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錯了話和做錯了事,都給他人、給衆生造成了傷害,也給自己留下了諸多陰影和障礙;掃除陰影就顯現光明,清除障礙就得到坦途,唯一的方法就是——忏悔。
2.問:如果不忏悔,而采取“過去的就讓他過去了,忘記了就算了”的態度,可以嗎?
答:說可以也可以,說不可以也不可以。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①說可以,是因爲如果一個人或群人對自己所犯的過失和給別人造成的傷害,死活都不肯承認或不作忏悔,而擺出一副“我就這樣,你能把我怎樣”的樣子,那就只能由他自己因果循環、報應自受,誰也不能強按著他的頭來作忏悔!
②說不可以,是因爲“過去的並沒有過去,忘記了也決不等于算了”。給別人造成了傷害,時間雖然過去了,但傷害並沒有過去;自己雖然忘記了,但別人並沒有忘記。更何況由于凡夫的自私狹隘和缺少智慧,往往是把別人傷害自己記住了,而把自己傷害別人忘記了;更甚者還有痛在自身則小痛都不得了,痛在別人則再大的痛都覺得“沒關系”。這樣就變成彼此互爲因果,冤冤相報,永遠扯不清的討債還債。必須通過忏悔以後,身心才能得到坦坦蕩蕩的解脫自在!
所以,可以和不可以,都是自食其果、咎由自取,只看當事人何取何舍。
3.問:有許多過失已經無法當面忏悔,還有許多過失“不好當面忏悔”,該怎麼辦呢?
答:由于時間久遠、記憶模糊、事態變遷等原因,確實有許多過失已經無法找到被傷害的對方來進行當面忏悔;由于社會生活中紛繁複雜的人際關系,確實也有許多過失不便于或不好意思當面忏悔;但這些都不應當成爲不忏悔的理由。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佛菩薩面前進行真誠懇切的忏悔。只有佛菩薩能夠接受十方法界一切衆生的忏悔,也只有佛菩薩的慈悲威德才能夠洗滌一切衆生的身心垢穢,所以佛菩薩又被尊稱爲“忏悔功德主”。
4.問:應當以什麼方式進行忏悔呢?
答:忏悔的方法和形式各種各樣,不拘一格。這裏列舉常見的幾種方式:放生、赈災、印經、布施、供養叁寶、扶貧濟困等等。
5.問:如果經濟條件很差,該以什麼方法忏悔呢?
答:忏悔最重要的,是有一顆極其真誠懇切的忏悔之心。所有的方法和形式,都是這顆心的具體演繹。經濟、物質條件確實很差的情況下,甚至哪怕是一貧如洗,都可以至誠懇切的態度拜佛、念佛,求佛菩薩爲自己解冤除結、消災免難。
6.問:父母恩、師長恩都比較好懂,如何認識“佛恩”?
答:就從父母恩、師長恩的角度,好好用心體察、思考和追問,就認識到“佛恩”了。佛門把釋迦牟尼佛尊稱爲“叁界導師、四生慈父”。從這個尊稱就看出佛陀與衆生的關系就是父子關
系、師生關系。
茫茫人海,芸芸衆生,我們每個人只是其中很渺小的“一分子”。一切人、一切衆生的生命現象都在不斷重複著“生了、死了,來了、去了”的自然規律。作爲有思想有認知的人,只要稍微靜心問一下:生命有什麼意義?生命從何而來,往何而去?難道作爲“萬物之精靈”的人,生到世間來的目的就僅僅是爲了飲食男女、逞強鬥狠、爾虞我詐嗎?如果人生一世真的等同于草木一春,那麼人生還有什麼價值?如果人生的價值僅僅是追求貪取一些虛幻不實的假象,或者說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鬼話,這樣的人生價值又“值”在什麼地方?諸如此類的問題,多返觀自心追問幾次,我們就會明白:健康、完美的軀體生命固然重要,懂得用智慧和福德來善待生命、呵護生命、莊嚴生命更重要,只有這樣才不至于糟蹋生命、作賤生命、淺薄生命;而這個偉大的道理只有佛菩薩才能夠告訴我們、利益我們!
世間上講“滴水之恩,當湧泉答報”、“受人一飯之恩,應當沒齒不忘”。我們因爲修學佛法而懂得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莊嚴生命;佛陀的慈悲教誨使我們不再迷惑顛倒,不再虛生浪死;佛陀的加被護佑使我們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這樣的恩德,豈可用蠻不在乎、吊兒郎當的態度來對待?
7.問:法律規定“父母有養育兒女的義務和責任”,既然是義務和責任,爲什麼還要強調報父母恩?
答:法律是道德的最後底線。如果做什麼事情都要以法律條款爲依據,這樣的人本身就已經成了“賤胚子”,不用槍押著他就不好好走路;其次,當人們心目中絲毫不敬畏尊重法律、而想方設法鑽法律空子的時候,法律也就顯得蒼白無力、也永遠都不會完善了。
報父母恩,是因爲父母生我養我恩重如山。簡單的對比一下就明白了:養個小豬小狗,都要許許多多辛酸苦辣的付出,何況養育兒女;世間上的朋友之間爲了一頓飯、一句話的恩惠,尚且久久不忘,何況父母含辛茹苦的巨大付出;世間上的朋友有時爲了一句話不小心、一頓飯吃得不愉快,就跟我反目成仇,何況父母對我無怨無悔的關愛包容、甚至由于自己無知對父母沒輕沒重的言行而父母都不責怪不記仇;等等。難道好意思說父母這些恩德付出都是“活該”嗎!?
報父母恩,將來必定得到下一輩對自己的報恩;不報父母恩,也會成爲下一輩學習和效仿的“榜樣”,將來會連本帶利回報到自己身上。
8.問:佛法講要報衆生恩。衆生那麼廣泛,對我有什麼恩?
答:從人的範疇來講,人際社會的關系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但事實上是“人人爲我”的份量很大很多,“我爲人人”的份量很小很少,我享受和占有了許許多多人對我的付出,所以必須隨時心存感恩、盡力回報。如果不明此理或假裝不明白,而擺出一副地主老財的樣子,把別人所有的貢獻和付出都當成是“活該”,那他就要變牛變馬來償還,那也是活該!
從衆生的範疇來講,那就更加是“衆生爲我,我卻沒有爲衆生”了。我們的一看一聽、一呼一吸,花香鳥語、山清水秀,梅蘭竹菊、林泉溪澗等等,無不是廣大衆生爲我們作出的奉獻,當我們看得順眼、聽得順耳、滿懷惬意的時候,可曾想過對衆生、對大自然應該有一份感恩之心?
9.問:在生活中,如果周圍的人都沒有感恩之心,自己一個人處處懷著感恩之心,豈不是很吃虧?
答:①這個“周圍”,是指多大範圍?是一個街道、一個片區、一個小鎮,還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所以,“周圍的人都沒有感恩之心”的假設是不太可能成立的。②即使這個假設成立了,那也是這個區域內的人群相互之間惡性循環造成的結果,那就更需要“痛定思痛”和“改過自新”。
懷感恩之心,是佛弟子應有的起碼生活態度。這是自發的、自願的,而不是強扭的、僞裝的。不
要老是先設想別人怎麼樣我才怎麼樣,如果等到別人都有感恩之心而自己卻沒有、甚至還在誇誇其談的時候,就很慚愧了!
如果真的能做到“周圍的人都沒有感恩之心,就只有自己一個人(或一家人)處處懷著感恩之心”,那恰恰不是“很吃虧”,而是“很占便宜”了。因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試想:當周圍所有的人發現這一個人或一家人的品行、涵養、素質都比他們高的時候,所産生的敬慕、佩服和效仿等連鎖反應,豈不是非常令人感動和欣喜!
10.問:對我有恩情恩德的人固然應當感恩圖報,可是學佛還提到“感恩曾經絆倒過我、傷害過我的人”,這又怎麼理解呢?
答:人們往往認爲,對于那些曾經絆倒過我、傷害過我的人,我能夠做到不以牙還牙、不跟他計較就算不錯了。殊不知,這個說法在學佛看來還是有些欠妥——因爲做到了“不以牙還牙、不跟他計較”,卻很容易變成“跟自己計較”,而且計較得很厲害!長時間跟自己計較,老是用悔恨、自責、憂怨的方式來苛求自己,對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學佛所講的“感恩曾經絆倒過我、傷害過我的人”,並不是要求我們“化傷痛爲笑臉”、不以傷
痛爲傷痛,反而買來鮮花水果、帶上豐厚的禮品去登門感謝那個傷害過我的人。如果這樣理解甚至這
樣做,哈哈!那就感恩得“太嚇人了”!
所以,這裏所說的感恩,是一種寬慰、一種慶幸和一種化解。只有化解了心中那一團令人難過的“亂麻”,身心才能真正的健康自在!
一、 關于“如何親近善知識”十問
1.問:善知識是個什麼樣子?
答:善知識是個“真實”樣子!!
所謂真實,即“真則不假,實則不虛”之意。真正的善知識(唉!如今末法時代,邪妄虛假的東西實在太多,連說到善知識都要強調一下“真正的”),他的一切都必須是真實的;換句話說,都必須是內外如一、自然流露、不加任何編造僞裝和做作、經得起時間和事實檢驗的。再說得詳細一點,真正的善知識是在一言一行、一說一笑乃至吃喝拉撒當中都流露出令人敬重、欽佩、羨慕的品行道德和風采;而不是專門正襟危坐、泥塑木雕似的裝出一個“善知識”樣子。真正的善知識是體察衆生疾苦、透徹世態炎涼而深懷大慈大悲之心,運用或溫或火或棒喝或慈訓的各種方便善巧救度利益一切衆生;而不是痛不知痛、癢不知癢、道貌岸然、言行詭異、故意讓人感到“神出鬼沒”的樣子!
正因爲善知識的真實,才顯現善知識的可貴!!
2.問:善知識一定都是相貌堂堂、儀表不凡、學富五車、能言善辯的樣子嗎?
答:非也。這麼說吧:有一部分善知識由于其度化衆生之宏願以及觀察到有緣得度衆生善根已經成熟,就會示現出相貌堂堂、儀表不凡、學富五車、能言善辯的樣子。畢竟絕大多數衆生是不具備識人之慧眼的,大都只能通過外相來識別和判斷,而這種比較膚淺的識別和判斷往往很容易出錯。尤其是學佛,如果僅僅從外相來識人辨人,許多勝妙因緣就有可能當面錯過了。
如今末法時代,邪謬虛妄的人和事隨處可遇、俯拾皆是,遇到善知識的幾率也越來越少,更需要冷靜觀察、用心鑒別。必須建立起善知識在心目中的份量,才會明白冷靜觀察、用心鑒別的必要。
3.問:善知識會說自己是善知識嗎?
答:如果說“會”,那就只有乘願再…
《佛法在生活中(崇慈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