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脚跟着地 福与慧▪P2

  ..续本文上一页。这在目前的佛教看得太多了,大家都竞修福德,修到一个脸都苦哈哈的。

  

  因此,我今天主要讲的并不是责难修福的法门,而是要以慧为前导,而自然成就一切的福德资粮。这也就说,今天有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要修行,又口口声声抱怨自己福德不够。其实问题不在于福德的够不够?而在于自己已被很多观念误导,在于自己的无决心、放不下。我诚希望诸位法师,能够从自己到别人,慢慢去澄清这些观念,以让这个时代的佛教,能够展现出新的生机。

  

  问答

  问:有谓「福至心灵」,这又怎么解释呢?

  

  答:你同意刚才所讲的:「福是大心」?

  

  生:是。

  

  师:如果心量大的话,智慧就很容易开拓的。

  

  生:有人说修行不一定要出家,因为在社会上,反可以从生活的历练中吸收经验,这会不会是他们放不下所致?

  

  师:你觉得呢?你是不是也是这种人?

  

  生:我觉得他们讲得好象有道理,可是我不喜欢那种方式。

  

  师:你喜欢那一种方式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先思惟、修慧,但这又有一个问题,目前台湾的道场,都重视弘法利生,故没有适合的道场,可提供人专修。

  

  师:这个问题,我在第一天就已讲到:有人说我们要修活禅,不要坐死禅。但从那里活呢?从大死里去活。或说行住坐卧都是禅,但这动禅的工夫从那里来?还是从死心塌地的用功得来的。不是现在讲一讲,就能用得上。因此社会百态,虽能让我们历练;但谁够资格来历练呢?开悟的人!不是那些想不开的人,就能接受历练的。他们只将像染缸一样愈染愈黑,历史上曾有几个人这样历练出来吗?所以他们确为自己放不下、找借口而已。

  

  生:可是有些人在生活中历练后,也可以放下一些东西,只是都零零散散的。

  

  师:是呀!如果他出家并专心修行,则成就当不只如此尔!

  

  生:是啊!我也这么想。

  

  师:所以我们即使说:佛教最后不只是出世,可是还必透过出世的过程,才有入世的功夫。你在世俗里,虽也可以慢慢历练,但三大阿僧祇劫,却未能历练出来。

  

  生:就像某位很有名的居士,也说:你们出家众即使专心禅坐,心也未必能定;而我们要在这么复杂的环境里,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才不简单哩!

  

  师:真正的定慧等持,绝对要经过专修的过程,才能究竟。故即使有少数人能很快得到初层次的境界,但这只能算是个案,而不能引为公理。就像有些人虽未受正规教育,而能自修成功。但大部份人还是以接受正规教育最方便。

  

  所以我常说:目标虽可以理得很圆融、很堂皇,但过程还是要非常严谨的。太多人把两者混为一谈,于是以为修行的过程,也可以散心随意,这将只自误误人而已。

  

  生:请再解说「无心」!

  

  师:在修行的过程中,我常讲一个大原则─内摄外延。在最初修行时,要收敛外缘、向内参究;因此对一切外界的现象,就不再用心去分别比较,因此一切便都一样,这虽近于「无心」,可是还要有「向内探究」的功夫。因此对外虽无心,但内在还要有「菩提心」也。

  

  其次,如是一位真开悟的人,从无心而变成大心,以心量很大,所以一切现象对他来讲,都是平等的,因此这又成就另一种无心。

  

  生:在自修上说无心,倒还容易;但在处理事情上,却很困难。

  

  师:无心,并不是一切不知、麻木不仁。

  

  生:比如当我们请别人做事,而他并没有达到你要求的标准,那要如何包容呢?

  

  师:前既讲到,无心是要你去看大体。而很多人往往以自己的习性、偏好,来决定什么事要做,什么事不做;这当然会引起别人的反弹。但如我们能从大体来看,就会看得比较公正、客观,这才能让别人心服。

  

  其次无心,又是往远处看。虽这个人现在很坏,真想揍他,甚至请他走路。可是他也会改变的,如果你能用大心包容,更且善意开导;则他将改变得更快,也将更合乎你的期待。所以我常说:不要用一时的顺逆得失,来衡量当下境界的价值。

  

  生:如单用包容,在现象界中会不会有「同流合污」的倾向?

  

  师:我说的「包容」,并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闭两只眼的包容。

  

  生:如果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比较好做事呢?因为你虽从大体上衡量,而有所要求;可是他做不到,甚至以不合他的习性而横生瓜葛?

  

  师:我曾说过,一个最高明的管理者,会把团体的利益与被管理者的利益,而作最好的统合。我们不能只要求别人牺牲奉献,而来成就这个大体;这虽是高调,可是对一般人来讲,根本行不通。然若一件事做了,能确定其既对自己有好处,也对这个团体有好处,那人便很乐意去努力了。至于你怎样去统合「什么人该做什么事」,这就是你的智慧了。但是若能保握这个大原则,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故我说的包容,绝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麻木不仁,我从来就不是这种人。而是要从大体去看,从远处去看,而把目前的困境,慢慢向理想处去导引。否则释迦牟尼佛又何必南北奔波,说法四十九年。不是一切包容,就好了吗?

  

  

《脚跟着地 福与慧》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