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次健康检查:若有病的部位,自然会呈现出酸痛麻等现象。而待酸痛麻等现象消除了,即治疗已!
二.打坐的治疗效果,是全盘性的。因为它不是针对某种病而作治疗,而是针对一切病而作治疗。
三.禅坐不仅能治已生的病,也能治未生的病。如果气脉愈坐愈顺畅,再阻塞的可能便相对的减少,因此便不容易再生病。
四.除健康外,也兼具美容的效果。
因此以禅坐调身,乃既经济又安全。生在这个时代,对身体的保养,实在煞费周章:又是营养食谱,又是有氧运动……搞得七荤八素,却还没有一点保握。但是如我们勤于禅坐,对身体的健康便不再有太多的罣碍。
受蕴─情绪的平稳
其次讲受蕴,受可分两部份来讲:第一是感官方面的,如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如果经常禅坐,感官便会比较敏锐.细致;甚至练到最后,如经典所说,能有天眼、天耳等神通。当然神通离我们太遥远了,但禅坐后身心能变得更灵敏.更细致,却是很多人共同的体会。
其次受,乃属「苦乐忧喜舍」的情绪。现代人的生活形态,乃形成有时候太忙,有时候又太闲。或有的人太忙,有的人太闲。于是忙时虽不免紧张.焦虑.不安;闲时却也未必好过些,因为心没有着落,故也烦燥郁闷.惆怅难安,所以还得想办法打杀时间。于是不管闲的人、忙的人,身心都没办法安定。
这个时代号称为「资讯时代」,故我们每天都要遭受很多资讯的冲击。于是心乃为境转,而不能安定。在资讯愈发达的地方,很多人的神经都绷得很紧,心总像吊桶一般,七上八下。于是时间久了,每个人都似歇斯底里一般,情绪很容易爆动。或常为一点小事,就闹得鸡飞狗跳;或经不起别人一挑拨煽动,就火烧功德林。
从新闻媒体的报导中,见到现代的众生,都近乎暴力与神经质。然既生在这个时代,我们该怎么办呢?首先当不能随共业流转,资讯虽多,但要管制.运用得宜。别人虽冲动,我自隔岸观火.一边凉快去。其次,应以禅修调心,庶几能以静制动.以定治乱。故能于共业中,成为「不共者」。
想蕴─心识的清明
第三想蕴,现代人的妄念都很多,甚至多到不能制止的地步。所以我曾听说:有某教授,因没办法制止自己的妄念;便以锯木头来克制妄念。这位教授至少已确认他的妄念很多,而有心制止─虽然方法不甚高明,也算有自知之明了。
而更多妄想纷飞者,还不自知。妄想纷飞,有什么坏处呢?若不该想的,想一大堆;则欲用心专精思惟时,却使不上力也。比如很多人读书,以心不专故,速度奇慢,效果特差。同理,在作规划时,缺三漏四,总不得完整。若时间久了,既思考能力不足,也理解.记忆受损伤;甚至还将神经衰弱。
因此我对「老年痴呆症」别有异见。有人说:因以铝锅烹煮食品,故容易罹此症。而我却认为:因这时代的人,普遍用脑过度。于是既年轻时,为想得太多而透支过度,所以到老年时便不得不衰竭也。如就气脉来说,因用得太多,所以气不足;以气不足,故脉不通。所以就形成「老人痴呆症」。
事实上,上一辈的老人即使用脑偏多,何能比之于这一代的年轻人。因此现代的年轻人,若不知节制;将来罹患「老人痴呆症」的可能性,绝将比现在多得多。这必不会因「将铝锅改成不锈钢锅」即能改善的。
现代人不只妄想多,而且都在表相上打转,看不到比较深刻的理念─这即所谓「末端发达症」。这个情况就像很多人喜欢发表意见,可是你仔细听听:他竟有何高见呢?也不过都在周边打转.聒噪而已!以西方的思考方式,善于分析而不善统观.直观。所以虽理论愈钻愈精,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命,却被更切割得支离破碎。这也是前所谓「末端发达症」之源由。
于是当如何截止妄想,以增加专精思惟的能力?当如何运用直观统合的能力,以增加我们觉悟的可能?这皆有赖禅坐的功夫!因此愈现代化的人,愈效命于尖端行业者,乃愈需要禅坐也。
行蕴─内外的统一
下面再讲行蕴,很多人都说:禅坐能增强心力,于是以心力增强故,无所不办。然而心力又是如何集中.增强的呢?其实,乃为一般人既妄想太多,故每个念头便皆相对地没有力量。而现既以禅坐消除大部份的妄想,则随起一念,便相对地很有力量。这也就说:以消除妄想故,才能增强心力。
而在现时代中,有一种很大的烦恼:就是为选择太多而徒增迷惘。比如想吃饭,到处都是餐厅,你要去那一家呢?而到餐厅后,菜色那么多,你又要选择那一样呢?于是因选择太多,反增加很多的妄想。然如能透过禅坐,以减少妄想和执着;则这种因选择太多而有的迷惘,就能减却也。
现代人的意志都比较薄弱,这跟选择太多,也有很大的关系。创业不成功,再找另一些事来做。看书也一样,这本翻翻,那本检检,从未把一本书从头看完。或一年换十二个老板,或如鼬鼠虽五技而穷。于是为选择太多而徒然增加流转与轮回的因缘。故当以禅坐功夫,而能重新锻练我们的意志─死心蹋地用一种方法,腿痛,不管它;昏沈,不管它;一切,不管它。直到得力为止!
所谓锻练意志,其实还非从造作心与攀缘心而成就的,而是从「减却自我中心的执着」而显现的。为什么禅坐能减却自我中心的执着呢?因为自我中心的执着,还是从妄念的起落处而现行的─既贪的是我;也瞋的.慢的.提不起的.放不下的,都是我。现既以禅坐,消除妄念,即亦兼具降伏自我中心的功效也。
于是若自我中心不再,便可从小我的统一,到大我的统一。而既内外.物我统一,则虽不刻意用心,反能跟诸般因缘搭配得更协调、更圆融。因此虽不用意志,反更有力用也。简言之,为不行故,得行也。
识蕴─身心的蜕化
最后讲到识蕴,如果我们从受想行识一路推下来,大致而言,受是前五识的作用,想是第六识的作用,行是第七识的作用,而识则是第八识的作用。此第八识,即指我们潜藏而未现行的业识种子─若遇境界,则现行为第六识。
然所谓「现行」,并非同一时间内只现行一个念头。因何以谓之为「念头」呢?念头乃如浪头,一个大浪头中其实乃包含着无数的细浪。同理,一个念头中,亦包含着无数的微细念相。简言之,念头不是一个,而是一团。
比如现看到张三这个人,则在看到的当下,过去对他种种的印象便同时俱起。过去觉得这个人贪心.或小气,衣冠不整.或玩世不恭。因此虽只一撇眼,同时相应现行的业识种子却很多。因此在业识种子间,有点像枷锁一般,一个扣一个。又如葡萄,一大堆串在一起。当然这枷锁状态,是从过去无始劫来,即慢慢组织而成。而当组织成了,便是所谓的「成见」。
于是一个人若成见太顽固了,就算看很多书,或听闻佛法后,却未必受用!因为他遇任何境界,枷锁的成见便又立刻现行了,所以一切依然故我。故若学佛修行,而没办法将成见打散并重新组合;则任听经闻法,皆不成功德也。然如何才能将成见的枷锁打散呢?我认为以禅坐功夫,最具实效。
过去我曾用「鼓风炉」来比喻禅坐的功效:若采得矿砂回来,则必将之置入鼓风炉里加热。而待加热到适当温度时,矿砂即能溶解。若矿砂溶解了,才能将杂碴弃除,而重新结晶。此矿砂,乃比喻成见或道听涂说之言。鼓风炉,则禅坐功夫也。杂碴,喻为邪见或无用之言。至于结晶,则灵感或智慧也。
这情况又像电脑里的档案。电脑用久了,里面档案一大堆,有的已过时了,若不把它清除,则会影响电脑的效率。所以用过一段时间后,就得把不要的档案删除,或将现有的档案重新组合。
所以禅坐,既能消除过时无用的记忆,又能重新组合现有的种子。有些人过去也许曾有什么悲伤的事,然既已时过境迁了,何以悲伤的情绪仍梗梗于怀呢?因为他没办法把废弃不用的档案消除掉。人年纪愈大,何以记忆力愈退化呢?这也因为不该记的,记太多了;以致于该记的,反记不进去。所以当经常以禅坐功夫,清除档案。
或问:电脑删除档案时,须先「选取」,才有办法删除。至于清除业识种子,是否亦须先选取呢?
答:如鼓风炉中的杂碴,不相应者自被过滤出来,不须刻意选取。
再问:至于如何重新组合档案与目录呢?
答:或是不作意的,如鼓风炉中的结晶;相应者,自重新结合。或是禅坐时,待一切妄念稍歇时,再刻意思惟或修观也。
很多人虽听闻佛法,却没办法受用,因为他们修定的功夫太差了。所以除非能将业识种子,重新筛选.组合,否则佛法便没办法落实在生活中。在资讯时代里,我们每天都不得不被灌进很多杂讯;若没办法将之重新筛选.组合,难免愈来愈「抓狂」─人脑连连当机。
从修行看
如广义地说,前面身体的健康.情绪的平稳.心识的清明.内外的统一等,皆属修行也。然现所谓的修行,乃就出世法而言。
我想各位一定都听过「从定发慧」者,定如何发慧呢?首先就闻思而言,听经闻法,一定得先静下心来。既情绪安稳了,也妄想沉淀了,才能真得相应。故有时候同一部经典,在禅坐前阅读与禅坐后阅读,所得感受就很不一样。
因此我多年来,在台中讲课的方式,是先要听众禅坐一个小时后才开讲。因为经禅坐后,既听得专心,也理得清楚,更记得深刻。同样很多人在禅七中所听的开示,乃更刻骨铭心。所以现在有些信众,也慢慢养成先禅坐再看经的习惯。
以若我们的心,就像波动的水一般;则外面即使有再好的景物,也无法映照进去。反之,心平如镜,外面的景色就很容易映照清楚。或者若心像抹布一样脏,那再高明的「法印」,也印不上去。相反地,若心已调得非常匀平、非常干净,那这印一盖上去,便永远鲜明亮丽。
这也就是为何在《阿含经》里,很多外道修行人,只要一听佛的开示,就能当下证果。因为他们已花了很多时间在禅坐,故已把心调理得很平顺了。因此只要法印一烙,便证道矣!而我们现代人,却刚好相反,虽听了很多佛法,可是心还正扭曲不平哩!这是从闻思的基础而论从定发慧。
第二、观照的灵敏度:所谓「观照」,乃观照我们的动心起念也。有人常开口也修行,闭口也修行。然修行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修行,乃修正「身口意」之三行也。能将不合法者,修正成合法者,即是修行也。
那么除非我们能在身口意业现行的当下,将之观照得很清楚,并判断其合法或不合法,否则我们便没有改正的机会。而很多人对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动心起念,无法观照得很清楚;故只能顺着习性或成见做去。而待发现错了时,却已来不及了。
或问:这种观照的灵敏度,如何训练得来?
答:从禅坐训练得来。
这也就是我认为:修定的重点,不在把数字数得很清楚而已;更重要者,若每次妄想一动,都要能很快警觉到「我在打妄想」。因此能对妄想,训练出足够的警觉性。而既能把当下的每个念头看得清楚,我们才有「修正」的机会。
第三、真正的修行,不只听经闻法,不只思惟观念而已!并且要有切身的体验。而欲得体验,乃须透过「修观」或「参禅」才能取证。而修观或参禅,都需要有修定的基础。否则定力不够,妄想纷飞,如何修观或参禅呢?
小结
目前我们听到的佛法,其实已相当多了。可是为何既在生活中受用不上?也在克期专修时,体验不得?原因不外:定力不足而已!以定力不足故,不能从定发慧。
定者,就像用绳子去绑;而智慧,乃用剑去斩。师父有一本书,名曰《牧牛与寻剑》,就是一方面去看牛,一方面去练剑。可是,很多人乃未发现:牧牛与寻剑,其实有着连带的关系。要把牛找到了.绑紧了,才有办法用剑去击毙这条牛。因为这条牛,乃指我们的妄心。故如果不能用定,降伏此心;则你光有智慧的宝剑,也是下不了手的。因此定力的培养,虽不是最究竟的,可是还不能轻忽怠慢也。
以上已从生活面与修行面中,揭示禅修对现代的意义。故还期勉各位能解行相应,先从身体力行中,去自觉觉他;更以改造社会风气。
《力挽狂澜 禅修对现代的意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