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力挽狂瀾 禅修對現代的意義▪P2

  ..續本文上一頁次健康檢查:若有病的部位,自然會呈現出酸痛麻等現象。而待酸痛麻等現象消除了,即治療已!

  

  二.打坐的治療效果,是全盤性的。因爲它不是針對某種病而作治療,而是針對一切病而作治療。

  

  叁.禅坐不僅能治已生的病,也能治未生的病。如果氣脈愈坐愈順暢,再阻塞的可能便相對的減少,因此便不容易再生病。

  

  四.除健康外,也兼具美容的效果。

  

  因此以禅坐調身,乃既經濟又安全。生在這個時代,對身體的保養,實在煞費周章:又是營養食譜,又是有氧運動……搞得七葷八素,卻還沒有一點保握。但是如我們勤于禅坐,對身體的健康便不再有太多的罣礙。

  

  受蘊─情緒的平穩

  其次講受蘊,受可分兩部份來講:第一是感官方面的,如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如果經常禅坐,感官便會比較敏銳.細致;甚至練到最後,如經典所說,能有天眼、天耳等神通。當然神通離我們太遙遠了,但禅坐後身心能變得更靈敏.更細致,卻是很多人共同的體會。

  

  其次受,乃屬「苦樂憂喜舍」的情緒。現代人的生活形態,乃形成有時候太忙,有時候又太閑。或有的人太忙,有的人太閑。于是忙時雖不免緊張.焦慮.不安;閑時卻也未必好過些,因爲心沒有著落,故也煩燥郁悶.惆怅難安,所以還得想辦法打殺時間。于是不管閑的人、忙的人,身心都沒辦法安定。

  

  這個時代號稱爲「資訊時代」,故我們每天都要遭受很多資訊的沖擊。于是心乃爲境轉,而不能安定。在資訊愈發達的地方,很多人的神經都繃得很緊,心總像吊桶一般,七上八下。于是時間久了,每個人都似歇斯底裏一般,情緒很容易爆動。或常爲一點小事,就鬧得雞飛狗跳;或經不起別人一挑撥煽動,就火燒功德林。

  

  從新聞媒體的報導中,見到現代的衆生,都近乎暴力與神經質。然既生在這個時代,我們該怎麼辦呢?首先當不能隨共業流轉,資訊雖多,但要管製.運用得宜。別人雖沖動,我自隔岸觀火.一邊涼快去。其次,應以禅修調心,庶幾能以靜製動.以定治亂。故能于共業中,成爲「不共者」。

  

  想蘊─心識的清明

  第叁想蘊,現代人的妄念都很多,甚至多到不能製止的地步。所以我曾聽說:有某教授,因沒辦法製止自己的妄念;便以鋸木頭來克製妄念。這位教授至少已確認他的妄念很多,而有心製止─雖然方法不甚高明,也算有自知之明了。

  

  而更多妄想紛飛者,還不自知。妄想紛飛,有什麼壞處呢?若不該想的,想一大堆;則欲用心專精思惟時,卻使不上力也。比如很多人讀書,以心不專故,速度奇慢,效果特差。同理,在作規劃時,缺叁漏四,總不得完整。若時間久了,既思考能力不足,也理解.記憶受損傷;甚至還將神經衰弱。

  

  因此我對「老年癡呆症」別有異見。有人說:因以鋁鍋烹煮食品,故容易罹此症。而我卻認爲:因這時代的人,普遍用腦過度。于是既年輕時,爲想得太多而透支過度,所以到老年時便不得不衰竭也。如就氣脈來說,因用得太多,所以氣不足;以氣不足,故脈不通。所以就形成「老人癡呆症」。

  

  事實上,上一輩的老人即使用腦偏多,何能比之于這一代的年輕人。因此現代的年輕人,若不知節製;將來罹患「老人癡呆症」的可能性,絕將比現在多得多。這必不會因「將鋁鍋改成不鏽鋼鍋」即能改善的。

  

  現代人不只妄想多,而且都在表相上打轉,看不到比較深刻的理念─這即所謂「末端發達症」。這個情況就像很多人喜歡發表意見,可是你仔細聽聽:他竟有何高見呢?也不過都在周邊打轉.聒噪而已!以西方的思考方式,善于分析而不善統觀.直觀。所以雖理論愈鑽愈精,但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生命,卻被更切割得支離破碎。這也是前所謂「末端發達症」之源由。

  

  于是當如何截止妄想,以增加專精思惟的能力?當如何運用直觀統合的能力,以增加我們覺悟的可能?這皆有賴禅坐的功夫!因此愈現代化的人,愈效命于尖端行業者,乃愈需要禅坐也。

  

  行蘊─內外的統一

  下面再講行蘊,很多人都說:禅坐能增強心力,于是以心力增強故,無所不辦。然而心力又是如何集中.增強的呢?其實,乃爲一般人既妄想太多,故每個念頭便皆相對地沒有力量。而現既以禅坐消除大部份的妄想,則隨起一念,便相對地很有力量。這也就說:以消除妄想故,才能增強心力。

  

  而在現時代中,有一種很大的煩惱:就是爲選擇太多而徒增迷惘。比如想吃飯,到處都是餐廳,你要去那一家呢?而到餐廳後,菜色那麼多,你又要選擇那一樣呢?于是因選擇太多,反增加很多的妄想。然如能透過禅坐,以減少妄想和執著;則這種因選擇太多而有的迷惘,就能減卻也。

  

  現代人的意志都比較薄弱,這跟選擇太多,也有很大的關系。創業不成功,再找另一些事來做。看書也一樣,這本翻翻,那本檢檢,從未把一本書從頭看完。或一年換十二個老板,或如鼬鼠雖五技而窮。于是爲選擇太多而徒然增加流轉與輪回的因緣。故當以禅坐功夫,而能重新鍛練我們的意志─死心蹋地用一種方法,腿痛,不管它;昏沈,不管它;一切,不管它。直到得力爲止!

  

  所謂鍛練意志,其實還非從造作心與攀緣心而成就的,而是從「減卻自我中心的執著」而顯現的。爲什麼禅坐能減卻自我中心的執著呢?因爲自我中心的執著,還是從妄念的起落處而現行的─既貪的是我;也瞋的.慢的.提不起的.放不下的,都是我。現既以禅坐,消除妄念,即亦兼具降伏自我中心的功效也。

  

  于是若自我中心不再,便可從小我的統一,到大我的統一。而既內外.物我統一,則雖不刻意用心,反能跟諸般因緣搭配得更協調、更圓融。因此雖不用意志,反更有力用也。簡言之,爲不行故,得行也。

  

  識蘊─身心的蛻化

  最後講到識蘊,如果我們從受想行識一路推下來,大致而言,受是前五識的作用,想是第六識的作用,行是第七識的作用,而識則是第八識的作用。此第八識,即指我們潛藏而未現行的業識種子─若遇境界,則現行爲第六識。

  

  然所謂「現行」,並非同一時間內只現行一個念頭。因何以謂之爲「念頭」呢?念頭乃如浪頭,一個大浪頭中其實乃包含著無數的細浪。同理,一個念頭中,亦包含著無數的微細念相。簡言之,念頭不是一個,而是一團。

  

  比如現看到張叁這個人,則在看到的當下,過去對他種種的印象便同時俱起。過去覺得這個人貪心.或小氣,衣冠不整.或玩世不恭。因此雖只一撇眼,同時相應現行的業識種子卻很多。因此在業識種子間,有點像枷鎖一般,一個扣一個。又如葡萄,一大堆串在一起。當然這枷鎖狀態,是從過去無始劫來,即慢慢組織而成。而當組織成了,便是所謂的「成見」。

  

  于是一個人若成見太頑固了,就算看很多書,或聽聞佛法後,卻未必受用!因爲他遇任何境界,枷鎖的成見便又立刻現行了,所以一切依然故我。故若學佛修行,而沒辦法將成見打散並重新組合;則任聽經聞法,皆不成功德也。然如何才能將成見的枷鎖打散呢?我認爲以禅坐功夫,最具實效。

  

  過去我曾用「鼓風爐」來比喻禅坐的功效:若采得礦砂回來,則必將之置入鼓風爐裏加熱。而待加熱到適當溫度時,礦砂即能溶解。若礦砂溶解了,才能將雜碴棄除,而重新結晶。此礦砂,乃比喻成見或道聽塗說之言。鼓風爐,則禅坐功夫也。雜碴,喻爲邪見或無用之言。至于結晶,則靈感或智慧也。

  

  這情況又像電腦裏的檔案。電腦用久了,裏面檔案一大堆,有的已過時了,若不把它清除,則會影響電腦的效率。所以用過一段時間後,就得把不要的檔案刪除,或將現有的檔案重新組合。

  

  所以禅坐,既能消除過時無用的記憶,又能重新組合現有的種子。有些人過去也許曾有什麼悲傷的事,然既已時過境遷了,何以悲傷的情緒仍梗梗于懷呢?因爲他沒辦法把廢棄不用的檔案消除掉。人年紀愈大,何以記憶力愈退化呢?這也因爲不該記的,記太多了;以致于該記的,反記不進去。所以當經常以禅坐功夫,清除檔案。

  

  或問:電腦刪除檔案時,須先「選取」,才有辦法刪除。至于清除業識種子,是否亦須先選取呢?

  

  答:如鼓風爐中的雜碴,不相應者自被過濾出來,不須刻意選取。

  

  再問:至于如何重新組合檔案與目錄呢?

  

  答:或是不作意的,如鼓風爐中的結晶;相應者,自重新結合。或是禅坐時,待一切妄念稍歇時,再刻意思惟或修觀也。

  

  很多人雖聽聞佛法,卻沒辦法受用,因爲他們修定的功夫太差了。所以除非能將業識種子,重新篩選.組合,否則佛法便沒辦法落實在生活中。在資訊時代裏,我們每天都不得不被灌進很多雜訊;若沒辦法將之重新篩選.組合,難免愈來愈「抓狂」─人腦連連當機。

  

  從修行看

  如廣義地說,前面身體的健康.情緒的平穩.心識的清明.內外的統一等,皆屬修行也。然現所謂的修行,乃就出世法而言。

  

  我想各位一定都聽過「從定發慧」者,定如何發慧呢?首先就聞思而言,聽經聞法,一定得先靜下心來。既情緒安穩了,也妄想沈澱了,才能真得相應。故有時候同一部經典,在禅坐前閱讀與禅坐後閱讀,所得感受就很不一樣。

  

  因此我多年來,在臺中講課的方式,是先要聽衆禅坐一個小時後才開講。因爲經禅坐後,既聽得專心,也理得清楚,更記得深刻。同樣很多人在禅七中所聽的開示,乃更刻骨銘心。所以現在有些信衆,也慢慢養成先禅坐再看經的習慣。

  

  以若我們的心,就像波動的水一般;則外面即使有再好的景物,也無法映照進去。反之,心平如鏡,外面的景色就很容易映照清楚。或者若心像抹布一樣髒,那再高明的「法印」,也印不上去。相反地,若心已調得非常勻平、非常幹淨,那這印一蓋上去,便永遠鮮明亮麗。

  

  這也就是爲何在《阿含經》裏,很多外道修行人,只要一聽佛的開示,就能當下證果。因爲他們已花了很多時間在禅坐,故已把心調理得很平順了。因此只要法印一烙,便證道矣!而我們現代人,卻剛好相反,雖聽了很多佛法,可是心還正扭曲不平哩!這是從聞思的基礎而論從定發慧。

  

  第二、觀照的靈敏度:所謂「觀照」,乃觀照我們的動心起念也。有人常開口也修行,閉口也修行。然修行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修行,乃修正「身口意」之叁行也。能將不合法者,修正成合法者,即是修行也。

  

  那麼除非我們能在身口意業現行的當下,將之觀照得很清楚,並判斷其合法或不合法,否則我們便沒有改正的機會。而很多人對自己的行爲,尤其是動心起念,無法觀照得很清楚;故只能順著習性或成見做去。而待發現錯了時,卻已來不及了。

  

  或問:這種觀照的靈敏度,如何訓練得來?

  

  答:從禅坐訓練得來。

  

  這也就是我認爲:修定的重點,不在把數字數得很清楚而已;更重要者,若每次妄想一動,都要能很快警覺到「我在打妄想」。因此能對妄想,訓練出足夠的警覺性。而既能把當下的每個念頭看得清楚,我們才有「修正」的機會。

  

  第叁、真正的修行,不只聽經聞法,不只思惟觀念而已!並且要有切身的體驗。而欲得體驗,乃須透過「修觀」或「參禅」才能取證。而修觀或參禅,都需要有修定的基礎。否則定力不夠,妄想紛飛,如何修觀或參禅呢?

  

  小結

  目前我們聽到的佛法,其實已相當多了。可是爲何既在生活中受用不上?也在克期專修時,體驗不得?原因不外:定力不足而已!以定力不足故,不能從定發慧。

  

  定者,就像用繩子去綁;而智慧,乃用劍去斬。師父有一本書,名曰《牧牛與尋劍》,就是一方面去看牛,一方面去練劍。可是,很多人乃未發現:牧牛與尋劍,其實有著連帶的關系。要把牛找到了.綁緊了,才有辦法用劍去擊斃這條牛。因爲這條牛,乃指我們的妄心。故如果不能用定,降伏此心;則你光有智慧的寶劍,也是下不了手的。因此定力的培養,雖不是最究竟的,可是還不能輕忽怠慢也。

  

  以上已從生活面與修行面中,揭示禅修對現代的意義。故還期勉各位能解行相應,先從身體力行中,去自覺覺他;更以改造社會風氣。

  

《力挽狂瀾 禅修對現代的意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