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的大善知识在承担如来家业、绍隆如来慧命、大作度化众生事业的时候,在他心里对他自己说,用以坚固和加强无边的愿力和信心。所以,说“会说”,是大善知识对他自己说,而决不会对众生说。
大善知识只会通过真实不虚的点点滴滴修为行持,以实实在在的崇言懿行告诉众生:“这就是善知识的标准!”众生如果心浮气躁,由烦恼习气障蔽了心灵和眼睛而变得“有眼无珠”,不识得大善知识甚至当面错过,则过错在众生,不在大善知识!
因为大善知识深刻洞察众生心性,彻底了解世间万象和社会人情,决不会开一丝毫破坏正法之先例,也就彻底杜绝世间一切邪谬狂妄之徒“借正表邪、狐假虎威”之弊端——说得浅显一点:如果善知识直白地告诉大家:“我就是善知识”,那么所有的恬不知耻之徒都会说这句话,难道感天动地份量的善知识,竟然变成“谁说是,谁就是”这么肤浅吗!?
4.问:佛经当中对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
答:佛经典籍当中,诸佛菩萨、历代高僧大德对“善知识”的定义和诠释很多,处处可见。这里摘录一段《大乘金刚心论》当中的经文:“文殊菩萨问佛:“云何行持,名善知识”?佛言:“善知识者,心性柔和,戒行精专;心无贪妒,物无爱恋;心行平等,意无憎爱;有大方便自度度人,量根施道;具大总持,好心与人,不求果报;行门清净,无诸过失;说法论议皆合经意;具足此行,名为善知识。复有智慧出众,福德超群,无所不善,无法不识,为人天眼目,作佛法栋梁,掌佛祖权衡,作法门领袖,开正道门,塞邪魔路,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以心印心,流传不绝,大机大用,大愿大力,此名真正大善知识””。
5.问:在生活中,善知识给人的印象是什么?
答:在生活中,善知识留给人的印象是:人格品德的高山,智慧福报的宝库,值得千千万万人和众生敬仰顶礼的楷模。
因为善知识是示现在生活中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所以使人更加近距离感受到其人格的光辉、人性的美。其深邃的智慧、卓绝的品行、庄严的修养时时刻刻流露在举手投足之间,给有缘得以亲近过的人留下高山仰止、永远难忘的珍贵印象。
6.问:善知识会发脾气骂人吗?
答:会。但是善知识发脾气骂人,和世间凡夫发脾气骂人,有着本质上的天差地别。世间凡夫发脾气骂人,是以自私自利为宗旨,凡对自己自私自利有所违逆甚至稍不顺心的境遇,则大发脾气,骂天骂地骂人骂事,统统给予一骂!
善知识发脾气骂人,决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正法、为众生、为死不争气的笨弟子。不但会骂,有时候还会给以“当头一棒”。只是很多时候由于众生的业障深重,甚至遇到那种“打不知痛,骂不知羞”的家伙,反而辜负了这语重心长的一骂!
7.问:为什么很多时候把“皈依金刚上师”放在“三皈依”之前,而合并称为“四皈依”?难道“皈依金刚上师”比“皈依佛法僧三宝”还重要吗?
答:这里说的“金刚上师”指的就是善知识。“金刚”即不动、不变、不坏之意,比喻我们这一颗菩提心就要作一颗金刚种子,无论任何邪知妄见、风雨坎坷都不但不能丝毫动摇,而且还会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智慧福德之果。
佛法虽然有“依法不依人”的重要开示,但那是从彻底圆满之义的角度讲的。从凡夫的角度认识佛法、修学佛法,必须有一定的章法和步骤。正如古大德所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修学步骤也是如此。金刚上师、大善知识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对于学人自始至终都起着不可或缺的示范、激励和坚定作用。因为有了大善知识的真实垂范,使学人身心有所依止,道业不断增长,许多主观客观的歪风邪气、谬见岐行都会在不知不觉当中被大善知识的威德力量所震慑和溶化。
所以,尤其是末法时期的众生,好不容易发起一回修学佛法的菩提心,如果不强调“皈依金刚上师”,“皈依佛法僧三宝”就很可能变成一句没有着落的空话;如果没有大善知识的言传身教、威德摄受,就很可能会在天长日久、不知不觉当中变成对佛法、对三宝、对修学的认识和感知,通通停留在空洞的名词术语上面,也就很难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严重的还会因为没有尝到法味、没有证得法喜而法缘退失、业缘增长导致退失菩提道心,足可痛惜!
明乎此,才知道皈依金刚上师、依止大善知识才是真正把皈依三宝、修学佛法的脚印踏在了实处!
8.问:请举几例大善知识的尊讳,以便于指导修学。
答:举古时候的时间上感觉太遥远,举当代的又似乎不便。就举距离我们现在仅仅半个多世纪之前的若干位举世公认的大善知识吧,他们是: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弘一大师、来果禅师、谛闲大师、寄禅大师,杨仁山大居士、高鹤年大居士、夏莲居大居士、关炯之大居士、欧阳渐大居士、丁福保大居士、夏丏尊大居士,等等。
9.问:应当如何亲近善知识?
答:简明扼要地说,就是:用心!
但是“用心”这句话被说多了、说空泛了以后,也会变成仅仅是一句话、两个字而已。应当如何用心呢?这就需要每一个真心学佛的人好好“用心”追问了。用心看,用心听,用心思考。用心去映照自己的心是否与善知识的心相契相印,用心去对照善知识的崇言懿行是否象慧日朗月一样照彻自己的心空,用心去返照自己是否从善知识的教诲开示当中受到教益,用心总结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在“用心”亲近善知识!
10.问:如果一直都没有机会遇到大善知识,怎么办?
答: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善知识确实是可遇不可求。能够遇到则真是多生多世的善缘和福报,一定要倍加珍惜。但毕竟如今末法时代,大善知识更加稀有难逢,要想在生活中现现实实遇到惊天动地、震古烁今的大善知识,对绝大多数学佛者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一方面感叹自己福薄慧浅而生此末法时代,另一方面求福求慧求正法的心始终不渝,虽然不能遇到特别了不起的大善知识,但我们可以从古往今来举世公认的大善知识留下来的开示著作当中得到启迪和教益。
另外,即使不能遇到大善知识,“中善知识”、“小善知识”总能遇到吧!只要在持戒修行、正知正见、品格德行等方面具有超尘脱俗的建立和印证,就是值得我们恭敬赞叹的善知识!佛法讲心心相印、有感即通,只要我们至心恳求、真实修学,我们的心行与善知识的愿力相契相印,善知识就一定会慈悲现前。
所以,不怕遇不到大善知识,只怕心目中没有善知识的份量。
二、关于“三灾八难”十问:
1.问:“三灾八难”是佛教的说法吗?如果是,究竟是哪三灾、哪八难?
答:“三灾八难”确实是佛教的说法。“三灾”有“小三灾”和“大三灾”两种。“小三灾”是:饥荒、瘟疫、盗贼;“大三灾”是:水灾、火灾、风灾。“八难”是:地狱难、饿鬼难、畜生难、北俱卢洲难、长寿天难、佛前佛后难、盲聋喑哑难、世智辩聪难。
2.问:“三灾”比较好理解,“八难”当中的“地狱、饿鬼、畜生”三难也比较好懂,后面五难比较难懂。请稍作详细解释。首先请问:什么是“北俱卢洲难”?
答:佛教关于“世界结构”有这么一种说法:一日一月围绕着须弥山运行,周围有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北俱卢洲,这样的范围称为一个单位世界;一千个单位世界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是由千个单位世界的三次方而计算得出的,所以又把“大千世界”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在“四大部洲”当中,北俱卢洲的人有福无德,过着相当奢华豪贵的日子,但都是“只顾眼前,不管脑后”,非要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才追悔莫及。所以佛法把生到北俱卢洲定义为一种灾难。
3.问:什么是“长寿天难”?
答:“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当中共计有二十八层天。欲界六层,色界十八层,无色界四层。除去“无色界”的四层天以外(因为无色界当中的生命现象不是以色身躯体来显现进行,而是纯粹处于心意识活动当中),“欲界”和“色界”共计二十四层天当中的众生,都具有很大的福报,寿命也非常长久,如果跟人的寿命相比,许多天人的寿命之长久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在这诸多层天当中,有若干层天当中的天人(这里限于篇幅,不能详细表述),他们的寿命极其长久,福报也极大,烦恼也极重。说得幽默形象一点,就是:享有相当可观的痴福浊福,同时也拥有相当可观的习气烦恼,“活得相当不耐烦,可是还死不了”。这在佛法看来,也是一种灾难。
4.问:什么是“佛前佛后难”?
答:佛法讲“人身难得”。在六道轮回当中,要生到人道,得到一个人的“身份”是非常珍贵难得的;尤其是得到一个身体健康、心灵正常、生活环境、各种遭遇等等都很完美的“人身”更是千难万难。佛法讲“得人身如掌中土,失人身如大地土”。既然如此难得,就要倍加珍惜。珍惜人身的方法不是纸醉金迷、狂吃狂喝、贪婪算计,而是培福培慧、庄严身心、修学正法以达到使生命不断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延续。
但是由于每个众生作善作恶、种因得果的千差万别,导致许多人要么生在“佛前”,要么生在“佛后”。也就是说,当人世间有佛出世,能够听闻佛法、修学佛法时,那些众生却因为罪障深重而生到地狱、饿鬼、畜生道中去了;等到“服刑期满”再生到人世间来的时候,那时候的人世间却处处都充满烦恼习气折磨身心,而没有机会听闻、亲近、修学佛法了。
5.问:什么是“盲聋喑哑难”?
答:这是从人的生理残缺角度来讲的:盲、聋、喑、哑都是人的身体上或先天或后天造成的缺憾。一旦有这些缺憾,从最简单的吃喝拉撒到求福求慧修学佛法,都非常不方便甚至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也反衬出得到一个健康完美的“人身”,多么值得珍惜!
6.问:什么是“世智辩聪难”?
答:佛法认为,当一个人或一群人非常聪明、非常有才华和能力,却没有崇高、庄严、坚定的信仰的时候,那无论带给他自己还是带给普天下全社会的后果都是一种灾难。
因为凡是颠倒黑白、阴险狠毒、奸伪圆滑、丧尽天良的诸多恶业、恶话、恶事,都是极其聪明又有才干的人才想得出来、说得出来、做得出来的。如果不信,请看监狱里面关着有几个笨蛋?
世智辩聪难——人世间特别令诸佛菩萨伤痛的一难!
7.问:在寺院里面吃斋饭时,经常听到“要吃三碗”的说法,说这样就能够免“三灾八难”,是真的吗?
答:这是佛门古往今来的老和尚们在生活中说的一句“祝福语”,衷心希望和祝愿天下社会一切人都无灾无难、吉祥如意。从这也可见佛门是充满生活味和人情味的。
如果呆头呆脑地把“吃三碗饭”理解成“免三灾”,那就要“吃八碗饭”才能够“免八难”。要是想修行证道成佛,那就要每顿吃三十二碗饭甚至八十碗饭,将来才能证果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啊!哈哈!不用修行了,直接就多多地吃饭,活活撑死算啦!
8.问:灾难是怎样引起和发生的呢?
答:真正完全属于大自然客观引起的灾难占的比例很小。绝大多数的灾难都是“人为”引起的。作为“万物之精灵”的人,应该尽己所能控制和避免大自然的各种灾难,而不应该烦恼炽盛、欲望膨胀以种种荒唐行为给各种灾难“火上浇油”。所谓“人以善感,天以福应;人以恶感,天以灾应”,这个“天”就是因果法则,这个善和恶就是人的所作所为。
9.问:在佛教关于“灾难”的说法当中,有没有“末日说”和“毁灭说”的说法?
答:佛教没有“末日说”和“毁灭说”的说法。这种说法给人一种“彻底消灭、同归于尽”的印象,这种说法在佛教教义当中也是不予承认的。因为佛法讲“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谁种因,谁得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如果不分善恶、不辨对错,通通都“胡子眉毛一把抓”、“有罪无罪全部坐牢”,这从因果法则上是讲不通的。
既然“如是因得如是果”,那么能够导致“末日”和“毁灭”的原因,或许有两种情况:①全世界所有的人全部变得罪大恶极,一个好人都没有了;②现在掌握着“能够把地球毁灭若干次”尖端武器的国家和人民通通在一夜之间彻底失去理智了。
10.问:应该用什么方法免除灾难呢?
答:佛法把“种因”和“得果”归纳为两大类:①共业——共同造因,共同得果;②别业——个别造因,个别得果。灾难的“种因”和“得果”也是这样。如何免除灾难呢?中国儒家文化的大圣人孔夫子有这么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里的“穷”和“达”含义都是多方面的。从学佛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也因为“穷”和“达”的情况不同,能够完成和达到的境界也不一样。简单说吧:我没有能力要求所有的人都要真诚,但我可以做到我自己是真诚的;我没有能力要求全社会一个强盗都没有,但至少可以保证我自己不做强盗;我没有能力把整个黄河的水都变得清澈淳净,但至少可以保证我自己这一杯水是清澈淳净的;等等。
从起每一个念头、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开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谨小慎微,趋吉避凶;为自己积功累德、广种福田,防患于未然,化灾难于萌芽状态;从心灵到言行,从个人到大家,处处都播下吉祥如意的种子,自然就会盛开吉祥如意的花、收获吉祥如意的果!
《佛法在生活中(崇慈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