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腳跟著地 福與慧

  福與慧

  

  晚間開示

  對故事的探討

  單刀直入

  雙管齊下

  先培福、再修慧

  慧乃無心也

  古德的啓示

   一葦過江

  放不下的借口

  安貧樂道

  福乃大心

  慧爲前導

  問答

  

  

  晚間開示 十一月七日

  

  在聽到這題目的當下,我相信很多人都會直接聯想到要福慧雙修,因爲佛是兩足尊,所以我們既要修福也要修慧。因此,在佛教中就流傳著一個故事:「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它的結論很明顯,既要修福也要修慧。然我個人對這故事的本身便有些懷疑,對它所影射的象征意義,也不太以爲然。

  

  對故事的探討

  首先,我們來看「大象挂璎珞」的故事──大象以前世是修福的,所以能出生在國王的宮殿中,更且全身挂滿了各式各樣的璎珞、珍寶。然諸位評評看,這大象真是有福嗎?從凡夫的立場看,它的確蠻有福報的,不只生長在王宮裏,不愁吃住;且還有很多人侍候它。然大象本身是否感覺幸福呢?不見得!這種情況就像許多有錢人,甚至官還作得很大;然在旁觀者皆羨慕那人有福的當下,可能他正苦惱得要命。所以大象挂璎珞,不見得有福。

  

  同樣「羅漢托空缽」,從凡夫的立場看,會覺得這羅漢一定很煩惱,常常托不到飯吃。但如他真是一位羅漢的話,就算他經常吃不到飯,仍比你天天「滿漢全席」要自在得多!所以雖故事本身,乃爲寓意既要修福也要修慧,可是故事本身卻是有問題的,因爲既大象未必是福,而羅漢也未必無福。

  

  如不追究故事本身,直就它象征的意義而言,這也是有問題的。前我們在講「大憤心」時,說到:現在人修行的第一類通病,就是心不專─既要修福,又要修慧,忙來忙去,到底曾把那一項修好了呢?

  

  如從曆史的角度,來看福慧的問題,乃有叁個層次的變化:

  

  單刀直入

  第一是在釋迦牟尼佛說法的當世─即所謂的「原始佛教」。在《阿含經》中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主要是叁學、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緣,甚至叁十七道品中,主要都是修慧。有沒有提到修福之類的呢?印象中沒有!即使提到布施、慈善之類,卻是對「在家人」講的。!

  

  于是我們要問:爲何釋迦牟尼佛對出家衆就直講修慧,而對在家弟子卻兼講修福?也許有人會說:「我知道!因爲叁寶需要在家衆供養,所以必得勸他們多修一點福。」其實並非叁寶需要供養(這我們等一下再作解釋),其所以對在家衆必兼勸修福者?我認定主要是爲在家衆俗務多、業障重,沒辦法全心修行。因爲修行主要在于定慧,而定是一心,慧是無心,在家衆要一心、無心,談何容易呀!于是因有後世之憂,所以只好兼談修福。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釋迦牟尼佛最初所開創的原始佛教,還是以修慧爲主題。

  

  雙管齊下

  待佛滅後五百年間,大乘佛教漸漸興起;前我們已說過,所謂「大」,就是包容。因此「大乘」便兼具出家與在家的修行法門,所以必然會衍生出「福慧雙修」這大原則來。也因于這原則,所以才會傳出「大象挂璎珞,羅漢托空缽」的故事──我認爲這故事,是大乘以後才有的。

  

  先培福、再修慧

  而在當今所謂的「末法時代」,關于福慧的修持,又有不同的說法:「不錯!如就解脫道而言,必須修慧才能解脫;但是如你的福德因緣不夠,就去修慧,那障礙會非常多。所以,必得先把福德資糧培夠了,再來修慧。」這種先修福再修慧的程序,不只是在家衆,連出家衆也是一樣。如我們把這種論調與原始佛教對照,剛好是一百八十度的回轉。前者單刀直入,直接修慧;而後者卻是用迂回的方式,先修福再修慧。所以,這個時代不得不稱爲末法時代!

  

  即使我們姑且承認:要等福德修夠了,再來修慧;但是請問:「要到什麼地步,才算修夠了?才可轉換成修慧?」也曾有人這麼問過我,我說:「我也不知道哩!沒有一個秤,能稱出你現在是否夠福量了。」事實上,如就世間相來看,這情況就像有些人說:「等我把錢賺夠了,再來好好修行。」你看他那時賺夠呢?必愈賺愈不夠也!對不對?世間福德事業,都像滾雪球一般,既愈滾愈大,也愈陷愈深。如要等你那一天修夠了,再抽身出來修慧!我老實告訴你:你現在不抽身,將來一定更抽不了身。

  

  慧乃無心也

  若說修慧,的確需要資糧;那請問需要多少福德資糧?若就上乘者而言,慧乃「無心」而已。然要成就無心,那需要什麼福德資糧?無心就一切放下,所作已辦矣!若還要先去積聚福德資糧,然後再來一切放下,這不是太迂回了嗎?

  

  有人說:「沒辦法,你剛才說的是頓悟法門,我們凡夫做不到,凡夫還是要從有心慢慢修成無心的,所以還是要有福德資糧。」那麼如何從有心修到無心呢?必得透過禅定、參禅的法門,才能從散心、專心、一心,而成就無心。而修禅定止觀,又需要什麼資糧呢?就只是這麼一個蒲團而已呀!

  

  問:過去曾聽過一些說法,令我感到疑惑。例如:有人修行因遇不到善知識,而出了大問題;或者閉關時,無人護持 等。這一般都會把原因,歸咎于那人因沒修福,才會遇到這些困擾。

  

  答:如直接修慧,且能掌握「無心」的大原則,我相信是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而且若就修行時沒有善知識,那也是因爲修慧的工夫不夠,而非福德的積聚不足。即使我們認定修行,先要有解門及行門的基礎,這還是從修慧去造就的。

  

  古德的啓示

  這也就說,如從最高層次的無心,當然不需要什麼福德資糧。即使就漸修法門的禅定止觀而言,其實也只要最簡單的生活資具及一個蒲團而已。在中國禅宗史上有一位常慶法師,待坐破七個蒲團後才開悟,而你們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坐破一個蒲團呢?

  

  所以如已建立起正知見的話,真正要修行,並不需要太多的資糧。我相信大家都聽過廣欽老和尚的故事:他決定要修行去也,就獨自背著一袋米上山去了,待米吃光後就吃地瓜;不只沒有餓死,還真修成不可思議的禅定功夫來。(你們那個人要上山修行的話,我就供養你們地瓜好了。)

  

  一葦過江

  在我所出版的第一本書,其之所以名爲《一葦過江》,各位知道它的含意嗎?我們都說修行是要到彼岸,然要到彼岸竟需要多少資糧呢?只「一葦」即足矣!但是現在那些說要先培夠福德,再來修慧的人,他們可不願一葦過江,而是要待坐上航空母鑒才肯過江。所以從年青到衰老,這航空母鑒還沒做完,便鳴呼哀哉了!不但未至彼岸,反而欠下了一屁股債,還不知道那輩子才能還清。

  

  如就我個人的看法而言,既然能出家,即確定你已有修行的福德因緣;尤其真要自修,事實上不需要太多的福德資糧。現在人要修行,所缺少的反而是聞思的基礎,及修行的基礎。當然如要廣做弘法、度生的事業,是需要積聚廣大的福德資糧;但這是末後事,而不是初學者所當然。

  

  放不下的借口

  如就我個人的觀察,現在很多人不能專修,不是福德不夠,而是福德太多,放不下所致。各位想一想,是不是這個樣子呢?放不下,因爲太多人需要你了。在家衆的話,孩子需要你!先生需要妳!所以妳不能全力修行。而出家衆,則是信徒需要你,寺院需要你,于是因放不下,所以不能專心修行。因此,你不要想:「等那一天,他們都不需要而把我放下時,我才得如願去修行。」你准備等到驢年好了。其實,到底是他們放不下你,還是你放不下他們?這才是個大問題。所以終究只是顧慮太多、決心不夠而已!

  

  安貧樂道

  所以,我倒願奉送一句話:「窮人時間最多,窮人修行最好。」我們不要看別人廟蓋得很大,眼睛就紅了;不要看別人的事業做得很順,就不安于座。現在人常說「輸人不輸陣」、「要拼才會贏」,于是忙著迎頭趕上;然後又假惺惺淒楚地說:「哎!我的業障太重,我的福德不夠,我不能安心地修行。」你不是不想修行解脫,只是希望駕著航空母鑒浩浩蕩蕩而到彼岸。

  

  這個道理我早就看清楚了,所以我不要寺廟,不要信徒,不要事業,才能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是我的。雖然我也沒有好好修行,但至少不需要像別人老是怨歎:「我的福報不夠,我的業障太深!」我也從來不憐憫那些正忙碌抱怨的人─自作孽,不可活。

  

  因此我們再回頭看看那一句話「要先修福德,再來修慧。」這是那個始作俑者講的?名號我雖不清楚,但我確認:是自己先放不下,也要叫別人放不下的那種人倡議的;自己放不下,已夠慘了,還要害別人,「妄識成迷,自誤誤人」。他們的話,其實並沒有道理;可是爲什麼現在相信的人竟這麼多呢?因爲他們也都一樣是放不下的人,所以聽起來特別相應─本來自己還找不到好理由放不下,現在一聽!正中下懷。所以這真是末法時代啊?

  

  福乃大心

  如就修行而言,我認爲還是以原始佛教的單刀直入,直接修慧最了當。或有人要問:「佛不是兩足尊嗎?不是要福慧雙全才能成佛嗎?」沒有錯,然一個人如智慧成就的話,福德也會慢慢圓滿的。而他修不修福呢?非修非不修!我們前已講到:無心才是慧。而福呢?大心乃是福。這個「大」我們也解釋過了,必從「接納包容」才能成其大。一個人如果心量夠大的話,自然能感應出福德來。所以一個人如從修慧而成就于無心,而無心才能包容。有心一定是分別計較、造作取舍,若時時要跟你劃清界限,這樣的人怎可能有大的福德。

  

  慧爲前導

  這也就說,真福德不是從造作、取舍而成就的;而是從包容、統一中去圓滿的。如果沒有智慧的導引便去修福,那修的也只是有漏的福。因爲沒有智慧的人必以自我爲中心而起造作,于是必然跟別人産生沖突、矛盾,所以名爲修福,實乃造業…

《腳跟著地 福與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