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在生活中(崇慈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词是梵文音译,它的本来意思是一种颜色的称谓,即所谓“坏色”,其颜色相当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深褐色”,佛陀制定比丘日常所着三衣的颜色为“袈裟色”。佛法传到中国以后,在历史过程中,逐渐把“袈裟”这个原本是衣服颜色的称谓,俗变成了衣服的名称。佛门内部不太多称“袈裟”,而是亲切地称为“衣”。根据每件衣的内涵份量不一样,又分别称为“主衣”(有的写成“祖衣”,这是不对的,义理不通)、“七衣”和“五衣”,这就是“比丘三衣”。这三衣是出家受过戒的师父们使用的,又称为“福田衣”,是佛陀亲自制定,教导僧众要作“人天福田”。居士使用的“衣”称为“礼忏衣”,即“顶礼三宝、忏除习气”之意。

  

  一、 关于“迷信”十问:

  1.问:如果我信仰佛教以后,周围的邻居、朋友、同事等人不能理解,甚至说我是信迷信,我该怎么办?

  答:是不是信迷信,不在于别人清不清楚、理不理解,而在于自己是否清楚明白。别人对我的信仰不能理解,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要说信仰佛法,即使是生活中许多普通事情,也不见得都能得到别人的理解。甚至生活中有许多庸俗、卑劣、荒唐、不成体统的言行,根本不可能得到别人、特别是高品位大智慧的人的理解和支持,不也照样都做得那么“有勇气”吗?为什么把堂堂正正的学佛变成非要得到别人、甚至是无知无识的人的理解以后,才能学呢?

  把不能理解的人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是有智慧、通情理、能够交流沟通的;第二种是无智慧、不通情理、不值得相谈也不可能沟通的。对第一种人就可以相互谈心、交流,即使依然不能理解或不赞同,但起码是因为人各有志,尽管信仰不能一致,相互之间都是欣赏和尊重的;对第二种人大可敬而远之就行了,因为他的理解与不理解对我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2.问:究竟什么是迷信呢?

  答:迷惑、盲从、糊里糊涂地相信,不分善恶、不识好歹、不辨邪正地人云亦云,就是真正的迷信。 从佛法的眼光来看,世间那些“鬼迷心窍”的人,由于贪、嗔、痴等烦恼习气的牵引,大到对财、色、名、利的迷醉痴狂,小到成为花迷、酒迷、戏迷、舞迷等等,轻则如痴如醉、神魂颠倒,重则整个身心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甚至迷到心灵扭曲变态、不惜自害害人直到亡家败国的地步,真是可叹可怜这一“迷”!

  佛法经常强调的一句话——“破迷开悟”。从迷茫、迷闷、迷惑的乌云当中透出来,身心将得到一片碧蓝浩瀚的天空!

  3.问:世间上说要想在某一领域、某一事业上取得杰出的成就,一定要有几分“痴迷”精神。学佛是否也是如此?

  答:世间所说的这种“痴迷”精神,实际就是强调身心的专注、投入、勤奋、执着、孜孜不倦,这样的“痴迷”精神是可钦可佩的,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但如果把“痴迷”二字理解错了,变成不顾一切、不计后果的发痴发狂,做出种种荒诞、恐怖甚至可耻的行为,那就真是连“痴迷”这个词语都对不起了!

  4.问:当自己的家人、亲友都不能理解我对佛法的信仰,而说我是迷信,我该咋办?

  答:不用着急,也不用苦恼,就这样办:①找一些浅显易懂的佛法书籍给家人看;②把自己学到的佛法正知正见道理讲给家人听;③把佛门当中古往今来一些高僧大德的崇言懿行讲给家人听;④和家人平心静气地探讨、切磋一些珍贵的人生哲理;⑤多拜访、亲近、求教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善知识,或可与家人共同学习;⑥通过对比的方法辨别邪正、衡量取舍。总之,要切记关键的两点:①不要以急躁火爆的方法强行要求家亲眷属在短时间内理解接受,只要互相尊重和体谅就好了;②要以自己的言行来证明自己不是在搞迷信。如果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别人、尤其是给有相当智慧水平的人留下的完全是“迷信”的印象,那就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5.问:学佛以后,回头看那些不学佛的人,觉得他们迷惑颠倒很可怜,可以去度化他们吗?

  答:站在佛菩萨的角度,看芸芸众生都是迷惑颠倒,都是荒唐可怜。当我们尝到佛法的智慧喜悦、自在洒脱的时候,可以把这一份法喜与更多的人分享。但一定要记住:自己是一个薄福少慧的凡夫,自己还有满身心的习气烦恼业障,自己远远不具备度化众生的大力量。度化众生,如同下河去拯救许多溺水快死的人一样,是要具备很强的本领才办得到的。千万不要没有本领而硬充好汉,变成自己没有把众生度了,却让众生用习气烦恼把自己给“度了”,那就糟了!

  6.问:当遇到有人说话、写文章,用很尖刻的语言来骂我们是迷信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答:迷信不迷信,不是决定于有没有人骂我们。也就是说,我们真是迷信,没有人来骂也是迷信;我们不是迷信,就算来骂的人骂到昏死过去的地步,我们也不是迷信。

  对于来骂的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讲道理的人,另一种是没法讲道理的人。对可以讲道理人,即使他用词尖刻,我们也可以和他解释、探讨甚至辩论,即使辩论到一定的深度高度还是不能融通,但起码双方都收到了“理越辩越明”的效果;对那种根本无法进行通情达理沟通的人,甚至只会一味污言秽语乱骂的人,就只能敬而远之,让他尽管去“骂遍天下无对手”吧!

  作为佛弟子,完全不必要用“以火气对火气,以烦恼对烦恼,以尖刻对尖刻”的方式来应对别人的理解和不理解;因为就算 “以大火气征服了小火气”、“以最尖刻压住了更尖刻”,其结果都是与学佛宗旨不相符合的。只要我们踏踏实实按照佛陀的教诲去行持,当我们福德具足、智慧深广、清净庄严的时候,自然就具备摄受众生的力量了!

  7.问:佛教相信算命、看相吗?

  答:对于算命、看相,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命理”、“相学”的说法。佛法对命理、相学用两句话作了非常精辟圆满的诠释。这两句话就是——“相由心生”,“命自我立”。相由心生,就是一切外相通通都是由心所生,外在的正邪、美丑、净秽、定乱、善恶、忠奸、慧愚等等,都是其内在的流露和写照;命自我立,就是每个人乃至每个众生的命运都是由自己创造和建立的,不是别人能够给予和剥夺的,也就是无论“成龙”还是“成蛇”,都是自己“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算命、看相,其实就是运用一些知识技巧对“命运”作一番机械化似的推算。从学佛的角度来看,与其追寻外相,不如抓住内相;与其推测命运,不如踏踏实实创造和建设美好的命运!

  8.问:佛教相信风水吗?

  答:说起来,“风水”也算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门大学问。由于这门学问所涉及的知识面很深很广,所以一般不具备相当深厚学问功底的人很难弄清楚其中奥妙,在表达的时候也由于懂和不懂、有意无意被说成“玄而又玄”的样子。但无论其理论多么玄妙庞杂,落到实处就是要有实用价值,这个实用价值就是与人的生活健康息息相关。说白了,就是“风”和“水”都要恰到好处,才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佛法,既讲究风水,又不在乎风水。说讲究风水,就是要“择地而居”,许多名山宝刹、佛门圣地都是绝好的“风水宝地”就是例证;说不在乎风水,即强调“人杰地灵”,如果不是“杰人”而是一个“败家子”,再好的“灵地”也会被败坏得“不灵”了!

  9.问:经常听到一些学佛的人说要“乐天知命”,这种观点是宿命论吗?

  答:学佛的“乐天知命”与世俗的“乐天知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世俗的乐天知命,往往是为了财、色、名、利等烦恼欲望而想方设法去“拼搏”,到拼搏得身心憔悴、苦不堪言甚至一败涂地的时候,说一句“乐天知命”,作一个无可奈何的“退让”!

  学佛的乐天知命,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假谦让,不是气极败坏、心有不甘的假撤退,更不是无所事事、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所谓“听从命运安排”。学佛的人坚信命运是“三世因果”,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坚信三世因果,实际上就是一种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决不等同于世俗听天由命的宿命论。

  坚信三世因果是这样的:过去,从小到一刹那、一秒钟之前即为过去,无数个一刹那一秒钟积累起来即成为宏观上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概念同样如此;因为相信过去,才有勇气和毅力面对过去,做对了的要面对,做得不对的也要面对,勇于承担、勇于改正、勇于创建,这样才是正确的面对过去,也同时就是正确的面对现在和未来。

  10.问:“三世因果论”和“宿命论”的差别在哪里?

  答:宿命论,即被动的、盲从的、无奈的“听从上天安排”,认为一切都是由“上天注定”,努力不努力都是白费;如果长期将这种观点郁结于心,就会使人变得萎靡、颓废、丝毫不思进取,完全一副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样子。

  要明白三世因果论,首先要懂得什么是三世。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从微观到宏观,从一秒钟、一分钟到千万亿年,是一个完整的三世概念;“过去”在不断地过去,“现在”也在不断成为“过去”,“未来”正在以每天每分每秒的“现在”形式走来,而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才叫做“未来”;宏观上的过去、现在、未来,是由微观上的前一刹那、今一刹那、后一刹那真实详细演绎出来的。

  比如:过去(昨天)没有休息好,现在(今天)就会显得精神欠佳,如果现在(今天)再不休息好,未来(明天)就会精神更差。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如此。

  所以,相信三世因果,就是以积极、坦然、真诚的态度面对生活,把微观上每天每分每秒的“生活”完成好了,自然就组构成一个宏观上完整美好的“生命”!

  二、关于“忏悔和感恩”十问:

  1.问:“忏悔”是什么意思?

  答:忏悔,是对自己过去所有说错了的话和做错了的事,作一次真心诚意的面对——承认和悔过。无论是有意或无意,也无论自己是否还记得,都必须坦然面对。因为凡是…

《佛法在生活中(崇慈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