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學法問答
法增比丘
1.什麼是佛教
答:佛教是根據釋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的教育,作爲一個人的信仰,以佛的教法和實踐爲核心,而成爲古代印度的一個獨立宗教,時至今日,全世界各地都有佛教在傳播,其信仰人數已超過十億。
2.什麼是佛法?
答∶佛法是釋迦牟尼佛覺悟,解脫纏結,出于叁界,不再生死輪回的方法或經驗。衆生皆能成佛,但因衆生根器不一,佛陀教導他們修行,達至解脫的方法也不一樣。現在法師各自弘揚佛法,都說其法能引導學生證悟,但證悟的還是極少,這不是佛法不好,而是老師沒教適當的法門,以及學生沒照著老師的教導去做所致。
3.釋迦牟尼佛是誰呢?
答∶佛生于公元前六二叁年,涅槃于公元前五四四年,所以今年是佛曆二五五零年。他上世從兜率天下來;以托白象夢後從母左脅入胎;從右脅出胎于藍毗尼(Lumbini),下生爲迦毗羅衛(Kapilavatthu)國淨飯王(Suddhodana)的太子,出生七日後生母摩耶(MahaMaya)夫人就去世了,而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Maha Pajapati Gotami)撫養長大;他在少年時出遊四門見到老﹑病﹑死﹑和梵志有所感觸,而想到人生的痛苦,以及思念如何從這輪迥中解脫,因而生起要離家修行的信念。他在妃子耶輸陀羅(Yasodhara) 與幼兒羅候羅(Rahula) 熟睡時離家棄國而去;後來苦行六年,日食一粟,餓得只剩皮包骨,他自思惟這麼死了還不能開悟,因此決定行中道進食而接受牧羊女修舍佉(Sujata)的乳粥供養後,在菩提伽耶(Bodhi Gaya)的菩提樹(Pipal)下以吉祥草敷地面東而坐,發誓不成正覺決不起座,然後戰勝魔王的擾亂;依禅定而獲得宿命明、天眼明、和漏盡明,靠自己的努力而覺悟四聖谛,八正道,順逆十二因緣法而成佛。
4.誰是佛教徒呢
答:凡是以佛爲導師,以佛爲最高人生目標者,追隨佛陀的指示過生活的信衆;並以佛法的修持來作爲個人身心發展的指導;與其他的佛教徒過著和諧無诤守法的生活,以六和敬相處,即∶身和同住,戒和同修,語和無诤,意和同悅,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5.什麼是叁寶?
答∶叁寶是指佛、法、僧叁種世間的至寶。叁寶的意義是;佛寶指釋迦佛;法寶指佛所說之法,包括四聖谛、八正道、十二緣起等戒定慧學;僧寶指跟隨佛修行的信徒,有出家五衆;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和沙彌尼,及在家二衆;優婆塞和優婆夷,實際上僧寶是指四雙八輩的修行人,那即是向須沱洹,須沱洹[初果Sotapanna],向斯沱含,斯沱含[二果Sakadagamin],向阿那含,阿那含[叁果Anagamin],向阿羅漢,阿羅漢[四果Arahant]。
6.爲什麼佛、法、僧是叁寶呢?
答∶(1)從宗教觀點來看: 釋迦牟尼佛是教主,佛法是釋迦牟尼佛所宣示的教義,僧是釋迦牟尼佛派遣四處去弘法的僧團聖衆。因它們是構成宗教的叁種主要部分,故稱叁寶。
(2)從教化衆生來看∶釋迦牟尼佛顯示從凡夫成佛的典範;宣說佛法,指示斷惡修善,教導芸芸衆生同向解脫之道;組織專業清淨的僧團,並令以戒爲師,守持波羅提木叉,指導信衆,推動教化的工作,爲人類社會帶來和平與安樂;故稱叁寶。
(3)從修持證悟來看∶釋迦牟尼佛通過自己精進奮鬥而得成佛,而不是靠其他的佛或菩薩的幫助,說明每一衆生皆能成就;佛法修持是靠斷除愛欲,解除各種煩惱纏結,各自努力,各自證悟,佛法的威力是釋迦牟尼佛覺悟此法而成佛,而衆生依法修行也能解脫;依法修行解脫者的四雙八輩則是衆佛教徒的模範;故稱叁寶。
7.如何成爲佛教徒呢?
答:佛時任何人若對叁寶有信心,至誠歸依叁寶,誦念叁遍皈依文,即成爲佛教徒∶
「我以佛爲皈依處,我以法爲皈依處,我以僧伽爲皈依處。
第二次我以佛爲皈依處,第二次我以法爲皈依處,第二次我以僧伽爲皈依處。
第叁次我以佛爲皈依處,第叁次我以法爲皈依處,第叁次我以僧伽爲皈依處。」
8.佛教徒的責任是什麼呢?
答∶當一名佛教徒宣讀了叁遍皈依文後,成爲一個佛教徒,他或她的責任是過著清淨無害的生活,因此他或她須遵守五戒,這些戒條不是約束,而是自願學習與奉守的戒條∶
「我願學習受持不殺生戒,
我願學習受持不偷盜戒,
我願學習受持不邪淫戒,
我願學習受持不妄語戒,
我願學習受持不飲酒戒,
這就是五項應該學習持守的戒律。」
9.作爲佛教徒,我們應該如何在聖道上成長呢?
答∶每一個正信的佛教徒,都應天天皈依,對叁寶作供養,修學戒定慧叁學;戒學是先從在家五戒學好,然後進而學六齋日持守的八戒,通過戒學來清淨身語意的粗顯的惡行,戒學園滿後,再進而學習定學和慧學。
10.爲何要皈依呢
答:我們必須對宗教作正確的認識和選擇。佛教是一種理性的信仰,不是迷信。我們要追求心靈的自由,尋找善良的心;迷信使我們原本已不自由的心靈更爲局限,無法淨化心靈,也無法解決我們人生的苦惱。宗教信仰是要使我們更能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實現生命的真義。皈依是歸向、依靠、歸依的意思。它和基督教或天主教的洗禮不同。歸依有如孩子幼小時歸依父母,在危困時歸依能引導我們度出危難的領航人。歸依就像是歸向自己的家,回到自己的家,感覺到非常的安全和親切,佛教的歸依是歸依叁寶。
我們要明白叁寶的莊嚴殊勝,應生起希求之心。再思惟長遠在六道叁界輪回的苦痛,以及我們極少造善業,死後必墮在惡趣的危險,任何一位有智慧的人,就會考慮皈依叁寶,尋求從叁界解脫出來的方法,更何況地獄、餓鬼、畜生道及長壽天神等衆生都無能修行,只有人才有資格修行,這也是佛做菩薩時從兜率天投生人間的原因。因此能生爲人是很殊勝的,佛言能生爲人也極稀有,就如百年盲龜頸項入漂浮于海面的木轭孔一般稀有,我們生爲人又幸遇叁寶,那又更稀罕了。世間財富權位名譽都是無常,死了又帶不去,追求那些真是愚蠢。若生在天界死後也難免因善業耗盡而墮落在叁惡道中,而這世界在遙遠的將來會被七個太陽焚毀,你看將怎麼辦?那唯有尋求皈依!
11.什麼是皈依呢
答:皈依是對叁寶尋求皈依和依賴。
「皈依佛」是我們從衆多迷惑顛倒邪見中依正見正思惟來生活,這才是真正皈依佛的意義。佛陀是叁界裏圓滿的覺者,他所覺悟的道理不是我們凡夫能夠馬上明白的,唯有通過修行,才能深化我們對佛陀的信念。佛陀是自己覺悟生死輪回之真相,並擺脫輪回之苦和渡過輪回苦海的大聖者,他能宣示四聖谛及教導八聖道修行法的無上正等正覺者,他也是值得受人類及天神供養的應供者,他已調服及斷除所有大小微細的煩惱,故此他無有任何世間的系縛。
「皈依法」是皈依四聖谛,八正道,十二緣起,叁法印等。四聖谛是解釋世間苦的真相及衆生解脫苦的方法。苦谛說明衆生所受身心之苦,有身體的生老病死苦,心理的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集谛說明苦的産生原因是源于衆生個別的愚癡;滅谛說明苦的滅盡;道谛說明滅苦的方法或道路。
道谛裏的八支聖道是所有的修行人要走的道路,它是與戒定慧叁學與叁十七菩提分法密切聯系著的。
「皈依僧」,「僧」是清淨、和合衆的意義。「衆」是指團體、社會單位。世界上團體很多,小則一個家庭,大則一個國家。學佛人的團體,在世間一切團體裏,是最值得尊敬與贊歎的,因爲它是模範團體,可以作爲所有團體的榜樣。它的特點是團體裏每一分子都能和睦相處,是一個和合的團體。這團體以僧律和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守、利和同均、身和共住、語和無诤、意和同悅」來建立共識,是所有團體中最尊貴的。我們要以互相愛護,容忍,關懷,耐心與真誠的相處,互相幫助,互相督促,走上解脫之道。我們僧人,無論修持那一個宗,那一派,那一法門,都是扶持佛法,因爲不能兼顧衆多法門,所以各領一門,佛在世時已經如此,當時隨優波離的都是學律的,隨大迦旃延的都是學議論的,隨大迦葉的都是學頭陀行(Dhutanga)的, 隨目犍連的都是學神通的等等。
12.皈依有什麼功德呢?
答∶皈依叁寶會有下列的功德與利益:
1.成爲佛門弟子。
2.是受戒的基礎。
3.能棄惡向善。
4.減輕業障。
5.能積集廣大福德。
6.不墮叁惡趣。
7.人與非人都不能娆亂。
8.衆多天神護法隨身護持。
9.諸善願皆能成就。
10.成辦佛道。
13. 如何才是真正的皈依處
答∶叁界是衆生輪回的地方,我們應當對叁界有正確的認識,知道它是系縛,是我們長久受苦之處,所以要決心從中出離。有智慧的人是會勤求方便透徹四聖谛,透徹八正道,不會求生在叁界六道裏,而會求以智慧舍去對身心的執著,達到寂滅清涼出苦的境界(涅槃),那就是徹底的從欲界,色界與無色界中解脫出來。
真正的皈依叁寶乃是如佛對阿難說的:「阿難!當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雲何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阿難!比丘觀內身,……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複如是。」(見《長阿含經.遊行經》)這是修持四念處,以四念處爲歸依,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去對世間的貪憂。
14.如何才是正信于佛教?…
《常見學法問答(法增比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