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所以執著;因爲「有」,所以打結。如這也無、那也無,內也無、外也無,那還有什麼可糾成結的呢?還有什麼可變成魔的呢?所以我們要經常提起這個「無」,以降伏一切內魔、外魔、心魔、鬼神魔等。
『參禅破虛空』:衆生的心,都被悶在黑漆桶裏;故不只有限,更且狹隘。其如何能突破黑漆桶呢?在佛教中,能用的修行方法當然很多,你可念佛、數息或止觀等。但自古以來,公認「參禅」是最直接俐落的方法。直用參禅的法門,以打脫黑漆桶,而見到虛空廣大無邊、光明遍照的本來面目。
以上大致是我在禅堂中,經常開示的幾類方法;在這次禅修期間,大多也講到了,有的講多,有的講少,但大致就是如此。
修行是本份事 十一月十日 午齋
我們往往認爲:要進禅堂,才是修行。因此過幾天,禅期結束後回到家裏,就會說:我們修行回來了。或有些人認爲:必念佛、誦經才是修行!因此等誦完經、念完佛、回向過後,就不再修行了。這都是對修行觀念的誤導。
誰不修行
就我的看法,直認爲:人自生下來後,從來就是在修行的。因爲:人都有一種基本的傾向,皆不斷地向上求提升;既在理上求更深的覺悟,也在事上求更大的圓滿。除非是一個遭受重大挫折、心理已變態的人,才會自甘墮落;否則大部分的人,都會努力地向上提升自己。從這定義來看,應該是一切人、一切時、一切處,都在修行的。
所以,我們既不能不修行,也不當標榜我在修行。我們看過許多標榜修行的人,最初雖很精進,可是後來卻都退轉了!爲何如此呢?因爲他們錯把修行當造作;而造作雖可奮力于一時,卻不能勤勉于一世。所以時間久了,後繼無力,便一退千裏,遠隔秋山,他幾時再回頭是岸呢?所以唯有把修行,當本份事,才能安穩于修行之路。
本末終始
于是有人要問:既說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都在修行,那我們爲什麼又要選擇佛教呢?不錯!大家都在修行,但因理論、方法的不同,效果也就有差異了。世間的科學家也在修行,但他們偏重于物質世界的改造,用種種科學技術,來改善人類物質的環境,這是科學家所努力修行的方式。也有些人努力于改進人際關系;醫生則努力于改善人的體質,使人們更健康、更長壽。故即使每個人都在修行,但就佛法的觀點來看,那些都非根本,而是枝末。
佛法之可貴,就是能從最根本處著手。最根本處是什麼呢?衆生從心造業,從業而幻現此身心世界;所以「心」才是根本。故雖人人都在修行,但因本末表裏的差異,效果當然也不同。而我們之所以選擇佛教,乃因爲祂的理論既最如實,祂的方法也最有效。
裏仁爲美
而同樣是信佛,那爲什麼又要出家、要進禅堂呢?雖同樣的理論基礎、同樣的修行方法,但由于環境不同,也會産生不同的效果。因此,不要奢言「十字街頭好參禅」,話容易說,但真能用上功夫者卻寥寥無幾;也不要說「行住坐臥都是禅」,那是什麼「禅」呢?纏綿悱恻的「纏」也!所以即使肯定人人都在修行,但也要選擇一個更究竟、更圓滿的理論,更善巧、更有效的方法,和一個更理想、更相應的環境。所以雖同是學佛,在家與出家不同;同是修禅,在禅堂內與在禅堂外,還是大有不同的。
盡其在我
因此在可能的因緣下,我們要爭取最好的環境而努力修行;反之,如環境並不理想(在臺灣,不論在家、出家,有多少人能天天在禅堂用功?那是不可思議的事!)則也該在日常中,把所熏習的觀念、方法、心態保持住,而隨自己所處的環境,方便去用功。雖其效果也許不如在禅堂中殊勝,可是在生活中的漸修,是進禅堂專修的基礎。如平常混日子,一旦要進禅堂用功,心根本收不回來;則再好的環境,都是枉然。
所以從確認:修行是本份事,而盡心盡力地去作好它!既不是用來向人誇張、炫耀;也不是用來衡量自己的成就、價值。雖仍需去抉擇更究竟的理論、更善巧的方法、及更理想的環境,但不需在其中,計較功過多少。
共勉語 1994年11月10日 晚間
『立足禅修基礎,放眼于佛教,關懷一切衆生。』
此次禅修活動,即將告一個段落,最後我願以上述幾句話,與各位共勉。
爲什麼要先「立足禅修基礎」呢?因爲佛法常講「信解行證」。學佛不只是信,如只是信的話,那不過神教而已;也不只是解,如只是解,則和一般的哲學相當(雖佛法所講的理,還比較究竟)。佛法真正殊勝處,乃能從「行證」,而得到最圓滿的解脫。
雖佛教中修證的法門非常多,但因爲禅修主要是爲「明心見性」,故較直接俐落。在今天中午,我們曾講到:修行乃本份事。既大家都在修行,爲什麼佛教的修行跟其他人不一樣呢?因爲佛教是直接從「心」上去修的;而心之中,又有「心相」跟「心性」的差別。如一般人只在心相裏的善惡、染淨去分別,覺得我現在心動了惡念,或現在心打了妄想,故應如何舍惡向善、去染歸淨,這還只在心相裏打轉;雖亦名爲修行,但還非真正的佛道。故必需能悟得心性的真如,與契合法界的妙化,才是真正的佛教。而禅修乃最直接從心性去著手,以證得最後的大圓滿。因此若講修行,還是以禅修,最爲直接了當、幹淨俐落。
第二「放眼于佛教」:我相信各位都曾聽太虛大師說過:我們不要做一宗一派之門徒。或者說:不要做一經一集之行者。(後面這一句話是我補充的)因爲,只當某宗派的門徒,或當某一部經、某一部集的行者,必一方面使你個人的智慧、心胸,變得比較狹隘,二方面也必然製造出更多的紛爭、煩惱,所以弄到最後,佛教裏宗派林立、山頭高張。于是本來學佛是爲了出世解脫,最後卻在宗派、山頭的陣營裏爭強鬥勝,浪費時間、製造煩惱。
以中國是一個家族觀念非常深的民族;所以,往往我們把家看得比國還重。于是中國佛教在這種共業中,也把本來的「家族」觀念變成「宗派」的觀念,于是這乃什麼宗!那是什麼山!若既把宗派當成另一種家,因此名爲「出家」,其實並未出家;只是以這個家代替那個家而已,全鎖在狹隘的情結裏。所以不管是爲了個人的修行,或爲了整個佛教的前途,我們都必須跳出宗派狹隘的門牆。
同理有些人,在修行上只依一部經,或某某全集。這雖未構成一個宗派,可是實際上心胸還是蠻狹隘的。我們要能從整個佛教去關懷,那整個佛教在那裏呢?當然就是從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到中國所謂的八大宗派,以及現在整個佛教的現況。只有脫開宗派的意識,跳出山頭的陰影,我們才能放眼看到整個佛教。故唯有從大體、從遠處去著眼,才能做出最明智的抉擇,抉擇什麼呢?抉擇我現在該走的方向。昨天曾說到抉擇的大原則,乃「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法:一方面是至高無上的真理;二方面是這宇宙衆生的全體。然大部份人往往先入爲主的鑽在一個牛角尖裏,而看不到這個大體。所以要學著讓自己的心眼能夠打開,而放眼于整個佛教。
第叁「關懷一切衆生」,大乘佛法,往往奢談于如何弘法布教;但現實的弘法布教,卻有兩種極端的心態:
第一、是爲我:這個我,其不只是個人的小我,還可包括我所屬的團體,我所認定的宗派,甚至包括我們所信受的佛教。在此我們說大一點的,爲佛教而弘法──希望所有的人都來信佛,使基督教或其他宗教的人愈來愈少;然而希望所有的人都來信佛,你的目的卻是什麼?爲了擴張佛教的版圖啊!
這種心態,不管是以小我或大我爲出發,而來做的弘法布教;因初心不正,故表面上必會形成貪、慢的心理,對不對?信徒愈多愈好,勢力愈大愈好,這不是貪嗎?而如果貪得到的話,那當然就是慢,覺得我已比別人高高在上了,或者我們的佛教比你們天主教、基督教勢力還要龐大呀!這表面上雖是貪、慢,但實際上卻是卑跟疑──自卑跟懷疑。爲什麼這麼說呢?有些人因不能從內在裏去肯定自己,不能從佛理上去肯定佛教,于是只好以信徒多,場面大,來肯定他所信的教愈有道理。所以這雖名爲「信」,其實是不信也;同樣表象的「慢」,其來自于自卑也。就因爲靠自己站不起來,所以只好借重種種的家具來莊嚴自己。俗話說:「醜人多怪」就是這種心態,這大家都知道,它是病態的。
第二、是爲衆生能從迷覺悟、離苦得樂。所以問題不在于形式上佛教的信徒有多少?而在于衆生能否因此得到實際的法益。這是「名」跟「實」之間的差異。故就表象而言,今天信佛的人確已愈來愈多;但如從比較高的層次來看,真正得到法益的人又有多少呢?名不符實!你希望先求名?還是先得實呢?
釋迦牟尼佛之所以出家、成道、說法,其唯一的目的乃爲衆生能得宄竟解脫;而不是爲自己能創教、能收信徒。故絕不是爲希望自己的教徒愈來愈多、教團愈來愈大而說法。因此弘法,一定要確認其最後的目的是:爲了讓衆生能夠從轉迷啓悟,而離苦得樂。
那我們又如何相信佛教能夠讓衆生離苦得樂、讓衆生從迷而悟呢?因爲你是過來人嘛!若你不是過來人,沒有親身的體驗,只能憑借著一廂情願的仰信而來傳教,那一定會形成剛才所講,從卑疑而貪慢的病態現象。而如何使自己確爲過來人呢?那唯有從個人的修行用功去著手,這也是前所謂必先「立足禅修基礎」的緣故。
所以,關懷一切衆生,是希望所有的衆生都能夠因爲佛法,而得到覺悟、得到安樂。故這關懷,就必如昨天所說的:要以法爲尊、以法爲標。這關懷絕不只是世間的關懷,世間的同情心、博愛心而已!
必以這個前提,而來關懷一切衆生,否則當世間人批評你道:出家人(或學佛人)該以慈悲爲懷!你便被套牢了。似乎只要你不茍同別人的意見,你就有不慈悲的嫌疑!但是真正的慈悲,應該是從法的前提,而作一切善導。
總之,「立足禅修基礎」,是希望大家先落實的修行功夫;而「放眼于佛教」是希望在展望佛教時,能夠把自己的心胸、視野擴大;而最後當我們願意爲衆生貢獻時,也要保握重點在于法的契入、法的提升,而非只在人情世故上徒費功夫。我相信,一個行者如能掌握這樣的原則,既在修行上,必安穩而開闊;也在度衆中,能確實而有效!這是我珍對目前佛教一些不太健康的現象,提出來與各位共同勉勵的。
道別 十一月十一日 早齋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爲別,孤蓬萬裏征。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是由李白的〈送友人〉和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川〉所合並的一首詩。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地方,青山環繞,不止北郭而已!地名爲「雙溪」,大概是位于兩條溪的交會點吧!
『此地一爲別,孤蓬萬裏征。』:這次的禅坐共修,即將結束,而各位也將回到你常住的寺院;也許你現在還覺得信心十足,可是回去之後,或將覺得更孤苦伶仃而已!因爲經過幾天的熏習、思惟,很多觀念已經一番調整,而調整後的觀念,乃與整個佛教、時代的共業,更不相應!觸目異類,情堪何忍?「孤蓬萬裏征」,一條寂寞的路,正等著你去走。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但其實我們是不會寂寞的。因爲我們都是基于對叁寶的信念,對禅修的肯定,而有同樣的信心與願力。雖然形式上,大家告別後各走各的,並沒有在一起。但是基于同樣的信心與誓願,我們還是在一起的。因此盡管一在天之涯,一在海之角,我們也將不再寂寞。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所以不須在臨別之際,恨惱傷神,我們還是會堅決勇敢的往前去,走該走的路,做該做的事。我們不是常說「依法不依人」「法住法位,法爾如是」嗎?只要心中常有法的存在,我們就永遠不會孤單寂寞。 但願我們「念念不離禅悅,常常心存法喜」,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是個悠閑、自在、潇灑、鎮定的修行人,祝福各位!
《腳跟著地 雙溪聖南寺禅修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