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信众须要佛法,而得加盖讲堂、禅堂,以为闻法修行之用。而既是信众所需,当得集合众力,将硬体盖好,再礼请法师来弘化才是。否则,法师们徒劳辛苦地将寺院盖好,而信众不来;或者再用下流方便,四处去拉拢信众,岂非颠倒之至。
或曰:且不奢言寺院的建设,单就僧众的衣食,就得由信众供养,不是吗?答言:没错!然而若无信众者,不只无衣食的供养,就连僧众的来源都将断绝。因为从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僧众的,我们不都是经由信众的历程,才进升为僧众的吗?所以若无信众,即无僧众也。
我的意思是:在信众与僧众间,本来就存有一种适当的比例。若信众愈多,必发心出家者亦愈多。或既僧众愈多,故能摄受教化的信众,亦将愈多。我们且不必操心,甚至强求。又不只在信众与僧众间,存有一种适当的比例;就连硬体的建设亦然。有多少信众,就能建设多大的寺院;这既不必操心,更不得勉强。
而现在很多主事者却刚好相反,既僧众未养成,更信徒不周全,便急于大动干戈、繁兴土木。于是搞得众皆鸡飞狗跳,流离失所。本来只是个「小学的算术题」,却考倒了很多名闻遐迩的大师,可怜呀,苍生。然为什么被考倒了呢?只为「山头主义」的心理在作祟尔。
企业经营
下面我们再来审思「企业经营」的问题。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建立僧团,其实也为正法的住世和流通;所以我不否认组织的运作,确能更有效地住持正法和弘化利生。但是此组织,必以「法」为中心而建立起「六和合」的互动关系。
然今天很多佛教团体虽也运用组织、匠心企划,却非为了「法」矣─彼譬如世间的企业组织,乃以「扩大经营」为唯一目的─至于卖什么产品,其实已非重点;能否大赚其钱,才是目的。于是既尽心于聚拢信众,更卖命于扩大门面。对此歪风,我乃为之下一对联,曰「信徒至上,来来来;布施第一,钱钱钱。」有钱的謢法,极力谄媚逢迎;无名的小卒,放牛吃草去也。
如此即使已举办了再多轰烈烈的大型活动,在我看来,却只是「作秀、造势、谤佛、枉法」而已!而可叹的是,这种歪风竟愈演愈烈。「一犬吠形,百犬吠声」好样没人学,坏样传千里,何怪乎此不得不成为「末法时代」!
群众路线
在世间中,想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即聚拢得大批徒众;其最有效的方法,乃「群众运动」也。因此现很多佛教团体又已不知不觉地步上「群众路线」的后尘─说其为「不知不觉」,也许太小看他了吧!
关于什么是「群众路线」,其有什么特征或策略?这可说来话长,我不想在这里详加申述,也许那天我行有余力,再专文破斥。然而在此,我只要辨明一个观念:虽运用群众路线,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即聚拢得大批信众;但那是以「人性的弱点」为陷阱的。因此运用之后,必只加深众生的无明业习,而不可能提升他们的觉性。因此绝对与「法」相违。所以一个有操守的政治家或宗教师,当绝不屑与焉。
今天的佛教社会,在「群众路线」的策略下,真可谓「熙熙攘壤,万头攒动」。然而这可不是「明师之下多高徒」,而是「名师之下多羔羊」。很多的「名」师即是运用此秘方而成为名师的,而其座下万头攒动者,却只是迷途的羔羊,甚至待宰的羔羊─正等着其主人,作进一步的剥削。
恋世情结
或问:何以这些众生,又甘于被利用剥削呢?答言:为「恋世情结」故,幻现得海市蜃楼也。人其实不是被人所骗,而是被自己的无明业障所骗。就为上下皆为求名求利故,所以才「水流湿,火就燥」一拍即合。
本在原始佛教里,乃以出世解脱为修行之初衷。然到大乘佛教后,却变成以淑世济俗为本怀─愿生生世世再返娑婆,度化群迷。而时至今日,众生乃以「恋世、着有、扩张、膨胀」为衷心的情结。所以必沉沦于人事中,才能装扮其道心。此在我前已辨明的「生活禅、人间佛教、先结人缘及人成即佛成」的标榜中,即可明显看来其恋世的素求。
小结
菩萨道检讨到此,我不得不说:「今日的菩萨道,实乃山头主义与恋世情结共结合的产物。」本来在学佛之初,我还颇衷心于菩萨道,也从不怀疑祂悲壮崇高的理想。但是当我从经典的研习,而放眼于现实的佛教社会后,却发觉祂早已变质了,并且变得不堪入目。
其所谓「先以欲钩之,后令入佛道」的欲,乃既自己的欲,亦他人的欲。而自己的欲者,即山头主义;他人的欲者,则恋世情结也。至于能否令入佛道,那就「随它去吧」。或者,竟是「后令入魔道」─相率及溺,魔子魔孙。
于是对于大乘经典再三标榜的菩萨道,我不得不自我警惕而申言曰:「宁为真罗汉,勿为假菩萨、泥菩萨。」本来从自觉而觉他的菩萨道,既合乎法理,也顺乎人情;云何不为之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呢?但时至今日,菩萨道却成为很多无明业习,合理化的托词。大乘教理在行持上最容易犯的缺失,便是作任何事项,都可找到众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明明是自己爱钱,却可说成「为成就信众布施的功德」;明明是寺院缺人手,却只强调「要大家多发心」─非真发菩提心或出离心,而是发尽忠常住,死命效劳之心。
然而申言「宁为真罗汉,勿为假菩萨」者,也非绝不弘法利生,而是得先安心于「法」的本位,以完成自觉的基楚。然后不操心、不强求,而能随缘任运于弘化的道业中。
《破茧而出 菩萨道之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