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在目前的佛教看得太多了,大家都競修福德,修到一個臉都苦哈哈的。
因此,我今天主要講的並不是責難修福的法門,而是要以慧爲前導,而自然成就一切的福德資糧。這也就說,今天有很多人口口聲聲說要修行,又口口聲聲抱怨自己福德不夠。其實問題不在于福德的夠不夠?而在于自己已被很多觀念誤導,在于自己的無決心、放不下。我誠希望諸位法師,能夠從自己到別人,慢慢去澄清這些觀念,以讓這個時代的佛教,能夠展現出新的生機。
問答
問:有謂「福至心靈」,這又怎麼解釋呢?
答:你同意剛才所講的:「福是大心」?
生:是。
師:如果心量大的話,智慧就很容易開拓的。
生:有人說修行不一定要出家,因爲在社會上,反可以從生活的曆練中吸收經驗,這會不會是他們放不下所致?
師:你覺得呢?你是不是也是這種人?
生:我覺得他們講得好象有道理,可是我不喜歡那種方式。
師:你喜歡那一種方式呢?
生:我覺得應該是先思惟、修慧,但這又有一個問題,目前臺灣的道場,都重視弘法利生,故沒有適合的道場,可提供人專修。
師:這個問題,我在第一天就已講到:有人說我們要修活禅,不要坐死禅。但從那裏活呢?從大死裏去活。或說行住坐臥都是禅,但這動禅的工夫從那裏來?還是從死心塌地的用功得來的。不是現在講一講,就能用得上。因此社會百態,雖能讓我們曆練;但誰夠資格來曆練呢?開悟的人!不是那些想不開的人,就能接受曆練的。他們只將像染缸一樣愈染愈黑,曆史上曾有幾個人這樣曆練出來嗎?所以他們確爲自己放不下、找借口而已。
生:可是有些人在生活中曆練後,也可以放下一些東西,只是都零零散散的。
師:是呀!如果他出家並專心修行,則成就當不只如此爾!
生:是啊!我也這麼想。
師:所以我們即使說:佛教最後不只是出世,可是還必透過出世的過程,才有入世的功夫。你在世俗裏,雖也可以慢慢曆練,但叁大阿僧祇劫,卻未能曆練出來。
生:就像某位很有名的居士,也說:你們出家衆即使專心禅坐,心也未必能定;而我們要在這麼複雜的環境裏,還能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才不簡單哩!
師:真正的定慧等持,絕對要經過專修的過程,才能究竟。故即使有少數人能很快得到初層次的境界,但這只能算是個案,而不能引爲公理。就像有些人雖未受正規教育,而能自修成功。但大部份人還是以接受正規教育最方便。
所以我常說:目標雖可以理得很圓融、很堂皇,但過程還是要非常嚴謹的。太多人把兩者混爲一談,于是以爲修行的過程,也可以散心隨意,這將只自誤誤人而已。
生:請再解說「無心」!
師: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常講一個大原則─內攝外延。在最初修行時,要收斂外緣、向內參究;因此對一切外界的現象,就不再用心去分別比較,因此一切便都一樣,這雖近于「無心」,可是還要有「向內探究」的功夫。因此對外雖無心,但內在還要有「菩提心」也。
其次,如是一位真開悟的人,從無心而變成大心,以心量很大,所以一切現象對他來講,都是平等的,因此這又成就另一種無心。
生:在自修上說無心,倒還容易;但在處理事情上,卻很困難。
師:無心,並不是一切不知、麻木不仁。
生:比如當我們請別人做事,而他並沒有達到你要求的標准,那要如何包容呢?
師:前既講到,無心是要你去看大體。而很多人往往以自己的習性、偏好,來決定什麼事要做,什麼事不做;這當然會引起別人的反彈。但如我們能從大體來看,就會看得比較公正、客觀,這才能讓別人心服。
其次無心,又是往遠處看。雖這個人現在很壞,真想揍他,甚至請他走路。可是他也會改變的,如果你能用大心包容,更且善意開導;則他將改變得更快,也將更合乎你的期待。所以我常說:不要用一時的順逆得失,來衡量當下境界的價值。
生:如單用包容,在現象界中會不會有「同流合汙」的傾向?
師:我說的「包容」,並不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閉兩只眼的包容。
生:如果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才比較好做事呢?因爲你雖從大體上衡量,而有所要求;可是他做不到,甚至以不合他的習性而橫生瓜葛?
師:我曾說過,一個最高明的管理者,會把團體的利益與被管理者的利益,而作最好的統合。我們不能只要求別人犧牲奉獻,而來成就這個大體;這雖是高調,可是對一般人來講,根本行不通。然若一件事做了,能確定其既對自己有好處,也對這個團體有好處,那人便很樂意去努力了。至于你怎樣去統合「什麼人該做什麼事」,這就是你的智慧了。但是若能保握這個大原則,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故我說的包容,絕不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麻木不仁,我從來就不是這種人。而是要從大體去看,從遠處去看,而把目前的困境,慢慢向理想處去導引。否則釋迦牟尼佛又何必南北奔波,說法四十九年。不是一切包容,就好了嗎?
《腳跟著地 福與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