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破茧而出 菩萨道之二▪P2

  ..续本文上一页可了事的。尤其我对归依仪式,更不以为然。许多人一见到小生物,便忙着为它们授三归依。然而为何不在市场上、街道中见到人,即也为授三归依呢?不被一脚踹回来才怪哩!所以见到小动物,即为授三归依者,也只是欺负小动物不明所以(它还不知你在干什么,所以既不顺从也不反对)而自我陶醉、功德无量而已!

  

  三归依词里,既说「自归依」者,即须从自我意志里去判断而起欣慕向道之心,这归依才有意义。因此律中规定:须满七岁以上的孩童,才有资格受三归依。而在任何动物中,有任何族类的智商能达七岁孩童的水准吗?没有。既没有,则为任何羽类蹄族所作的归依仪式便皆毫无意义可言。顶多是自我陶醉,甚至虐待狂而已!

  

  有人说:即使对动物没实质的受用,然借此熏习长养悲心,不是也有功德吗?答曰:既如此何不找人更直接呢?所以提倡人间佛教者,次为矫正如此的偏差。

  

  袒白说,我自出家以来,还未作过「蒙山施食」的仪轨。当然不会做,是表面的理由;不想做,才是真正的原因。所以在常住里,即使轮到我出食,总不外乎找人代班─他们也不放心让我撒野,而我更乐得清闲无事。后来,到国姓乡住山了。有天,几位师兄弟来看我。其中有位,既不关心我白天吃饭,有没有吃饱;晚上睡觉,有没有睡好?却问我:有没有每天作「蒙山施食」?我大言不惭地说:这种事,还轮不到我来做。他说:每间寺院,每位僧众,不是都得作施食的吗?我答言:「你难道不知道,在此埔里地区方圆十里内,听说有大小寺院茅蓬超过三百间。如果每间寺院,每位僧众,皆作施食;那饿鬼不撑死才怪哩!所以我是慈悲它们消化不良,所以才不出食的!」

  

  当然以上所说,还只是逞口舌之能而已!而真正的原因,还是在我认为佛教弘法教化的对象,乃须以「人」为主─尤其是善根深厚、学养丰富的人。因为我认定:唯有从质的提升而造就量的增延,才是事半功倍的有效策略。所以从弘化的角度来说,乃须秉持着以人为本位,以人为素求的原则,此乃人间佛教的本义。

  

  其次,更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既得为人身,便得保握此生的因缘而精进于道业;而不能更冀于来世他方,才用功修行。所谓「不向今身度此生,更得何身度今生。」真正的佛法,是从「现世乐」的基础上,而更求「寂灭涅槃之乐」的,而非但求「来世乐」而已。因此净土宗以求往生极乐后,再修学佛法的宗旨,便与「人间佛教」有很大的出入。密宗以「气脉明点」的修行法,先修成「天身」;再来修习心法。严格说,也不与「人间佛教」的道风相应。

  

  尤其于人道中,又有三事胜诸天:一、忆念胜;二、梵行胜;三、勤勇胜。忆念胜者,以方便闻思佛法。梵行胜者,以宗教情操而持戒修善。勤勇胜者,如于禅修中,以勇猛精进而降伏身心内外之诸魔难也。人道中,以有此三特胜故,比之天上他方,乃更适合于修行也。所以直就人身的基础,而修习佛法;以径入解脱道,便是「人间佛教」宗旨之所在。所以事实上,原始佛教与中国禅宗,便是「人间佛教」最典型的模样。

  

  所以人间佛教,本不新奇。而新奇的是,现代很多人却宁可将之错解了。本来人间佛教是从人的基础上,而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现代的人间佛教,却是以「恋世情结」为初衷,而终止于「人情事故」。于是一是进升之阶,一是下堕之途;其间何止于天渊之别。

  

  所以我还是宁可不用这些名相,以免徒增困惑搔扰。因为若口口声声讲人间佛教,既修行在人间,也弘法在人间,更成佛在人间。有人便将惑为:人间既是修行的初阶,也是修行的归宿;一切离不开人间的。而我的修行取向,却是:先出世,再入世。若无出世的究竟,绝无入世的圆满。所以若放不下人情事故者,就不必奢言修行也,更不可将之粉饰为「菩提心、菩萨道」。遗误自己事小;若谤毁佛法,坑溺众生,岂不罪过之极?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下面我们再来审视一句话:「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这句话,我到现在为止,不确定祂出之于那部经典,也许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但因流传得太广故,我们也不得不拿来检点一番。

  

  现首先问:「既未成佛道,那你用什么来结人缘?」若说仍用财物或人情事故者,那岂不徒增轮回的业习尔。若曰:用正法结人缘。那你的正法在那里呢?所以我倒要说「未成佛道,先结法缘」。很多人以法缘不好故,虽有心学法,却遇不着善知识;于是白走了很多冤枉路。也有些人虽意愿参加如禅七、佛七等精进修行活动,可是逆障特别多。

  

  所以应先结法缘,而非人缘?然如何才能结法缘呢?还是不出从闻思中,增长知见。而很多人即使有心求法,却仍分辨不出何是法缘,何为人缘?记得有位信众,学佛很多年了,也有心出家,然还不确定要在那里剃度。于是她四处参访,有一次果然寻到一位很「投缘」的师父。因此就在那里剃度了。

  

  本来,她在那里剃度,都与我不相干。但我在听到她剃度的过程后,第一个直觉,却是:投缘,是投人缘?还是投法缘?你到底分辨清楚了吗?否则若只投人缘,而未投法缘,岂不枉费这生剃度出家的因缘?人与人间的投缘,很多时候只是业障习气的现形而已,岂与法相应呢?世俗男女的一见钟情,岂不投缘至极?然即使如此投缘,却不能保证其永浴爱河、白头偕老。更何况了脱生死呢?

  

  所以还当从「法」的本位中,去结佛缘。而既得法者,虽无心于人;必四方之行者,蜂拥而至。岂虑不得人缘呢?因此「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这句话,还当只是攀缘好动者的托词而已!

  

  人成即佛成?

  下面又有一句话「人成即佛成」,然如何成人呢?是当用凡俗的标准,或佛法的标准呢?若用的是凡俗的标准,则即使成人了;而佛,连一个影子也无!如何佛成呢?若说用佛法的标准,那如何才算成人呢?

  

  因佛法乃以出世解脱为初衷,而世间的儒学或基督教等,顶多以增上心而续生死而已。所以虽佛法可不碍世间法,而世间心却是有碍于佛法的。所以民国初年,有印光大师者主张儒佛并学;我认为他根本未理会得佛法的超胜处─愧为大师。

  

  所以即使不谓「人成即佛成」,就算说「待把人作好,再来学佛」,也是不可能的。我曾有一篇文章,提到释迦牟尼其实也未将人作好:你看祂是太子,又已结婚生子;却舍国遗妻,径跑去出家。故从世间的伦常来看,祂确未将人作好;然无可怀疑的,祂成佛了。所以如谓「待把人作好,再来学佛」;那你也只好等待「驴」年吧!非但今生不可能,并且生生世世都不可能。

  

  甚至要开悟成佛,都还比较容易;而要把人作好,殆乃不可能也。因为要开悟成佛,只要保握一种单纯的方法,或止观或参禅,死心蹋地的去用它,便有开悟证道的可能。而要把人作好,纷纭异说,公有公的标准,婆有婆的偏好;而你若欲迎合众人的口味,以「把人作好」便只有苦死、累死的份。至于佛法呢?他们还不意愿你来学佛哩!所以「人成即佛成」这句话,终究只是学佛过程中的绊脚石而已!岂足以资用哉?

  

  佛法得有贡献于社会,才能立足

  有某大师说:「佛法得有贡献于社会,才能继续生存。」基本上,我是不能否定这句话的。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本是生物界上公认的事实。尤其在现实人间,不管是学说的创造,技术的更新,甚至商品的流通;乃皆为能有贡献于人类社会,所以才能渊远流长地被传播开来。如只一时之需或只一隅之用,便只能苟延于一时代或某区域。

  

  而佛法能从两千年前,传承到现代;且信受奉行的人还不断在增长中,当然是为佛法能贡献于人类社会故。所以这简直是画蛇添足的废话。但其在申述此言的当下,却是佛教得先用其他的方便,如办慈善、教育或环保之类的活动,以取得社会的认同。然后才能正式教授佛法,而使佛教的慧命长存下去。

  

  所以他此话意即表示:纯以佛法,便不能对社会有贡献,便不能为社会所认同。所以才须权巧迂回,借世法以庄严佛法,而使佛教能继续苟延残喘下去。如果此话属实,则佛教早该在二千多年前便当绝灭。尤其在君主专制的时代,若非佛教真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其如何嬴得君王将相的顶力謢持呢?而一位宗教师若对他所信仰的宗教,没有这份信心,则他能传什么教呢?能说什么法呢?倒不如归去来兮,还俗去种田或经商吧!

  

  佛教能不能对社会有贡献,能不能取得社会的认同,我们且不必老王卖瓜、引经据典而大作文章。但看当今有这么多人意愿学禅,便明了无疑。然而即使已有这么多人意愿学禅,他果能真将之教好而不虚此行呢?大可未必!黄孽希迁禅师云「大唐国内无禅师,不是无禅,只道无师。」今天很多人之所以教禅,其实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要你来发心」而已。如你真坐上瘾了,却只被诬为焦芽败种的自了汉也。

  

  在君主专制的时代,佛教且还不必为:不能取得社会的认同而委曲降格。而在崇尚民主自由的时代,却得为惧:不能取得社会的认同而卖俏装蒜。这是为什么呢?「丑人多怪」这虽不是世间的真理,却也是人情的常态。既不能用正法教化众生,所以只好多方点妆,滥充门户。今天的佛教,我看不只是恋世情结而已,简直是媚世到家。为什么不能安心于正法的弘化,而急求社会的认同呢?因为「顾客永远是对的」!而既顾客永远是对的,那就让众生来度我好了,我何能度众生呢?

  

  从学佛出家以来,我就一直肯定「是众生须要佛法,非佛教须要信徒」。所以从不为迎合信众,而委曲佛法。或曰:佛教还是须要信徒的,否则寺院的建设,谁来謢持?答曰:若无信众,穷盖寺院干嘛!岂不为养蚊子故?故当是…

《破茧而出 菩萨道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