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力挽狂澜 不以觉受论功夫

  不以觉受论功夫

  86.12.12

  

  不以觉受论功夫

  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修行的作用

  业障现形

  身的觉受

  痛的经验

   八触

  心的烦恼

  散乱

  气的偏颇

  什么才是真的?

  结论

  

  

  不以觉受论功夫

  首先大家看到的是一张沙漠的照片,这乃代表我们打坐过程中的某种境界。有人说:这张照片很好看哩!但如果你真身历其境,却很不是味道呢!因为在沙漠里,前也茫茫,后也茫茫,天南地北都是一片沙,甚至不知道那边有绿洲。在图片里面,有很多人与骆驼;于是大家后面跟着前面,倒还不至太孤单恐惧。

  

  可是打坐却不然。虽亦觉得,自己好象到了沙漠一般,坐了老久,总无进步,前也茫茫,后也茫茫。三年五载下来,还嗅不到绿州的气息。这时不只是在沙漠里,而且是自己独在沙漠里,所以乃更焦灼气馁。很多禅书,都形容此,曰「山穷水尽疑无路」。然「山穷水尽疑无路」后,其将如何呢?

  

  下面又有一个对句,曰「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多时候虽觉得已无路可走,可是若我们坚持下去的话,竟然发觉别有洞天府地。于是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闲雅,这中间怎么过渡的呢?就是要坚持以『不以觉受论功夫』的观念.心态,而能心不被境转。最后,才能否极泰来,而突破山穷水尽的关卡。所以今天所要讲的主题,即是「不以觉受论功夫」。

  

  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关于禅坐的觉受,虽经常可听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意境。可是很多人坐到现在,却还不知道禅悦为食是什么?甚至如果有的话,也是非常短暂渺茫的。比如打禅七时,在七天间,可能有一支香、两支香,类似于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但其它大部份的时间里,还都将在煎熬里度过。事实上如果你一天到晚,期待着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你反会觉得更遥远.更坐不下去。尤其我个人觉得:对正开始用功的人来讲,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反将比不用功的人更遥远.更渺茫。为什么呢?

  

  很多人的观念,都认为:既努力用功,则当得到一些成果,如轻安,或一些愉快的经验等。尤其以信愿为导向的修行法门,如净土宗之类,乃更强调于:既学佛.修行后,必白天事事如意,晚上夜梦安详。于是以种种顺遂,来肯定学佛的进步,或修行的成就。

  

  但是我们要知道:世间的顺境,往往是学佛的逆境。比如钱赚得很多,可能连道心都被赚走了。或者人缘很好,眷属围绕;于是能用功修行的时间,就更少也。所以道:富贵学道难。富贵在世间人看来,是求之不得的顺境,可是就学佛而言,却反是逆境也。

  

  反过来说,世间的逆境如生病或烦恼之类,或将是学佛修行的转机处。所以虽信愿法门都强调于感应─因为学佛修行,所以事事如意,夜夜安祥。但真学禅的人,却不如此认为:

  

  修行的作用

  因为真正的修行,乃不当从「有所求、有所得」去启修的。如果顺着世间人的想法.欲望,而去努力赚得;这跟世间人的本质,还是没有什么两样。比如说有的人以作生意而求赚钱,有的人向神许愿而乞发财,手段虽不一样,目的云何不同?只五十步笑百步尔!故如为求世间的顺境安乐而发心学佛,即与佛法不相应也。

  

  修行其实是为了消除业障。我们听闻佛法,都知道要了解佛法的道理还容易;但要使我们的身心,和法相应可太难。有时候我们也明知道,自己不该贪,不该瞋,可就是做不了主,为什么呢?过去的业障习气还未消除故。佛法中所谓的解门和行门,解是知道道理,而行乃从消除业障着手也。因此,修行不是为求得什么境界,不是为得到什么成就。而是当从修行的过程里,去消除我们无始以来的业障习气。若无明.业障.习气愈消除得多,身心的障碍越少,自然就与佛法相应了。

  

  那业障在什么时候消呢?业障在现形时消。所谓消业障,未必业障乃不知不觉地消失了。有时候是现形了,然因能用佛法的智慧去对治、消除,才得真消业障。所以我要提醒的是:既修行是为了消业障,而业障乃于现形时消;所以越修行的人,业障反越容易现形。譬如新净衣,不沾泥尘。这即如净洁的衣服,沾不得一点尘埃:故稍有污染,即须马上清除。而若是沫布,则反正已够脏了;故再染一些,也无所谓。

  

  业障现形

  故一个不修行、不用功的人,反道不觉得自己有业障。这且用个比喻:就如一个抽烟者,如果他继续抽的话,反不觉得烟瘾可怕。但如有一天,想戒烟了,他才会发觉烟瘾的力量有多狂暴。其次又如顺流而下,虽很痛快,可是却乃生死流;而要修行的话,就得逆流而上,但逆流就会产生身心很大的压迫。所以越修行的人,才越感觉到业障的存在。甚至业障的现形,都会比一般人快。

  

  所以不必怀疑,为什么有些人无恶不作,但一辈子也没遭受过什么严重的磨难。而某些修行人,受的痛苦或磨难,乃比他们还多。这是不公平的吗?不!此但为修行人业障现形的快,不必等到下辈子才报。对一个修行者而言,既知不可能逃避果报;则宁可在理智还清楚、还有道心时受报。这我们才得以借佛法的智慧,来安抚.对治.消除。反之,如等到下辈子再受报,则谁也没这份把握。而那些作恶多端者,如受报的话,就可能直下三恶道去也。以真修行者,既过去生的业将现形,也今生造的业会受报;因此从世间人来看,反是逆障重重,磨难特多。

  

  于是因修行的关系,将把自己的业障逼出来时,身心就会产生相当多的困境和险阻。而我们唯有用正知见和信心.毅力,慢慢去降伏这些障碍,才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所以常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其实刚开始修行,即使有魔,也是内魔而已!而内魔者,即来自过去生中的业障。既修行是消业障的过程,也是降伏魔难的过程,因此我们不可能不着魔的。因此一个修行人,应先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不是从顺境,而增加我们的智慧。反之,当从逆境而消除我们的业障。

  

  下面我们详细描述业障现形的现象。大致而言,业障现形,可从三方面来讨论:首先是身体的觉受;其次是心的烦恼,第三乃境界的干扰。

  

  身的觉受

  现首先讲身的觉受:对初学禅坐的人而言,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身体会痛、会痲,甚至会痒。以我们从小就认定一个观念:痛就是苦,痛就是病,痛就是负面的。所以一痛,就想避免。可是痛,事实上也与业障的现形有关系。在中医上有曰「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如果气通顺的话,是不会痛的;反之,因气冲着不顺畅的地方,才会痛。所以痛,也可说是一种自我检查。

  

  在打坐时,若发觉什么地方痛,即谓那部位有病也。(然此病,用西医的方法,未必检查得出。)然何以未坐前,不痛呢?因未坐前,脉虽不通,气亦不足,故气还不得冲击于不通处;故虽不通,还不会觉得痛。而禅坐者,以气渐养足故;欲从不通处而疏通也,所以才会觉得痛。因此痛的现象,既表示我的气养足了,也表示彼病正在调理当中─等调理过后,非唯不痛,并且病乃痊愈也。所以既非不痛,才是正常的;(有时候,若痛到极点,反变成麻木不仁也。)也非痛,即是不利者。

  

  于是以前,虽不通而不痛,反是不正常的;而现在欲从不通而疏通,故觉得痛,才是正常的。而痛,尤将发生在:一.宿疾未消处,有一些过去生的病,表面上好象好了,至少症状不再那么明显;可是病根犹在。于是或劳累过度,或天气变化,或饮食不节,便马上旧病复发。此病根未除者,即表示脉未全通,故容易再阻塞。而现在因打坐调脉,欲疏通病根者,反会觉得痛。二.旧伤未复处,同理有些旧伤处,表皮虽愈合了。但事实上,筋犍还未全愈合。故打坐,也将觉得痛。

  

  所以若打坐时,觉得身体有某部位在痛,其实都是正常的。因为从未有一个人是完全健康的─即使西医也检查不出毛病的所在,也未必就是完全健康的。故广义地说,这些脉不顺畅的部位,亦可说是身体的业障。而经过痛、痲、痒的过程,而使脉较顺畅了,亦可说是消业障的过程吧!

  

  痛的经验

  大致而言,痛会有几个不同的阶段:刚开始是闷痛,有某一部位或某一关节,觉得比较紧,闷闷郁郁的,似痛非痛,很不顺心。其次,从一部位的闷痛到集中于某一点的刺痛.锥痛,所谓「刺痛.锥痛」即像用针去刺.用锥去捣般地疼痛难捱。而这点,即是不通之处也。

  

  对于这种痛,有何有效的对治办法吗?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继续坐而已!因为我们要知道,何以必打坐三十分钟或一小时后,才会觉得痛?这即表示我们必经过三十分钟,甚至一小时的禅坐后,才得把气养足,所以才会痛。故如果痛,就放腿的话;气一散失,当然可以不痛,可是真正的问题还没有解除。若下次再坐,还得重痛。这听起来,似蛮残忍的,可是事实就是这个样子。你能熬久一点,才能对疏通有所帮助。当然如能一次就熬过去,最好,可是太不容易;但能熬得越久,对疏通也就越有正面的帮助。

  

  所以我们必在观念上先接受它,即痛是正常的,痛是好事。以痛既对气脉的疏通有帮助,也对心理的专注有帮助─因为你就一直觉得痛,痛到没办法打其他的妄想也。这其实也是另一种好处,只是很多人都不觉得尔。

  

  如在观念上,我们已接受:痛是好事。那么在熬忍时,至少心能不矛盾。而心不矛盾者,即虽痛而不苦也。痛和苦,其实是两回事:痛是身体痛,苦是心理苦。心苦者,为想逃避而避不了,故心生矛盾而苦也。现既接受它了:痛得好,继续痛。则虽痛而不苦也。

  

  当然某些的观想,也能有效地减免身的痛,心的苦。比如一般人都怕痛,故碰到痛就想逃避,事实上痛未必如我…

《力挽狂澜 不以觉受论功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