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圆通与参禅法门
择根
功德计较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
耳根圆通
文殊菩萨偈颂
观音菩萨修行法门
意根圆通
入门方便
参禅法门
默照禅
层次
真如心用
参话头
总结
今天继续讲「耳根圆通与参禅法门」。前次讲廿五圆通时,于耳根圆通章,并未作详细的说明。但耳根圆通,其实是《楞严经》特别重视的法门。所以今天再专题介绍耳根圆通,然后更从耳根圆通的修行方法,去对照参禅法门。何以《楞严经》特别重视耳根圆通呢?这乃牵涉到经典所谓「择根」的问题。
择根
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前面虽通说有廿五种圆通法门,包括六根、六识、六尘,还有七大的修行法门。但佛陀并不希望每个人都去试每种方法。因为在众方法中,对娑婆世界众生而言,乃有些是既容易入门,又更有成效者。因此前虽广泛介绍廿五圆通,但佛陀还是希望帮助后学众生,去挑选出更直接、有效的方法来。
因此在廿五圆通中,首先筛选出的是六根,乃从「根门」入手也。为什么不选择六尘呢?因为尘是外境,属于事相;乃更杂乱故。而六识者,也属于相;同为杂乱者。至于七大,当然就更不相应了。故之所以选择六根者,乃为根偏于「性」,与真如心乃更直接相应也。
其次,在六受用根里又有差别,有的较圆通?有的较狭劣?所以若从圆通根入手,与从狭劣根入手,在效果上就有『日劫相倍』的差别。所以当理智而慎重地去抉择所要修行的法门。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对真会用功者而言,不管从六根、六尘,甚至六识,既都能入手,也都能成就最后的圆满。所以对他们而言,任何法门皆无所谓殊胜或狭劣的差别。
但对初发心的众生而言,却非如此。虽曰「条条道路通罗马」,但其中有的是比较平坦,有的是比较崎岖,有的比较迂回,有的比较迅捷。故不管是透过自己的知见或过来人的经验,能事先选择一条既平坦、又迅捷的门路,还是很重要的。
否则娑婆世界的众生,寿命都很短。故如不慎重而明智地,去抉择所入手修行的法门;则想在一生中,得到较大的受用,乃不可能也。
功德计较
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东西南北,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下面即来计较六受用根中,各功德多少的问题。首先定义:功德的指数。
『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世,是指时间的流转,如中国人说:卅年为一世。界,是指空间的展延;就方位而言,则有东西南北。虽有时候,号称有十方;但事实上用「东西南北四方」来讲,便足够了。故曰『东西南北,四数必明』。
『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既方位,有四方。更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空间的四方,乘以时间的三世,便是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但我们却不说:功德乃十二。因习惯上,会把它十倍.十倍相乘,也就是每个基数的功德,定为一百的话;十二基数乘起来,便是一千二百功德。
简单讲,若时间是永恒的,空间也是无限的,这就是圆通根有一千二百功德。反之,若时间非永恒的,或空间非无限也,即是非圆通根。
所以下面,我们就来计算:在六根中,其功德各多少?
眼根
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首先算眼根的功德:就一般人的视野而言,以正前方看得到,故称为『前方全明』;而后面的,看不到,称『后方全暗』。如向左边看,可看到左边的三分之二;再向右看,也是三分之二。这样总加起来,如图所示,共三分之二。『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故眼根的功德乃三分缺一,只有八百功德尔。
耳根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以耳根的功能,不管前后、左右、上下、四方,都能听,所以称为『十方无遗』。其次,不管远近、大小都能听;甚至于无声音时,也一样照听─正因为能听,才确认无声音也!以耳根在一切时、居一切处,都能听,所以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鼻根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鼻根虽能嗅,但嗅得与否?还跟呼吸有关。通常在呼与吸的中间,乃会有一段空档的时间。故即使谓:鼻根于吸气与呼气时,皆能嗅;但至少于中间空档时,是不能嗅的。故知鼻根的功德,也是三分缺一,而只有八百功德。
舌根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上次已说过:舌根主要的功能,不是说话,而是品味。说话主要是声带的作用,故如声带好,会有比较好的音质,而称为梵音。然梵音,也只是就音质而论,乃与所说的内容,无直接关系。若内容,应是意根的范畴。
所以谓舌根能圆满功德,是很牵强的。若就品味而言,舌根的功德便很不齐全也。
身根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身体的觉受,要触合才能知,故谓『合时能觉』;若不触,即不知,故称为『离中不知』。以触与不触的比率,略为二比一,故称为『离一合双』。所以身根的功德,也是三分阙一,而只有八百功德。
意根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以意根能回忆过去,惦念未来,故十方三世,世、出世间,凡与圣,净与染,一切尽在其中,所以能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也。
其中,以舌根宣扬世出世间理,非一切人所能,故非初学者所宜。
于是乎,唯有耳根与意根,能圆满功德(至于尘识等,更不及也)。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用严谨的方法去计算,各根有多少功德?甚至身根是八百功德,或六百功德,也不重要。因为就一般人的直觉,身根、舌根与鼻根乃是较不灵敏者,所以功德当不齐全。而眼根,既开眼才能见,功德也不算齐全。
所以在六根中,唯耳根与意根的功德最圆满。至于圆满,是否即为一千二百功德?这其实也不重要。严格讲,耳根只能缘现在,而不能缘过去、未来,因此它的功德,还是不能与意根比的。更何况,耳根如不依附于意根,还不能单独作用也。
然既于《楞严经》中,说耳根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那我们还是从耳根圆通讲起吧!然后再汇归于意根圆通。
耳根圆通
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在经典中,佛陀为了向阿难证明耳根是圆通的,所以做了一些实验:首先他请罗侯罗敲钟,然后问大众:有声音吗?阿难答曰:有声音。过一段时间后,钟声慢慢消失了。再问阿难:有声音吗?阿难说:没有声音哩!又过一段时间后,佛陀再请罗侯罗敲钟,再问阿难:你听到吗?阿难说:听到了。再过一段时间后,声音没有了。佛陀更问:你听到吗?阿难说:没听到哩!
于是佛陀就责怪阿难:你何以前后矛盾?阿难说:我有什么矛盾呢?佛陀说『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如果声音消逝了,你就没听闻。既无听闻,则你的闻性已不存在了,便同于枯木般地无知无觉。故如再敲钟,你是应该听不到的。但事实上,你还是听到了。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有些人乃认为:因为有声音,所以我才去听。然既你未曾听,云何知道有声音呢?所以佛陀的实验,乃为证明:耳根,一向在听。
只是有时候声音较大,有时候声音较小。如果声音小到难以察觉的程度,我们就认为「没有声音」。所以是「没有声音」,而非「没有在听」。以我们耳根的「闻性」,是从来不休止的。
所以声音的大小有无,乃是声尘的变化;却非闻性也跟着变化。否则如以无声音,就无闻性;那既无闻性,又谁来觉知其没有声音呢?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
所以众生都很可怜:竟把声尘的有无,当作闻性的有无。这云何能不『以常为断』而颠倒迷惑呢?既以常为断,而欲免于生死轮回,殆不可能也。
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但是我们也不要错以为:离却声尘大小、远近、有无的变化外,别有「闻性」的存在。性虽不是相,性也不离相。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甚至即使一个人,于床铺中睡得正沉…
《楞严新粹 耳根圆通与参禅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