部分善知识由于其度化众生之宏愿以及观察到有缘得度众生善根已经成熟,就会示现出相貌堂堂、仪表不凡、学富五车、能言善辩的样子。毕竟绝大多数众生是不具备识人之慧眼的,大都只能通过外相来识别和判断,而这种比较肤浅的识别和判断往往很容易出错。尤其是学佛,如果仅仅从外相来识人辨人,许多胜妙因缘就有可能当面错过了。

  如今末法时代,邪谬虚妄的人和事随处可遇、俯拾皆是,遇到善知识的几率也越来越少,更需要冷静观察、用心鉴别。必须建立起善知识在心目中的份量,才会明白冷静观察、用心鉴别的必要。

  3.问:善知识会说自己是善知识吗?

  答:如果说“会”,那就只有乘愿再…

《佛法在生活中(崇慈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