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学法问答
法增比丘
1.什么是佛教
答:佛教是根据释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的教育,作为一个人的信仰,以佛的教法和实践为核心,而成为古代印度的一个独立宗教,时至今日,全世界各地都有佛教在传播,其信仰人数已超过十亿。
2.什么是佛法?
答∶佛法是释迦牟尼佛觉悟,解脱缠结,出于三界,不再生死轮回的方法或经验。众生皆能成佛,但因众生根器不一,佛陀教导他们修行,达至解脱的方法也不一样。现在法师各自弘扬佛法,都说其法能引导学生证悟,但证悟的还是极少,这不是佛法不好,而是老师没教适当的法门,以及学生没照着老师的教导去做所致。
3.释迦牟尼佛是谁呢?
答∶佛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涅槃于公元前五四四年,所以今年是佛历二五五零年。他上世从兜率天下来;以托白象梦后从母左胁入胎;从右胁出胎于蓝毗尼(Lumbini),下生为迦毗罗卫(Kapilavatthu)国净饭王(Suddhodana)的太子,出生七日后生母摩耶(MahaMaya)夫人就去世了,而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Maha Pajapati Gotami)抚养长大;他在少年时出游四门见到老﹑病﹑死﹑和梵志有所感触,而想到人生的痛苦,以及思念如何从这轮迥中解脱,因而生起要离家修行的信念。他在妃子耶输陀罗(Yasodhara) 与幼儿罗候罗(Rahula) 熟睡时离家弃国而去;后来苦行六年,日食一粟,饿得只剩皮包骨,他自思惟这么死了还不能开悟,因此决定行中道进食而接受牧羊女修舍佉(Sujata)的乳粥供养后,在菩提伽耶(Bodhi Gaya)的菩提树(Pipal)下以吉祥草敷地面东而坐,发誓不成正觉决不起座,然后战胜魔王的扰乱;依禅定而获得宿命明、天眼明、和漏尽明,靠自己的努力而觉悟四圣谛,八正道,顺逆十二因缘法而成佛。
4.谁是佛教徒呢
答:凡是以佛为导师,以佛为最高人生目标者,追随佛陀的指示过生活的信众;并以佛法的修持来作为个人身心发展的指导;与其他的佛教徒过着和谐无诤守法的生活,以六和敬相处,即∶身和同住,戒和同修,语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5.什么是三宝?
答∶三宝是指佛、法、僧三种世间的至宝。三宝的意义是;佛宝指释迦佛;法宝指佛所说之法,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等戒定慧学;僧宝指跟随佛修行的信徒,有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和沙弥尼,及在家二众;优婆塞和优婆夷,实际上僧宝是指四双八辈的修行人,那即是向须沱洹,须沱洹[初果Sotapanna],向斯沱含,斯沱含[二果Sakadagamin],向阿那含,阿那含[三果Anagamin],向阿罗汉,阿罗汉[四果Arahant]。
6.为什么佛、法、僧是三宝呢?
答∶(1)从宗教观点来看: 释迦牟尼佛是教主,佛法是释迦牟尼佛所宣示的教义,僧是释迦牟尼佛派遣四处去弘法的僧团圣众。因它们是构成宗教的三种主要部分,故称三宝。
(2)从教化众生来看∶释迦牟尼佛显示从凡夫成佛的典范;宣说佛法,指示断恶修善,教导芸芸众生同向解脱之道;组织专业清净的僧团,并令以戒为师,守持波罗提木叉,指导信众,推动教化的工作,为人类社会带来和平与安乐;故称三宝。
(3)从修持证悟来看∶释迦牟尼佛通过自己精进奋斗而得成佛,而不是靠其他的佛或菩萨的帮助,说明每一众生皆能成就;佛法修持是靠断除爱欲,解除各种烦恼缠结,各自努力,各自证悟,佛法的威力是释迦牟尼佛觉悟此法而成佛,而众生依法修行也能解脱;依法修行解脱者的四双八辈则是众佛教徒的模范;故称三宝。
7.如何成为佛教徒呢?
答:佛时任何人若对三宝有信心,至诚归依三宝,诵念三遍皈依文,即成为佛教徒∶
「我以佛为皈依处,我以法为皈依处,我以僧伽为皈依处。
第二次我以佛为皈依处,第二次我以法为皈依处,第二次我以僧伽为皈依处。
第三次我以佛为皈依处,第三次我以法为皈依处,第三次我以僧伽为皈依处。」
8.佛教徒的责任是什么呢?
答∶当一名佛教徒宣读了三遍皈依文后,成为一个佛教徒,他或她的责任是过着清净无害的生活,因此他或她须遵守五戒,这些戒条不是约束,而是自愿学习与奉守的戒条∶
「我愿学习受持不杀生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偷盗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邪淫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妄语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饮酒戒,
这就是五项应该学习持守的戒律。」
9.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如何在圣道上成长呢?
答∶每一个正信的佛教徒,都应天天皈依,对三宝作供养,修学戒定慧三学;戒学是先从在家五戒学好,然后进而学六斋日持守的八戒,通过戒学来清净身语意的粗显的恶行,戒学园满后,再进而学习定学和慧学。
10.为何要皈依呢
答:我们必须对宗教作正确的认识和选择。佛教是一种理性的信仰,不是迷信。我们要追求心灵的自由,寻找善良的心;迷信使我们原本已不自由的心灵更为局限,无法净化心灵,也无法解决我们人生的苦恼。宗教信仰是要使我们更能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实现生命的真义。皈依是归向、依靠、归依的意思。它和基督教或天主教的洗礼不同。归依有如孩子幼小时归依父母,在危困时归依能引导我们度出危难的领航人。归依就像是归向自己的家,回到自己的家,感觉到非常的安全和亲切,佛教的归依是归依三宝。
我们要明白三宝的庄严殊胜,应生起希求之心。再思惟长远在六道三界轮回的苦痛,以及我们极少造善业,死后必堕在恶趣的危险,任何一位有智慧的人,就会考虑皈依三宝,寻求从三界解脱出来的方法,更何况地狱、饿鬼、畜生道及长寿天神等众生都无能修行,只有人才有资格修行,这也是佛做菩萨时从兜率天投生人间的原因。因此能生为人是很殊胜的,佛言能生为人也极稀有,就如百年盲龟颈项入漂浮于海面的木轭孔一般稀有,我们生为人又幸遇三宝,那又更稀罕了。世间财富权位名誉都是无常,死了又带不去,追求那些真是愚蠢。若生在天界死后也难免因善业耗尽而堕落在三恶道中,而这世界在遥远的将来会被七个太阳焚毁,你看将怎么办?那唯有寻求皈依!
11.什么是皈依呢
答:皈依是对三宝寻求皈依和依赖。
「皈依佛」是我们从众多迷惑颠倒邪见中依正见正思惟来生活,这才是真正皈依佛的意义。佛陀是三界里圆满的觉者,他所觉悟的道理不是我们凡夫能够马上明白的,唯有通过修行,才能深化我们对佛陀的信念。佛陀是自己觉悟生死轮回之真相,并摆脱轮回之苦和渡过轮回苦海的大圣者,他能宣示四圣谛及教导八圣道修行法的无上正等正觉者,他也是值得受人类及天神供养的应供者,他已调服及断除所有大小微细的烦恼,故此他无有任何世间的系缚。
「皈依法」是皈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法印等。四圣谛是解释世间苦的真相及众生解脱苦的方法。苦谛说明众生所受身心之苦,有身体的生老病死苦,心理的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集谛说明苦的产生原因是源于众生个别的愚痴;灭谛说明苦的灭尽;道谛说明灭苦的方法或道路。
道谛里的八支圣道是所有的修行人要走的道路,它是与戒定慧三学与三十七菩提分法密切联系着的。
「皈依僧」,「僧」是清净、和合众的意义。「众」是指团体、社会单位。世界上团体很多,小则一个家庭,大则一个国家。学佛人的团体,在世间一切团体里,是最值得尊敬与赞叹的,因为它是模范团体,可以作为所有团体的榜样。它的特点是团体里每一分子都能和睦相处,是一个和合的团体。这团体以僧律和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守、利和同均、身和共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来建立共识,是所有团体中最尊贵的。我们要以互相爱护,容忍,关怀,耐心与真诚的相处,互相帮助,互相督促,走上解脱之道。我们僧人,无论修持那一个宗,那一派,那一法门,都是扶持佛法,因为不能兼顾众多法门,所以各领一门,佛在世时已经如此,当时随优波离的都是学律的,随大迦旃延的都是学议论的,随大迦叶的都是学头陀行(Dhutanga)的, 随目犍连的都是学神通的等等。
12.皈依有什么功德呢?
答∶皈依三宝会有下列的功德与利益:
1.成为佛门弟子。
2.是受戒的基础。
3.能弃恶向善。
4.减轻业障。
5.能积集广大福德。
6.不堕三恶趣。
7.人与非人都不能娆乱。
8.众多天神护法随身护持。
9.诸善愿皆能成就。
10.成办佛道。
13. 如何才是真正的皈依处
答∶三界是众生轮回的地方,我们应当对三界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它是系缚,是我们长久受苦之处,所以要决心从中出离。有智慧的人是会勤求方便透彻四圣谛,透彻八正道,不会求生在三界六道里,而会求以智慧舍去对身心的执着,达到寂灭清凉出苦的境界(涅槃),那就是彻底的从欲界,色界与无色界中解脱出来。
真正的皈依三宝乃是如佛对阿难说的:「阿难!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云何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阿难!比丘观内身,……观外身,观内、外身,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见《长阿含经.游行经》)这是修持四念处,以四念处为归依,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去对世间的贪忧。
14.如何才是正信于佛教?…
《常见学法问答(法增比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