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信衆須要佛法,而得加蓋講堂、禅堂,以爲聞法修行之用。而既是信衆所需,當得集合衆力,將硬體蓋好,再禮請法師來弘化才是。否則,法師們徒勞辛苦地將寺院蓋好,而信衆不來;或者再用下流方便,四處去拉攏信衆,豈非顛倒之至。
或曰:且不奢言寺院的建設,單就僧衆的衣食,就得由信衆供養,不是嗎?答言:沒錯!然而若無信衆者,不只無衣食的供養,就連僧衆的來源都將斷絕。因爲從沒有一個人是天生僧衆的,我們不都是經由信衆的曆程,才進升爲僧衆的嗎?所以若無信衆,即無僧衆也。
我的意思是:在信衆與僧衆間,本來就存有一種適當的比例。若信衆愈多,必發心出家者亦愈多。或既僧衆愈多,故能攝受教化的信衆,亦將愈多。我們且不必操心,甚至強求。又不只在信衆與僧衆間,存有一種適當的比例;就連硬體的建設亦然。有多少信衆,就能建設多大的寺院;這既不必操心,更不得勉強。
而現在很多主事者卻剛好相反,既僧衆未養成,更信徒不周全,便急于大動幹戈、繁興土木。于是搞得衆皆雞飛狗跳,流離失所。本來只是個「小學的算術題」,卻考倒了很多名聞遐迩的大師,可憐呀,蒼生。然爲什麼被考倒了呢?只爲「山頭主義」的心理在作祟爾。
企業經營
下面我們再來審思「企業經營」的問題。釋迦牟尼佛之所以建立僧團,其實也爲正法的住世和流通;所以我不否認組織的運作,確能更有效地住持正法和弘化利生。但是此組織,必以「法」爲中心而建立起「六和合」的互動關系。
然今天很多佛教團體雖也運用組織、匠心企劃,卻非爲了「法」矣─彼譬如世間的企業組織,乃以「擴大經營」爲唯一目的─至于賣什麼産品,其實已非重點;能否大賺其錢,才是目的。于是既盡心于聚攏信衆,更賣命于擴大門面。對此歪風,我乃爲之下一對聯,曰「信徒至上,來來來;布施第一,錢錢錢。」有錢的謢法,極力谄媚逢迎;無名的小卒,放牛吃草去也。
如此即使已舉辦了再多轟烈烈的大型活動,在我看來,卻只是「作秀、造勢、謗佛、枉法」而已!而可歎的是,這種歪風竟愈演愈烈。「一犬吠形,百犬吠聲」好樣沒人學,壞樣傳千裏,何怪乎此不得不成爲「末法時代」!
群衆路線
在世間中,想要在極短的時間裏,即聚攏得大批徒衆;其最有效的方法,乃「群衆運動」也。因此現很多佛教團體又已不知不覺地步上「群衆路線」的後塵─說其爲「不知不覺」,也許太小看他了吧!
關于什麼是「群衆路線」,其有什麼特征或策略?這可說來話長,我不想在這裏詳加申述,也許那天我行有余力,再專文破斥。然而在此,我只要辨明一個觀念:雖運用群衆路線,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即聚攏得大批信衆;但那是以「人性的弱點」爲陷阱的。因此運用之後,必只加深衆生的無明業習,而不可能提升他們的覺性。因此絕對與「法」相違。所以一個有操守的政治家或宗教師,當絕不屑與焉。
今天的佛教社會,在「群衆路線」的策略下,真可謂「熙熙攘壤,萬頭攢動」。然而這可不是「明師之下多高徒」,而是「名師之下多羔羊」。很多的「名」師即是運用此秘方而成爲名師的,而其座下萬頭攢動者,卻只是迷途的羔羊,甚至待宰的羔羊─正等著其主人,作進一步的剝削。
戀世情結
或問:何以這些衆生,又甘于被利用剝削呢?答言:爲「戀世情結」故,幻現得海市蜃樓也。人其實不是被人所騙,而是被自己的無明業障所騙。就爲上下皆爲求名求利故,所以才「水流濕,火就燥」一拍即合。
本在原始佛教裏,乃以出世解脫爲修行之初衷。然到大乘佛教後,卻變成以淑世濟俗爲本懷─願生生世世再返娑婆,度化群迷。而時至今日,衆生乃以「戀世、著有、擴張、膨脹」爲衷心的情結。所以必沈淪于人事中,才能裝扮其道心。此在我前已辨明的「生活禅、人間佛教、先結人緣及人成即佛成」的標榜中,即可明顯看來其戀世的素求。
小結
菩薩道檢討到此,我不得不說:「今日的菩薩道,實乃山頭主義與戀世情結共結合的産物。」本來在學佛之初,我還頗衷心于菩薩道,也從不懷疑祂悲壯崇高的理想。但是當我從經典的研習,而放眼于現實的佛教社會後,卻發覺祂早已變質了,並且變得不堪入目。
其所謂「先以欲鈎之,後令入佛道」的欲,乃既自己的欲,亦他人的欲。而自己的欲者,即山頭主義;他人的欲者,則戀世情結也。至于能否令入佛道,那就「隨它去吧」。或者,竟是「後令入魔道」─相率及溺,魔子魔孫。
于是對于大乘經典再叁標榜的菩薩道,我不得不自我警惕而申言曰:「甯爲真羅漢,勿爲假菩薩、泥菩薩。」本來從自覺而覺他的菩薩道,既合乎法理,也順乎人情;雲何不爲之鞠躬盡瘁,死而不已呢?但時至今日,菩薩道卻成爲很多無明業習,合理化的托詞。大乘教理在行持上最容易犯的缺失,便是作任何事項,都可找到衆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明明是自己愛錢,卻可說成「爲成就信衆布施的功德」;明明是寺院缺人手,卻只強調「要大家多發心」─非真發菩提心或出離心,而是發盡忠常住,死命效勞之心。
然而申言「甯爲真羅漢,勿爲假菩薩」者,也非絕不弘法利生,而是得先安心于「法」的本位,以完成自覺的基楚。然後不操心、不強求,而能隨緣任運于弘化的道業中。
《破繭而出 菩薩道之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