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菩薩道的省思
我對菩薩道的省思
發心學佛
初學佛時
讀中觀時
理無不通,情有不忍
決定出家
禅修的體驗
受戒感懷
住山歲月
未來佛教之藍圖
道場建設的沖擊
發心與否
滿街奴才
老來變節
踽踽獨歸
供養關系
弘法方式
法義與情面
資訊流通
小結
我對菩薩道的省思
各位聽課到現在,當會感受到:我有很多的看法與說詞,乃與當今流俗所衍者有很大區別。何以成形爲這樣獨豎一格的觀念,當然有我的心路曆程。所以這堂課就簡單描述:我從學佛到現在的心路曆程。
發心學佛
首先說:我最初是發何種心而來學佛的?如堂皇地謂:爲了生死.斷煩惱而來學佛的。至少當初還談不上:以從小就生長在農村社會,根本不知天高地厚,那會有什麼偉大的煩惱必須斷?又自受教育起,從小學.初中.高中,以至于大學,也都還一帆風順,所以也沒什麼值得太操心的事。至于生死心嘛!也都不曾顯現過。
但至少我肯定:人是生活在「觀念」下的─每個人都從他的觀念,來辨認和判定這個世界。所以觀念的正確.開明與否?實是決定人一生是否幸福安樂的關鍵。因此如何建立一正確.開明.豁達的人生觀,實是生命中至重要的課題。而此乃必籍助于較高深的哲理與較開拓之見識,始能全成。
所以我就開始「不務正業」了─即不讀本系功課而多方涉獵不同的書籍。從傳統的文史哲,到較時髦的〈新潮文庫〉。到最後,我終于肯定:佛法對此需求,應是最直接有效的。所以我便一步一趨地邁向學佛的道路。由是,學佛不是別人「先以欲鈎之」來慫恿我學的,而是我自發心學的。而此之動機,即使不像祖師們,從小就有很濃烈的疑情。但自覺還與「菩提心」不相違太遠。所以在第一堂課裏,我乃將菩提心,定義爲「求知求覺的心」,殆與此心路曆程有關。
初學佛時
學佛後,即看些概論之類的佛書,或入門經典。于是漸對四聖谛.八正道的名相,有了初步的概念。其中亦提到佛教有大小乘之別,大乘較慈悲而小乘較自在。我略加反省:自知,我並不像大乘所講的那麼慈悲。但即使自知不慈悲,卻也不勉強而裝出慈悲的模樣來。因爲我相信:慈悲應是內心自然的流露,而非刻意造作出來的。所以即使確信愈修行,當愈慈悲才是;我卻能安于不慈悲的習性中。
讀中觀時
從入臺大晨曦社學佛後,即漸漸涉獵一些佛教的經典;也許我的因緣還算不錯。不久學社即有某學長,欲開講《中觀》。那時我連《中觀》是什麼?都毫無印象,當然也提不起參與的意願。但老學長再叁強調,這部論至爲重要,非研習不可。于是我才抱著「姑且聽之」的態度,而參加了《中觀》的研習課程。
最初,我還不能理會《中觀》,其一破再破後,所要告訴我們的究竟是什麼?而待課程結束後,我仍再反複地研習參究。終于有一天,我明白了:《中觀》的心要,不過「緣起無自性」而已!
于是乃能從「緣起無自性」的法要,來理會菩薩道:既諸法緣起不一不異,則既你中有我,也我中有你。一切既相互依存,也共同成就。所以欲自利者,唯由利他著手;反之,只從利他著眼,最後亦必成全于自利。
所以欲成就真正的智慧與福報,唯有從法界無邊的緣起裏,去開拓闊達的心胸,去涵養超凡的心量。由是乃能深深理會菩薩道的精神與內涵。各位如注意到那時期,我所撰寫的文稿,會比較傾向于菩薩道。
理無不通,情有不忍
然理雖通達了,可講得頭頭是道。但事實上,自我保護的習性,還是非常深重。因此即使我對菩薩道的指標,非常肯定;(甚至我也能接受「雖知空而不證空」的說詞,因爲當時我所理會的「空」,乃偏指法性的畢竟空.本來空。而既本來空,所以當只有「覺與不覺」的差別,而無「證與不證」的界限。)但行動上,卻仍未真落實過。
其次,我又疑惑大乘的發心與世俗的「好大喜功」竟有何不同?不是嗎?大乘一發願:即衆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什麼都求無量無邊,這與世間人的「貪求無厭」竟有何差別呢?也許有人會說:世間人的求無量無邊,乃爲個人爾。而菩薩道的求無量無邊,則是爲佛教.爲衆生也。
然而企業家之所以精勤于企業的發展與拙壯,他不也都說:乃爲員工的福利,甚至社會國家的需要嗎?但不管他怎麼矯辯,別人總還是認定:他乃爲錢而賣命爾。所以不管用什麼堂皇的理由來解釋菩薩道之求無量無邊。我總覺得心結未曾真打開過。所以即使有了《中觀》的理路基礎,我對菩薩道卻還未真著力過。
決定出家
我初次考量出家的意願,其實遠在研讀《中觀》之時,因爲我深確覺得《中觀》實在很偉大。然這種思想不僅世俗人不知道,即使佛門中也少人理會;所以我曾意願:以發揚《中觀》思想,作爲此生的使命。
所以在服完兵役後,我即到佛光山的研究部就學;說實話研究部開設的課程,我一點也看不上眼。但是我認爲必須借著這樣的過程,以認識「現實的佛教」。因爲即使經典上的佛法,我已較熟悉了;但現實中的佛教,我仍生疏得很。故即使我已有出家的意願,但以我的個性是不可能一沖動就去剃頭的。又即使我已有出家的意願,我在佛光山期間也守口如瓶.絕不透露。因爲這才更方便作個冷眼的旁觀者。
結果旁觀了近兩年,我肯定佛光山絕非我出家的道場,他們那種「把佛法當人情」的作法,深引起我的厭惡痛絕。于是我轉往水泥廠工作了一年,更覺得世間擁塞.茫茫苦海。專職的工作,其實視野是非常封閉狹隘的;尤其很多人更把精神,唯貫注在名和利的計較上。以還是向往著「法海無邊」的開拓與脫俗,所以轉了一圈,還是意願過著出家向道的生活。
于是乃須選擇道場與依止。自省從理會《中觀》的道理後,雖又研習了一些經論,卻未能使我在見地上有什麼大突破。我想了又想,問題到底出在那裏?結論是:我佛理雖通達了,然卻未在行持上真正下過功夫;所以免不了理論歸理論,現實歸現實。
所以既出家者,乃須以修持爲提升之要務。因此我之抉擇道場與依止,乃以「修持」爲唯一的考量。在北傳系統的修持裏,傳統上乃有禅淨密之分。對于淨土宗的佛七,我也打過,但感覺不很相應;尤其以信願爲導向的修行理念,更與我不契機。至于密宗,我知道祂的儀軌特別多,對于這點我就不很欣賞;尤其與鬼神(他們名爲:本尊.護法.空行母等)打交道的作爲,雖能感應道交,卻令我憂心忡忡!俗謂「請神容易,送神難」。我甯可不惹爲妙。
所以除淨密外,我沒有多少可選擇的空間。至于禅宗,也不知是否相應?但至少試試看吧!那時聽說:聖嚴法師所主持的禅七,已造成佛教界相當的震撼。于是我還抱著「姑且試之」的心態,而報名參加。在第一次的禅七裏,我也沒什麼突破;但對那種修行方式,還能接受吧!所以就意願留在寺中,而成爲「常住衆」。
以農禅寺每年都固定打好幾次禅七,所以不久即有再曆練的機會。而在第二次的禅七裏,我乃能體驗到「何謂出離心?」─從放下無所累而超然自在。
禅修的體驗
于是對長久以來的困惑「大乘的發心與世俗的好大喜功,竟有何不同?」便豁然開通矣!大乘者,先出世再入世;而世間者,唯一廂情願地自我膨脹而已!簡言之,以能經由小乘的「出離心」,所以才成就大乘的。
所以這樣的心路曆程,卻是一般學佛者所無法理會的。我是于禅七後,才發心讀《阿含經》的。別人都「回小向大」,而我卻「回大向小」。因爲我深深體會到:離卻小乘的出離,即無大乘的圓滿。從世間人的觀念和習性,要直修大乘乃是不可能的;故一味地標榜大乘,而未在「出離心」下過功夫者,必只自誤誤人而已!
于是以此禅修的體驗,乃形成我不共「世俗大乘」的道風與弘法取向。各位這幾天所聽到的課,大致也是以此架構而開展出來的。
受戒感懷
我在農禅寺待了叁年,才正式剃度。然不是師父不給我剃度,而是我不急于落發。後來我想:不管最後我是在那裏出家?我總是「以法爲師」的。于是便仍在農禅寺剃度。
以農禅寺的道風,若剃度一年後身心還能適應,則得送戒場去受大戒。我們皆知:在臺灣授戒,是叁壇接連授的,而稱爲「叁壇大戒」。然我認爲這一點都不合法。因爲沙彌戒,在我們剃度時已授了,所以可不必再授。至于比丘戒,乃以自覺爲中心;而菩薩戒,卻以利他爲素求。故即使理論上,自覺與利他不必起沖突;然在實踐上,卻有階段與重點的不同。所以應先受比丘戒,待行持一段時間後,自省在能力與意願都已具足了,才再受菩薩戒,方屬合理。
所以在戒場中,我一直考慮:是否在授完比丘戒後,即卷鋪蓋而遁走。當然這作法,會掀起很大的風波,不過這本不是我所在意的。于是即使其他戒子,都忙著每天拜佛求忏悔;而我仍每天打坐,參這個問題。然在將授比丘戒時,突然我茅塞頓開:持好比丘戒,即是行菩薩道。
以我們一向把菩薩道,界定爲弘法利生;甚至必每天忙著街頭布教,才是菩薩道。然如一位出家衆,只把出家的本份事作好,而在無形中已成爲另一種楷模;則他不也是在弘法.在行菩薩道嗎?所以主意既打定了,我乃能比丘戒和菩薩戒一齊正授。然此時菩薩道的定義,已和從前有很大的區別矣!
時至今日,我也不敢說:我在出家的本份事上,已作好了。但菩薩道對我而言,絕不成爲負擔,更不成爲先入爲主的「強迫觀念」。而時下,很多學佛者早將菩薩道變成「強迫觀念」;于…
《破繭而出 我對菩薩道的省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