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圓通與參禅法門
擇根
功德計較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
耳根圓通
文殊菩薩偈頌
觀音菩薩修行法門
意根圓通
入門方便
參禅法門
默照禅
層次
真如心用
參話頭
總結
今天繼續講「耳根圓通與參禅法門」。前次講廿五圓通時,于耳根圓通章,並未作詳細的說明。但耳根圓通,其實是《楞嚴經》特別重視的法門。所以今天再專題介紹耳根圓通,然後更從耳根圓通的修行方法,去對照參禅法門。何以《楞嚴經》特別重視耳根圓通呢?這乃牽涉到經典所謂「擇根」的問題。
擇根
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爲圓通?誰不圓滿?若能于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前面雖通說有廿五種圓通法門,包括六根、六識、六塵,還有七大的修行法門。但佛陀並不希望每個人都去試每種方法。因爲在衆方法中,對娑婆世界衆生而言,乃有些是既容易入門,又更有成效者。因此前雖廣泛介紹廿五圓通,但佛陀還是希望幫助後學衆生,去挑選出更直接、有效的方法來。
因此在廿五圓通中,首先篩選出的是六根,乃從「根門」入手也。爲什麼不選擇六塵呢?因爲塵是外境,屬于事相;乃更雜亂故。而六識者,也屬于相;同爲雜亂者。至于七大,當然就更不相應了。故之所以選擇六根者,乃爲根偏于「性」,與真如心乃更直接相應也。
其次,在六受用根裏又有差別,有的較圓通?有的較狹劣?所以若從圓通根入手,與從狹劣根入手,在效果上就有『日劫相倍』的差別。所以當理智而慎重地去抉擇所要修行的法門。
十方如來,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于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于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對真會用功者而言,不管從六根、六塵,甚至六識,既都能入手,也都能成就最後的圓滿。所以對他們而言,任何法門皆無所謂殊勝或狹劣的差別。
但對初發心的衆生而言,卻非如此。雖曰「條條道路通羅馬」,但其中有的是比較平坦,有的是比較崎岖,有的比較迂回,有的比較迅捷。故不管是透過自己的知見或過來人的經驗,能事先選擇一條既平坦、又迅捷的門路,還是很重要的。
否則娑婆世界的衆生,壽命都很短。故如不慎重而明智地,去抉擇所入手修行的法門;則想在一生中,得到較大的受用,乃不可能也。
功德計較
世爲遷流,界爲方位。東西南北,四數必明。與世相涉,叁四四叁,宛轉十二;流變叁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下面即來計較六受用根中,各功德多少的問題。首先定義:功德的指數。
『世爲遷流,界爲方位』。世,是指時間的流轉,如中國人說:卅年爲一世。界,是指空間的展延;就方位而言,則有東西南北。雖有時候,號稱有十方;但事實上用「東西南北四方」來講,便足夠了。故曰『東西南北,四數必明』。
『與世相涉,叁四四叁,宛轉十二』。既方位,有四方。更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這空間的四方,乘以時間的叁世,便是十二。『流變叁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但我們卻不說:功德乃十二。因習慣上,會把它十倍.十倍相乘,也就是每個基數的功德,定爲一百的話;十二基數乘起來,便是一千二百功德。
簡單講,若時間是永恒的,空間也是無限的,這就是圓通根有一千二百功德。反之,若時間非永恒的,或空間非無限也,即是非圓通根。
所以下面,我們就來計算:在六根中,其功德各多少?
眼根
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叁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叁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首先算眼根的功德:就一般人的視野而言,以正前方看得到,故稱爲『前方全明』;而後面的,看不到,稱『後方全暗』。如向左邊看,可看到左邊的叁分之二;再向右看,也是叁分之二。這樣總加起來,如圖所示,共叁分之二。『叁分言功,一分無德』,故眼根的功德乃叁分缺一,只有八百功德爾。
耳根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迩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以耳根的功能,不管前後、左右、上下、四方,都能聽,所以稱爲『十方無遺』。其次,不管遠近、大小都能聽;甚至于無聲音時,也一樣照聽─正因爲能聽,才確認無聲音也!以耳根在一切時、居一切處,都能聽,所以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鼻根
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驗于鼻根,叁分阙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鼻根雖能嗅,但嗅得與否?還跟呼吸有關。通常在呼與吸的中間,乃會有一段空檔的時間。故即使謂:鼻根于吸氣與呼氣時,皆能嗅;但至少于中間空檔時,是不能嗅的。故知鼻根的功德,也是叁分缺一,而只有八百功德。
舌根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上次已說過:舌根主要的功能,不是說話,而是品味。說話主要是聲帶的作用,故如聲帶好,會有比較好的音質,而稱爲梵音。然梵音,也只是就音質而論,乃與所說的內容,無直接關系。若內容,應是意根的範疇。
所以謂舌根能圓滿功德,是很牽強的。若就品味而言,舌根的功德便很不齊全也。
身根
如身覺觸,識于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于身根叁分阙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身體的覺受,要觸合才能知,故謂『合時能覺』;若不觸,即不知,故稱爲『離中不知』。以觸與不觸的比率,略爲二比一,故稱爲『離一合雙』。所以身根的功德,也是叁分阙一,而只有八百功德。
意根
如意默容,十方叁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以意根能回憶過去,惦念未來,故十方叁世,世、出世間,凡與聖,淨與染,一切盡在其中,所以能圓滿一千二百功德也。
其中,以舌根宣揚世出世間理,非一切人所能,故非初學者所宜。
于是乎,唯有耳根與意根,能圓滿功德(至于塵識等,更不及也)。
其實,我們並不需要用嚴謹的方法去計算,各根有多少功德?甚至身根是八百功德,或六百功德,也不重要。因爲就一般人的直覺,身根、舌根與鼻根乃是較不靈敏者,所以功德當不齊全。而眼根,既開眼才能見,功德也不算齊全。
所以在六根中,唯耳根與意根的功德最圓滿。至于圓滿,是否即爲一千二百功德?這其實也不重要。嚴格講,耳根只能緣現在,而不能緣過去、未來,因此它的功德,還是不能與意根比的。更何況,耳根如不依附于意根,還不能單獨作用也。
然既于《楞嚴經》中,說耳根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那我們還是從耳根圓通講起吧!然後再彙歸于意根圓通。
耳根圓通
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于枯木。鍾聲更擊,汝雲何知?
在經典中,佛陀爲了向阿難證明耳根是圓通的,所以做了一些實驗:首先他請羅侯羅敲鍾,然後問大衆:有聲音嗎?阿難答曰:有聲音。過一段時間後,鍾聲慢慢消失了。再問阿難:有聲音嗎?阿難說:沒有聲音哩!又過一段時間後,佛陀再請羅侯羅敲鍾,再問阿難:你聽到嗎?阿難說:聽到了。再過一段時間後,聲音沒有了。佛陀更問:你聽到嗎?阿難說:沒聽到哩!
于是佛陀就責怪阿難:你何以前後矛盾?阿難說:我有什麼矛盾呢?佛陀說『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于枯木。鍾聲更擊,汝雲何知?』如果聲音消逝了,你就沒聽聞。既無聽聞,則你的聞性已不存在了,便同于枯木般地無知無覺。故如再敲鍾,你是應該聽不到的。但事實上,你還是聽到了。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爲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
有些人乃認爲:因爲有聲音,所以我才去聽。然既你未曾聽,雲何知道有聲音呢?所以佛陀的實驗,乃爲證明:耳根,一向在聽。
只是有時候聲音較大,有時候聲音較小。如果聲音小到難以察覺的程度,我們就認爲「沒有聲音」。所以是「沒有聲音」,而非「沒有在聽」。以我們耳根的「聞性」,是從來不休止的。
所以聲音的大小有無,乃是聲塵的變化;卻非聞性也跟著變化。否則如以無聲音,就無聞性;那既無聞性,又誰來覺知其沒有聲音呢?
是故阿難!聲于聞中自有生滅,非爲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爲有爲無。汝尚顛倒,惑聲爲聞;何怪昏迷,以常爲斷。
所以衆生都很可憐:竟把聲塵的有無,當作聞性的有無。這雲何能不『以常爲斷』而顛倒迷惑呢?既以常爲斷,而欲免于生死輪回,殆不可能也。
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但是我們也不要錯以爲:離卻聲塵大小、遠近、有無的變化外,別有「聞性」的存在。性雖不是相,性也不離相。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爲擊鼓,或爲撞鍾。即于夢時,自怪其鍾爲木石響。于時忽寤,遄知杵音。
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
甚至即使一個人,于床鋪中睡得正沈…
《楞嚴新粹 耳根圓通與參禅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