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新粹 二十五圓通▪P5

  ..續本文上一頁。空大─四大無依,虛空無邊。識大─谛觀十方,唯識所現。

  

  其實共通性,乃很明確:即是從證得「一亡」之境界,而使內外成一體也。如地大,曰:內外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水大,乃:水性一味流通。火大,則:身心暖觸,無礙流通。風大,爲:風力無依,等無差別。空大,則是:四大無依,虛空無邊。識大,且成:谛觀十方,唯識所現。

  

  這情況就像將瓶子打破了,故與虛空無二無別。或者如大海中的堅冰,若消融後,即與海水合爲一體。

  

  所以在七大圓通中,其共通性不外乎:如何打破有限的執著,而證入無限的境界。而有限的執著,乃根源于對自我的桎梏,也就是末那識的染汙。若這執著消除了,就能證得無限的真心境界。所以不管從那個門路著手都一樣,只要勘破這種執著,剩下的便水到渠成爾。

  

  根大

  最後講根大,就是有名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這是大勢至菩薩的報告:如只順著經文的字句去意會,便會覺得很疑惑:最後的根大,何以竟變成「念佛法門」呢?我們看前面廿四種圓通,都是從自力的禅觀,去修行,去覺悟,去體證的。而最後的根大,爲何卻變成唯以「他力攝受」爲主的念佛法門呢?

  

  我們皆知《楞嚴經》中所最重視者,乃根之大用也。因爲根門的本源,即是真如心也。以《楞嚴經》特別重視從根啓修,故于「地水火風空識」之六大中,別加根大,而成爲七大與二十五圓通。然何以于根大的修行法門中,卻變成念佛法門呢?

  

  初看來,前後非常不搭調。其實乃不能依文會義也,而是當從《楞嚴經》的主旨大義去解說:

  

  『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就像有兩個人,一個雖很刻意去憶念對方,另一個卻什麼也不在乎。所以這兩個人,也許會見面,也許不會見面。反之,若兩個人皆彼此系念珍惜。則必從今生到永世,如同形影,絕不隔離。

  

  以上只是文句的表面義。其實這兩人,乃比喻真心與妄識也。『一專爲憶』乃指真心,以真心昭然常存,無處不現故,而稱爲「專憶」。『一人專忘』則指妄識。妄識若只隨塵流轉,而不發菩提心,乃稱爲「專忘」。于是妄不逢真者,即謂不能見性開悟也。反之,若發菩提心,且精進用功,則曰『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此則必見性開悟,且永不退轉也。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如只照文句去會意,十方如來想念衆生,就像母親憶念其子一般淒切,則其還能解脫嗎?世間的兒子,只少數幾位,母親就快累死了!更何況衆生無量無數,豈不更沈淪嗎?母親想兒子,想來想去都是生死法,還能不戒慎警惕嗎?這是純以世法,而來解釋佛法。

  

  其實母子者,也是比喻。以母者,即喻真如心也。以真如心,能出生一切萬法,故爲萬物之母。而子者,則喻衆生也。真如心雖時時處處,昭顯其然;無奈衆生,唯日用而不知。故曰:若子逃逝,雖憶何爲?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反之,若衆生有求覺悟之心,這就稱爲憶母。不管是未覺悟者,求覺悟;或已覺悟者,將心安住在心性上,都稱爲憶母也。母子曆生不相違遠,即謂能從見性而契入真如境界也。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若衆生既發道心,又肯精進用功,則必能覺悟證果也。故此中的佛,是指佛性或法身佛,而不是有形有相的報身佛或有名有號的化身佛。『自得心開』,即指明心見性也。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此之念佛人,即是參禅、求覺悟之人。而淨土者,乃爲心淨則國土淨也。所以真正的淨土,乃是無所不是、無所不在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此之『都攝六根』,即前所謂「旋.反.還.遺」之心要也。故攝根者,不只是持心不妄動而已,更重要的是應向內去參究。如只是攝心不動,頂多是修定法門,而非見性法門。故得更進一步去參究:最內在、最源頭的是什麼?這才是真正的都攝六根也。既真如心爲一切根門之源,故證得真如心者,即已都攝六根也。『淨念相繼』,既以真如心來都攝六根,則何非淨念相繼呢?

  

  所以雖名爲「念佛圓通」,其實還是不離自力求悟的心地法門也。可是到目前爲止,很多淨土大德,卻只是用世間的人情世故來解釋,說什麼『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情不重,不生娑婆啊!真是愈說愈沈淪了。

  

  我們今天講廿五圓通,重點還是在講它們的共通性。以若掌握得共通性,則隨時可從此門入,從他門出,而不必格格陷于方隅也。今天就講到這裏爲止,下次再更直接講參禅法門!

  

  

《楞嚴新粹 二十五圓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