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所以执着;因为「有」,所以打结。如这也无、那也无,内也无、外也无,那还有什么可纠成结的呢?还有什么可变成魔的呢?所以我们要经常提起这个「无」,以降伏一切内魔、外魔、心魔、鬼神魔等。
『参禅破虚空』:众生的心,都被闷在黑漆桶里;故不只有限,更且狭隘。其如何能突破黑漆桶呢?在佛教中,能用的修行方法当然很多,你可念佛、数息或止观等。但自古以来,公认「参禅」是最直接俐落的方法。直用参禅的法门,以打脱黑漆桶,而见到虚空广大无边、光明遍照的本来面目。
以上大致是我在禅堂中,经常开示的几类方法;在这次禅修期间,大多也讲到了,有的讲多,有的讲少,但大致就是如此。
修行是本份事 十一月十日 午斋
我们往往认为:要进禅堂,才是修行。因此过几天,禅期结束后回到家里,就会说:我们修行回来了。或有些人认为:必念佛、诵经才是修行!因此等诵完经、念完佛、回向过后,就不再修行了。这都是对修行观念的误导。
谁不修行
就我的看法,直认为:人自生下来后,从来就是在修行的。因为:人都有一种基本的倾向,皆不断地向上求提升;既在理上求更深的觉悟,也在事上求更大的圆满。除非是一个遭受重大挫折、心理已变态的人,才会自甘堕落;否则大部分的人,都会努力地向上提升自己。从这定义来看,应该是一切人、一切时、一切处,都在修行的。
所以,我们既不能不修行,也不当标榜我在修行。我们看过许多标榜修行的人,最初虽很精进,可是后来却都退转了!为何如此呢?因为他们错把修行当造作;而造作虽可奋力于一时,却不能勤勉于一世。所以时间久了,后继无力,便一退千里,远隔秋山,他几时再回头是岸呢?所以唯有把修行,当本份事,才能安稳于修行之路。
本末终始
于是有人要问:既说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都在修行,那我们为什么又要选择佛教呢?不错!大家都在修行,但因理论、方法的不同,效果也就有差异了。世间的科学家也在修行,但他们偏重于物质世界的改造,用种种科学技术,来改善人类物质的环境,这是科学家所努力修行的方式。也有些人努力于改进人际关系;医生则努力于改善人的体质,使人们更健康、更长寿。故即使每个人都在修行,但就佛法的观点来看,那些都非根本,而是枝末。
佛法之可贵,就是能从最根本处着手。最根本处是什么呢?众生从心造业,从业而幻现此身心世界;所以「心」才是根本。故虽人人都在修行,但因本末表里的差异,效果当然也不同。而我们之所以选择佛教,乃因为祂的理论既最如实,祂的方法也最有效。
里仁为美
而同样是信佛,那为什么又要出家、要进禅堂呢?虽同样的理论基础、同样的修行方法,但由于环境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不要奢言「十字街头好参禅」,话容易说,但真能用上功夫者却寥寥无几;也不要说「行住坐卧都是禅」,那是什么「禅」呢?缠绵悱恻的「缠」也!所以即使肯定人人都在修行,但也要选择一个更究竟、更圆满的理论,更善巧、更有效的方法,和一个更理想、更相应的环境。所以虽同是学佛,在家与出家不同;同是修禅,在禅堂内与在禅堂外,还是大有不同的。
尽其在我
因此在可能的因缘下,我们要争取最好的环境而努力修行;反之,如环境并不理想(在台湾,不论在家、出家,有多少人能天天在禅堂用功?那是不可思议的事!)则也该在日常中,把所熏习的观念、方法、心态保持住,而随自己所处的环境,方便去用功。虽其效果也许不如在禅堂中殊胜,可是在生活中的渐修,是进禅堂专修的基础。如平常混日子,一旦要进禅堂用功,心根本收不回来;则再好的环境,都是枉然。
所以从确认:修行是本份事,而尽心尽力地去作好它!既不是用来向人夸张、炫耀;也不是用来衡量自己的成就、价值。虽仍需去抉择更究竟的理论、更善巧的方法、及更理想的环境,但不需在其中,计较功过多少。
共勉语 1994年11月10日 晚间
『立足禅修基础,放眼于佛教,关怀一切众生。』
此次禅修活动,即将告一个段落,最后我愿以上述几句话,与各位共勉。
为什么要先「立足禅修基础」呢?因为佛法常讲「信解行证」。学佛不只是信,如只是信的话,那不过神教而已;也不只是解,如只是解,则和一般的哲学相当(虽佛法所讲的理,还比较究竟)。佛法真正殊胜处,乃能从「行证」,而得到最圆满的解脱。
虽佛教中修证的法门非常多,但因为禅修主要是为「明心见性」,故较直接俐落。在今天中午,我们曾讲到:修行乃本份事。既大家都在修行,为什么佛教的修行跟其他人不一样呢?因为佛教是直接从「心」上去修的;而心之中,又有「心相」跟「心性」的差别。如一般人只在心相里的善恶、染净去分别,觉得我现在心动了恶念,或现在心打了妄想,故应如何舍恶向善、去染归净,这还只在心相里打转;虽亦名为修行,但还非真正的佛道。故必需能悟得心性的真如,与契合法界的妙化,才是真正的佛教。而禅修乃最直接从心性去着手,以证得最后的大圆满。因此若讲修行,还是以禅修,最为直接了当、干净俐落。
第二「放眼于佛教」:我相信各位都曾听太虚大师说过:我们不要做一宗一派之门徒。或者说:不要做一经一集之行者。(后面这一句话是我补充的)因为,只当某宗派的门徒,或当某一部经、某一部集的行者,必一方面使你个人的智慧、心胸,变得比较狭隘,二方面也必然制造出更多的纷争、烦恼,所以弄到最后,佛教里宗派林立、山头高张。于是本来学佛是为了出世解脱,最后却在宗派、山头的阵营里争强斗胜,浪费时间、制造烦恼。
以中国是一个家族观念非常深的民族;所以,往往我们把家看得比国还重。于是中国佛教在这种共业中,也把本来的「家族」观念变成「宗派」的观念,于是这乃什么宗!那是什么山!若既把宗派当成另一种家,因此名为「出家」,其实并未出家;只是以这个家代替那个家而已,全锁在狭隘的情结里。所以不管是为了个人的修行,或为了整个佛教的前途,我们都必须跳出宗派狭隘的门墙。
同理有些人,在修行上只依一部经,或某某全集。这虽未构成一个宗派,可是实际上心胸还是蛮狭隘的。我们要能从整个佛教去关怀,那整个佛教在那里呢?当然就是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到中国所谓的八大宗派,以及现在整个佛教的现况。只有脱开宗派的意识,跳出山头的阴影,我们才能放眼看到整个佛教。故唯有从大体、从远处去着眼,才能做出最明智的抉择,抉择什么呢?抉择我现在该走的方向。昨天曾说到抉择的大原则,乃「依法不依人」,法是什么?法:一方面是至高无上的真理;二方面是这宇宙众生的全体。然大部份人往往先入为主的钻在一个牛角尖里,而看不到这个大体。所以要学着让自己的心眼能够打开,而放眼于整个佛教。
第三「关怀一切众生」,大乘佛法,往往奢谈于如何弘法布教;但现实的弘法布教,却有两种极端的心态:
第一、是为我:这个我,其不只是个人的小我,还可包括我所属的团体,我所认定的宗派,甚至包括我们所信受的佛教。在此我们说大一点的,为佛教而弘法──希望所有的人都来信佛,使基督教或其他宗教的人愈来愈少;然而希望所有的人都来信佛,你的目的却是什么?为了扩张佛教的版图啊!
这种心态,不管是以小我或大我为出发,而来做的弘法布教;因初心不正,故表面上必会形成贪、慢的心理,对不对?信徒愈多愈好,势力愈大愈好,这不是贪吗?而如果贪得到的话,那当然就是慢,觉得我已比别人高高在上了,或者我们的佛教比你们天主教、基督教势力还要庞大呀!这表面上虽是贪、慢,但实际上却是卑跟疑──自卑跟怀疑。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些人因不能从内在里去肯定自己,不能从佛理上去肯定佛教,于是只好以信徒多,场面大,来肯定他所信的教愈有道理。所以这虽名为「信」,其实是不信也;同样表象的「慢」,其来自于自卑也。就因为靠自己站不起来,所以只好借重种种的家具来庄严自己。俗话说:「丑人多怪」就是这种心态,这大家都知道,它是病态的。
第二、是为众生能从迷觉悟、离苦得乐。所以问题不在于形式上佛教的信徒有多少?而在于众生能否因此得到实际的法益。这是「名」跟「实」之间的差异。故就表象而言,今天信佛的人确已愈来愈多;但如从比较高的层次来看,真正得到法益的人又有多少呢?名不符实!你希望先求名?还是先得实呢?
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出家、成道、说法,其唯一的目的乃为众生能得宄竟解脱;而不是为自己能创教、能收信徒。故绝不是为希望自己的教徒愈来愈多、教团愈来愈大而说法。因此弘法,一定要确认其最后的目的是:为了让众生能够从转迷启悟,而离苦得乐。
那我们又如何相信佛教能够让众生离苦得乐、让众生从迷而悟呢?因为你是过来人嘛!若你不是过来人,没有亲身的体验,只能凭借着一厢情愿的仰信而来传教,那一定会形成刚才所讲,从卑疑而贪慢的病态现象。而如何使自己确为过来人呢?那唯有从个人的修行用功去着手,这也是前所谓必先「立足禅修基础」的缘故。
所以,关怀一切众生,是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因为佛法,而得到觉悟、得到安乐。故这关怀,就必如昨天所说的:要以法为尊、以法为标。这关怀绝不只是世间的关怀,世间的同情心、博爱心而已!
必以这个前提,而来关怀一切众生,否则当世间人批评你道:出家人(或学佛人)该以慈悲为怀!你便被套牢了。似乎只要你不茍同别人的意见,你就有不慈悲的嫌疑!但是真正的慈悲,应该是从法的前提,而作一切善导。
总之,「立足禅修基础」,是希望大家先落实的修行功夫;而「放眼于佛教」是希望在展望佛教时,能够把自己的心胸、视野扩大;而最后当我们愿意为众生贡献时,也要保握重点在于法的契入、法的提升,而非只在人情世故上徒费功夫。我相信,一个行者如能掌握这样的原则,既在修行上,必安稳而开阔;也在度众中,能确实而有效!这是我珍对目前佛教一些不太健康的现象,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勉励的。
道别 十一月十一日 早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由李白的〈送友人〉和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川〉所合并的一首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地方,青山环绕,不止北郭而已!地名为「双溪」,大概是位于两条溪的交会点吧!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次的禅坐共修,即将结束,而各位也将回到你常住的寺院;也许你现在还觉得信心十足,可是回去之后,或将觉得更孤苦伶仃而已!因为经过几天的熏习、思惟,很多观念已经一番调整,而调整后的观念,乃与整个佛教、时代的共业,更不相应!触目异类,情堪何忍?「孤蓬万里征」,一条寂寞的路,正等着你去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其实我们是不会寂寞的。因为我们都是基于对三宝的信念,对禅修的肯定,而有同样的信心与愿力。虽然形式上,大家告别后各走各的,并没有在一起。但是基于同样的信心与誓愿,我们还是在一起的。因此尽管一在天之涯,一在海之角,我们也将不再寂寞。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所以不须在临别之际,恨恼伤神,我们还是会坚决勇敢的往前去,走该走的路,做该做的事。我们不是常说「依法不依人」「法住法位,法尔如是」吗?只要心中常有法的存在,我们就永远不会孤单寂寞。 但愿我们「念念不离禅悦,常常心存法喜」,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是个悠闲、自在、潇洒、镇定的修行人,祝福各位!
《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