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力挽狂瀾 不以覺受論功夫

  不以覺受論功夫

  86.12.12

  

  不以覺受論功夫

  禅悅爲食.法喜充滿

  修行的作用

  業障現形

  身的覺受

  痛的經驗

   八觸

  心的煩惱

  散亂

  氣的偏頗

  什麼才是真的?

  結論

  

  

  不以覺受論功夫

  首先大家看到的是一張沙漠的照片,這乃代表我們打坐過程中的某種境界。有人說:這張照片很好看哩!但如果你真身曆其境,卻很不是味道呢!因爲在沙漠裏,前也茫茫,後也茫茫,天南地北都是一片沙,甚至不知道那邊有綠洲。在圖片裏面,有很多人與駱駝;于是大家後面跟著前面,倒還不至太孤單恐懼。

  

  可是打坐卻不然。雖亦覺得,自己好象到了沙漠一般,坐了老久,總無進步,前也茫茫,後也茫茫。叁年五載下來,還嗅不到綠州的氣息。這時不只是在沙漠裏,而且是自己獨在沙漠裏,所以乃更焦灼氣餒。很多禅書,都形容此,曰「山窮水盡疑無路」。然「山窮水盡疑無路」後,其將如何呢?

  

  下面又有一個對句,曰「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多時候雖覺得已無路可走,可是若我們堅持下去的話,竟然發覺別有洞天府地。于是從「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困境,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閑雅,這中間怎麼過渡的呢?就是要堅持以『不以覺受論功夫』的觀念.心態,而能心不被境轉。最後,才能否極泰來,而突破山窮水盡的關卡。所以今天所要講的主題,即是「不以覺受論功夫」。

  

  禅悅爲食.法喜充滿

  關于禅坐的覺受,雖經常可聽到「禅悅爲食,法喜充滿」的意境。可是很多人坐到現在,卻還不知道禅悅爲食是什麼?甚至如果有的話,也是非常短暫渺茫的。比如打禅七時,在七天間,可能有一支香、兩支香,類似于禅悅爲食.法喜充滿。但其它大部份的時間裏,還都將在煎熬裏度過。事實上如果你一天到晚,期待著禅悅爲食、法喜充滿,你反會覺得更遙遠.更坐不下去。尤其我個人覺得:對正開始用功的人來講,禅悅爲食、法喜充滿,反將比不用功的人更遙遠.更渺茫。爲什麼呢?

  

  很多人的觀念,都認爲:既努力用功,則當得到一些成果,如輕安,或一些愉快的經驗等。尤其以信願爲導向的修行法門,如淨土宗之類,乃更強調于:既學佛.修行後,必白天事事如意,晚上夜夢安詳。于是以種種順遂,來肯定學佛的進步,或修行的成就。

  

  但是我們要知道:世間的順境,往往是學佛的逆境。比如錢賺得很多,可能連道心都被賺走了。或者人緣很好,眷屬圍繞;于是能用功修行的時間,就更少也。所以道:富貴學道難。富貴在世間人看來,是求之不得的順境,可是就學佛而言,卻反是逆境也。

  

  反過來說,世間的逆境如生病或煩惱之類,或將是學佛修行的轉機處。所以雖信願法門都強調于感應─因爲學佛修行,所以事事如意,夜夜安祥。但真學禅的人,卻不如此認爲:

  

  修行的作用

  因爲真正的修行,乃不當從「有所求、有所得」去啓修的。如果順著世間人的想法.欲望,而去努力賺得;這跟世間人的本質,還是沒有什麼兩樣。比如說有的人以作生意而求賺錢,有的人向神許願而乞發財,手段雖不一樣,目的雲何不同?只五十步笑百步爾!故如爲求世間的順境安樂而發心學佛,即與佛法不相應也。

  

  修行其實是爲了消除業障。我們聽聞佛法,都知道要了解佛法的道理還容易;但要使我們的身心,和法相應可太難。有時候我們也明知道,自己不該貪,不該瞋,可就是做不了主,爲什麼呢?過去的業障習氣還未消除故。佛法中所謂的解門和行門,解是知道道理,而行乃從消除業障著手也。因此,修行不是爲求得什麼境界,不是爲得到什麼成就。而是當從修行的過程裏,去消除我們無始以來的業障習氣。若無明.業障.習氣愈消除得多,身心的障礙越少,自然就與佛法相應了。

  

  那業障在什麼時候消呢?業障在現形時消。所謂消業障,未必業障乃不知不覺地消失了。有時候是現形了,然因能用佛法的智慧去對治、消除,才得真消業障。所以我要提醒的是:既修行是爲了消業障,而業障乃于現形時消;所以越修行的人,業障反越容易現形。譬如新淨衣,不沾泥塵。這即如淨潔的衣服,沾不得一點塵埃:故稍有汙染,即須馬上清除。而若是沫布,則反正已夠髒了;故再染一些,也無所謂。

  

  業障現形

  故一個不修行、不用功的人,反道不覺得自己有業障。這且用個比喻:就如一個抽煙者,如果他繼續抽的話,反不覺得煙瘾可怕。但如有一天,想戒煙了,他才會發覺煙瘾的力量有多狂暴。其次又如順流而下,雖很痛快,可是卻乃生死流;而要修行的話,就得逆流而上,但逆流就會産生身心很大的壓迫。所以越修行的人,才越感覺到業障的存在。甚至業障的現形,都會比一般人快。

  

  所以不必懷疑,爲什麼有些人無惡不作,但一輩子也沒遭受過什麼嚴重的磨難。而某些修行人,受的痛苦或磨難,乃比他們還多。這是不公平的嗎?不!此但爲修行人業障現形的快,不必等到下輩子才報。對一個修行者而言,既知不可能逃避果報;則甯可在理智還清楚、還有道心時受報。這我們才得以借佛法的智慧,來安撫.對治.消除。反之,如等到下輩子再受報,則誰也沒這份把握。而那些作惡多端者,如受報的話,就可能直下叁惡道去也。以真修行者,既過去生的業將現形,也今生造的業會受報;因此從世間人來看,反是逆障重重,磨難特多。

  

  于是因修行的關系,將把自己的業障逼出來時,身心就會産生相當多的困境和險阻。而我們唯有用正知見和信心.毅力,慢慢去降伏這些障礙,才能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所以常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其實剛開始修行,即使有魔,也是內魔而已!而內魔者,即來自過去生中的業障。既修行是消業障的過程,也是降伏魔難的過程,因此我們不可能不著魔的。因此一個修行人,應先有這樣的心理准備:不是從順境,而增加我們的智慧。反之,當從逆境而消除我們的業障。

  

  下面我們詳細描述業障現形的現象。大致而言,業障現形,可從叁方面來討論:首先是身體的覺受;其次是心的煩惱,第叁乃境界的幹擾。

  

  身的覺受

  現首先講身的覺受:對初學禅坐的人而言,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身體會痛、會痲,甚至會癢。以我們從小就認定一個觀念:痛就是苦,痛就是病,痛就是負面的。所以一痛,就想避免。可是痛,事實上也與業障的現形有關系。在中醫上有曰「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如果氣通順的話,是不會痛的;反之,因氣沖著不順暢的地方,才會痛。所以痛,也可說是一種自我檢查。

  

  在打坐時,若發覺什麼地方痛,即謂那部位有病也。(然此病,用西醫的方法,未必檢查得出。)然何以未坐前,不痛呢?因未坐前,脈雖不通,氣亦不足,故氣還不得沖擊于不通處;故雖不通,還不會覺得痛。而禅坐者,以氣漸養足故;欲從不通處而疏通也,所以才會覺得痛。因此痛的現象,既表示我的氣養足了,也表示彼病正在調理當中─等調理過後,非唯不痛,並且病乃痊愈也。所以既非不痛,才是正常的;(有時候,若痛到極點,反變成麻木不仁也。)也非痛,即是不利者。

  

  于是以前,雖不通而不痛,反是不正常的;而現在欲從不通而疏通,故覺得痛,才是正常的。而痛,尤將發生在:一.宿疾未消處,有一些過去生的病,表面上好象好了,至少症狀不再那麼明顯;可是病根猶在。于是或勞累過度,或天氣變化,或飲食不節,便馬上舊病複發。此病根未除者,即表示脈未全通,故容易再阻塞。而現在因打坐調脈,欲疏通病根者,反會覺得痛。二.舊傷未複處,同理有些舊傷處,表皮雖愈合了。但事實上,筋犍還未全愈合。故打坐,也將覺得痛。

  

  所以若打坐時,覺得身體有某部位在痛,其實都是正常的。因爲從未有一個人是完全健康的─即使西醫也檢查不出毛病的所在,也未必就是完全健康的。故廣義地說,這些脈不順暢的部位,亦可說是身體的業障。而經過痛、痲、癢的過程,而使脈較順暢了,亦可說是消業障的過程吧!

  

  痛的經驗

  大致而言,痛會有幾個不同的階段:剛開始是悶痛,有某一部位或某一關節,覺得比較緊,悶悶郁郁的,似痛非痛,很不順心。其次,從一部位的悶痛到集中于某一點的刺痛.錐痛,所謂「刺痛.錐痛」即像用針去刺.用錐去搗般地疼痛難捱。而這點,即是不通之處也。

  

  對于這種痛,有何有效的對治辦法嗎?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繼續坐而已!因爲我們要知道,何以必打坐叁十分鍾或一小時後,才會覺得痛?這即表示我們必經過叁十分鍾,甚至一小時的禅坐後,才得把氣養足,所以才會痛。故如果痛,就放腿的話;氣一散失,當然可以不痛,可是真正的問題還沒有解除。若下次再坐,還得重痛。這聽起來,似蠻殘忍的,可是事實就是這個樣子。你能熬久一點,才能對疏通有所幫助。當然如能一次就熬過去,最好,可是太不容易;但能熬得越久,對疏通也就越有正面的幫助。

  

  所以我們必在觀念上先接受它,即痛是正常的,痛是好事。以痛既對氣脈的疏通有幫助,也對心理的專注有幫助─因爲你就一直覺得痛,痛到沒辦法打其他的妄想也。這其實也是另一種好處,只是很多人都不覺得爾。

  

  如在觀念上,我們已接受:痛是好事。那麼在熬忍時,至少心能不矛盾。而心不矛盾者,即雖痛而不苦也。痛和苦,其實是兩回事:痛是身體痛,苦是心理苦。心苦者,爲想逃避而避不了,故心生矛盾而苦也。現既接受它了:痛得好,繼續痛。則雖痛而不苦也。

  

  當然某些的觀想,也能有效地減免身的痛,心的苦。比如一般人都怕痛,故碰到痛就想逃避,事實上痛未必如我…

《力挽狂瀾 不以覺受論功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