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詞是梵文音譯,它的本來意思是一種顔色的稱謂,即所謂“壞色”,其顔色相當于我們中國人所說的“深褐色”,佛陀製定比丘日常所著叁衣的顔色爲“袈裟色”。佛法傳到中國以後,在曆史過程中,逐漸把“袈裟”這個原本是衣服顔色的稱謂,俗變成了衣服的名稱。佛門內部不太多稱“袈裟”,而是親切地稱爲“衣”。根據每件衣的內涵份量不一樣,又分別稱爲“主衣”(有的寫成“祖衣”,這是不對的,義理不通)、“七衣”和“五衣”,這就是“比丘叁衣”。這叁衣是出家受過戒的師父們使用的,又稱爲“福田衣”,是佛陀親自製定,教導僧衆要作“人天福田”。居士使用的“衣”稱爲“禮忏衣”,即“頂禮叁寶、忏除習氣”之意。
一、 關于“迷信”十問:
1.問:如果我信仰佛教以後,周圍的鄰居、朋友、同事等人不能理解,甚至說我是信迷信,我該怎麼辦?
答:是不是信迷信,不在于別人清不清楚、理不理解,而在于自己是否清楚明白。別人對我的信仰不能理解,是很正常的現象。不要說信仰佛法,即使是生活中許多普通事情,也不見得都能得到別人的理解。甚至生活中有許多庸俗、卑劣、荒唐、不成體統的言行,根本不可能得到別人、特別是高品位大智慧的人的理解和支持,不也照樣都做得那麼“有勇氣”嗎?爲什麼把堂堂正正的學佛變成非要得到別人、甚至是無知無識的人的理解以後,才能學呢?
把不能理解的人歸納爲兩種:第一種是有智慧、通情理、能夠交流溝通的;第二種是無智慧、不通情理、不值得相談也不可能溝通的。對第一種人就可以相互談心、交流,即使依然不能理解或不贊同,但起碼是因爲人各有志,盡管信仰不能一致,相互之間都是欣賞和尊重的;對第二種人大可敬而遠之就行了,因爲他的理解與不理解對我都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2.問:究竟什麼是迷信呢?
答:迷惑、盲從、糊裏糊塗地相信,不分善惡、不識好歹、不辨邪正地人雲亦雲,就是真正的迷信。 從佛法的眼光來看,世間那些“鬼迷心竅”的人,由于貪、嗔、癡等煩惱習氣的牽引,大到對財、色、名、利的迷醉癡狂,小到成爲花迷、酒迷、戲迷、舞迷等等,輕則如癡如醉、神魂顛倒,重則整個身心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甚至迷到心靈扭曲變態、不惜自害害人直到亡家敗國的地步,真是可歎可憐這一“迷”!
佛法經常強調的一句話——“破迷開悟”。從迷茫、迷悶、迷惑的烏雲當中透出來,身心將得到一片碧藍浩瀚的天空!
3.問:世間上說要想在某一領域、某一事業上取得傑出的成就,一定要有幾分“癡迷”精神。學佛是否也是如此?
答:世間所說的這種“癡迷”精神,實際就是強調身心的專注、投入、勤奮、執著、孜孜不倦,這樣的“癡迷”精神是可欽可佩的,也是值得學習借鑒的。但如果把“癡迷”二字理解錯了,變成不顧一切、不計後果的發癡發狂,做出種種荒誕、恐怖甚至可恥的行爲,那就真是連“癡迷”這個詞語都對不起了!
4.問:當自己的家人、親友都不能理解我對佛法的信仰,而說我是迷信,我該咋辦?
答:不用著急,也不用苦惱,就這樣辦:①找一些淺顯易懂的佛法書籍給家人看;②把自己學到的佛法正知正見道理講給家人聽;③把佛門當中古往今來一些高僧大德的崇言懿行講給家人聽;④和家人平心靜氣地探討、切磋一些珍貴的人生哲理;⑤多拜訪、親近、求教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善知識,或可與家人共同學習;⑥通過對比的方法辨別邪正、衡量取舍。總之,要切記關鍵的兩點:①不要以急躁火爆的方法強行要求家親眷屬在短時間內理解接受,只要互相尊重和體諒就好了;②要以自己的言行來證明自己不是在搞迷信。如果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別人、尤其是給有相當智慧水平的人留下的完全是“迷信”的印象,那就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問題出在哪裏?
5.問:學佛以後,回頭看那些不學佛的人,覺得他們迷惑顛倒很可憐,可以去度化他們嗎?
答:站在佛菩薩的角度,看芸芸衆生都是迷惑顛倒,都是荒唐可憐。當我們嘗到佛法的智慧喜悅、自在灑脫的時候,可以把這一份法喜與更多的人分享。但一定要記住:自己是一個薄福少慧的凡夫,自己還有滿身心的習氣煩惱業障,自己遠遠不具備度化衆生的大力量。度化衆生,如同下河去拯救許多溺水快死的人一樣,是要具備很強的本領才辦得到的。千萬不要沒有本領而硬充好漢,變成自己沒有把衆生度了,卻讓衆生用習氣煩惱把自己給“度了”,那就糟了!
6.問:當遇到有人說話、寫文章,用很尖刻的語言來罵我們是迷信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答:迷信不迷信,不是決定于有沒有人罵我們。也就是說,我們真是迷信,沒有人來罵也是迷信;我們不是迷信,就算來罵的人罵到昏死過去的地步,我們也不是迷信。
對于來罵的人,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可以講道理的人,另一種是沒法講道理的人。對可以講道理人,即使他用詞尖刻,我們也可以和他解釋、探討甚至辯論,即使辯論到一定的深度高度還是不能融通,但起碼雙方都收到了“理越辯越明”的效果;對那種根本無法進行通情達理溝通的人,甚至只會一味汙言穢語亂罵的人,就只能敬而遠之,讓他盡管去“罵遍天下無對手”吧!
作爲佛弟子,完全不必要用“以火氣對火氣,以煩惱對煩惱,以尖刻對尖刻”的方式來應對別人的理解和不理解;因爲就算 “以大火氣征服了小火氣”、“以最尖刻壓住了更尖刻”,其結果都是與學佛宗旨不相符合的。只要我們踏踏實實按照佛陀的教誨去行持,當我們福德具足、智慧深廣、清淨莊嚴的時候,自然就具備攝受衆生的力量了!
7.問:佛教相信算命、看相嗎?
答:對于算命、看相,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有“命理”、“相學”的說法。佛法對命理、相學用兩句話作了非常精辟圓滿的诠釋。這兩句話就是——“相由心生”,“命自我立”。相由心生,就是一切外相通通都是由心所生,外在的正邪、美醜、淨穢、定亂、善惡、忠奸、慧愚等等,都是其內在的流露和寫照;命自我立,就是每個人乃至每個衆生的命運都是由自己創造和建立的,不是別人能夠給予和剝奪的,也就是無論“成龍”還是“成蛇”,都是自己“種如是因,得如是果”。
算命、看相,其實就是運用一些知識技巧對“命運”作一番機械化似的推算。從學佛的角度來看,與其追尋外相,不如抓住內相;與其推測命運,不如踏踏實實創造和建設美好的命運!
8.問:佛教相信風水嗎?
答:說起來,“風水”也算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一門大學問。由于這門學問所涉及的知識面很深很廣,所以一般不具備相當深厚學問功底的人很難弄清楚其中奧妙,在表達的時候也由于懂和不懂、有意無意被說成“玄而又玄”的樣子。但無論其理論多麼玄妙龐雜,落到實處就是要有實用價值,這個實用價值就是與人的生活健康息息相關。說白了,就是“風”和“水”都要恰到好處,才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佛法,既講究風水,又不在乎風水。說講究風水,就是要“擇地而居”,許多名山寶刹、佛門聖地都是絕好的“風水寶地”就是例證;說不在乎風水,即強調“人傑地靈”,如果不是“傑人”而是一個“敗家子”,再好的“靈地”也會被敗壞得“不靈”了!
9.問:經常聽到一些學佛的人說要“樂天知命”,這種觀點是宿命論嗎?
答:學佛的“樂天知命”與世俗的“樂天知命”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世俗的樂天知命,往往是爲了財、色、名、利等煩惱欲望而想方設法去“拼搏”,到拼搏得身心憔悴、苦不堪言甚至一敗塗地的時候,說一句“樂天知命”,作一個無可奈何的“退讓”!
學佛的樂天知命,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假謙讓,不是氣極敗壞、心有不甘的假撤退,更不是無所事事、等著“天上掉餡餅”的所謂“聽從命運安排”。學佛的人堅信命運是“叁世因果”,叁世即過去、現在、未來。堅信叁世因果,實際上就是一種達觀、超然的生活態度,決不等同于世俗聽天由命的宿命論。
堅信叁世因果是這樣的:過去,從小到一刹那、一秒鍾之前即爲過去,無數個一刹那一秒鍾積累起來即成爲宏觀上的“過去”,現在、未來的概念同樣如此;因爲相信過去,才有勇氣和毅力面對過去,做對了的要面對,做得不對的也要面對,勇于承擔、勇于改正、勇于創建,這樣才是正確的面對過去,也同時就是正確的面對現在和未來。
10.問:“叁世因果論”和“宿命論”的差別在哪裏?
答:宿命論,即被動的、盲從的、無奈的“聽從上天安排”,認爲一切都是由“上天注定”,努力不努力都是白費;如果長期將這種觀點郁結于心,就會使人變得萎靡、頹廢、絲毫不思進取,完全一副等著天上掉餡餅的樣子。
要明白叁世因果論,首先要懂得什麼是叁世。叁世,即過去、現在、未來。從微觀到宏觀,從一秒鍾、一分鍾到千萬億年,是一個完整的叁世概念;“過去”在不斷地過去,“現在”也在不斷成爲“過去”,“未來”正在以每天每分每秒的“現在”形式走來,而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才叫做“未來”;宏觀上的過去、現在、未來,是由微觀上的前一刹那、今一刹那、後一刹那真實詳細演繹出來的。
比如:過去(昨天)沒有休息好,現在(今天)就會顯得精神欠佳,如果現在(今天)再不休息好,未來(明天)就會精神更差。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如此。
所以,相信叁世因果,就是以積極、坦然、真誠的態度面對生活,把微觀上每天每分每秒的“生活”完成好了,自然就組構成一個宏觀上完整美好的“生命”!
二、關于“忏悔和感恩”十問:
1.問:“忏悔”是什麼意思?
答:忏悔,是對自己過去所有說錯了的話和做錯了的事,作一次真心誠意的面對——承認和悔過。無論是有意或無意,也無論自己是否還記得,都必須坦然面對。因爲凡是…
《佛法在生活中(崇慈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