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大─四大无依,虚空无边。识大─谛观十方,唯识所现。
其实共通性,乃很明确:即是从证得「一亡」之境界,而使内外成一体也。如地大,曰:内外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水大,乃:水性一味流通。火大,则:身心暖触,无碍流通。风大,为:风力无依,等无差别。空大,则是:四大无依,虚空无边。识大,且成:谛观十方,唯识所现。
这情况就像将瓶子打破了,故与虚空无二无别。或者如大海中的坚冰,若消融后,即与海水合为一体。
所以在七大圆通中,其共通性不外乎:如何打破有限的执着,而证入无限的境界。而有限的执着,乃根源于对自我的桎梏,也就是末那识的染污。若这执着消除了,就能证得无限的真心境界。所以不管从那个门路着手都一样,只要勘破这种执着,剩下的便水到渠成尔。
根大
最后讲根大,就是有名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是大势至菩萨的报告:如只顺着经文的字句去意会,便会觉得很疑惑:最后的根大,何以竟变成「念佛法门」呢?我们看前面廿四种圆通,都是从自力的禅观,去修行,去觉悟,去体证的。而最后的根大,为何却变成唯以「他力摄受」为主的念佛法门呢?
我们皆知《楞严经》中所最重视者,乃根之大用也。因为根门的本源,即是真如心也。以《楞严经》特别重视从根启修,故于「地水火风空识」之六大中,别加根大,而成为七大与二十五圆通。然何以于根大的修行法门中,却变成念佛法门呢?
初看来,前后非常不搭调。其实乃不能依文会义也,而是当从《楞严经》的主旨大义去解说: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就像有两个人,一个虽很刻意去忆念对方,另一个却什么也不在乎。所以这两个人,也许会见面,也许不会见面。反之,若两个人皆彼此系念珍惜。则必从今生到永世,如同形影,绝不隔离。
以上只是文句的表面义。其实这两人,乃比喻真心与妄识也。『一专为忆』乃指真心,以真心昭然常存,无处不现故,而称为「专忆」。『一人专忘』则指妄识。妄识若只随尘流转,而不发菩提心,乃称为「专忘」。于是妄不逢真者,即谓不能见性开悟也。反之,若发菩提心,且精进用功,则曰『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此则必见性开悟,且永不退转也。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如只照文句去会意,十方如来想念众生,就像母亲忆念其子一般凄切,则其还能解脱吗?世间的儿子,只少数几位,母亲就快累死了!更何况众生无量无数,岂不更沉沦吗?母亲想儿子,想来想去都是生死法,还能不戒慎警惕吗?这是纯以世法,而来解释佛法。
其实母子者,也是比喻。以母者,即喻真如心也。以真如心,能出生一切万法,故为万物之母。而子者,则喻众生也。真如心虽时时处处,昭显其然;无奈众生,唯日用而不知。故曰: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反之,若众生有求觉悟之心,这就称为忆母。不管是未觉悟者,求觉悟;或已觉悟者,将心安住在心性上,都称为忆母也。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即谓能从见性而契入真如境界也。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若众生既发道心,又肯精进用功,则必能觉悟证果也。故此中的佛,是指佛性或法身佛,而不是有形有相的报身佛或有名有号的化身佛。『自得心开』,即指明心见性也。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之念佛人,即是参禅、求觉悟之人。而净土者,乃为心净则国土净也。所以真正的净土,乃是无所不是、无所不在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之『都摄六根』,即前所谓「旋.反.还.遗」之心要也。故摄根者,不只是持心不妄动而已,更重要的是应向内去参究。如只是摄心不动,顶多是修定法门,而非见性法门。故得更进一步去参究:最内在、最源头的是什么?这才是真正的都摄六根也。既真如心为一切根门之源,故证得真如心者,即已都摄六根也。『净念相继』,既以真如心来都摄六根,则何非净念相继呢?
所以虽名为「念佛圆通」,其实还是不离自力求悟的心地法门也。可是到目前为止,很多净土大德,却只是用世间的人情世故来解释,说什么『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情不重,不生娑婆啊!真是愈说愈沉沦了。
我们今天讲廿五圆通,重点还是在讲它们的共通性。以若掌握得共通性,则随时可从此门入,从他门出,而不必格格陷于方隅也。今天就讲到这里为止,下次再更直接讲参禅法门!
《楞严新粹 二十五圆通》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