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新粹 耳根圓通與參禅法門▪P2

  ..續本文上一頁。他的家人卻于此時搗杵舂米。于是這人雖睡著了,卻仍于睡夢中,聽到聲音。也許因在睡夢中,故將聲音錯聽爲敲鼓的聲音,或撞鍾的聲音。于是在睡夢中,乃訝異于:何以敲鼓聲或撞鍾聲,竟變成木石相擊的聲響?蓦地,他卻突然清醒過來,于是便知:那乃是舂米的聲音爾。

  

  所以阿難!人雖在睡覺,心不作意,聞性卻未跟著睡覺也。否則,于睡夢間,既第六識不起作用,他如何能聽聞呢?甚至有的人,睡得正熟,以至于連夢都沒有。這時,如我們去叫他,或者去抓他的手,去搖他的腳,也能將他喚醒。這能喚醒者,即表示他的根性還在作用。

  

  所以「作意與否」,乃不會影響到根性的作用也。作意是有間斷的,而根性卻無間斷也。

  

  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爲汝銷滅?

  

  更進一步說,如果人死掉了。死掉是身體的遷化,而根性卻不跟著遷化。既連死,都不會影響到根性的作用,那根性還有什麼不圓通的嗎?

  

  所以爲亡者超渡有用嗎?既真心常在,至少是還能聽聞的;不過能否相應?又另當別論也。

  

  經典中,在陳述廿五圓通後,佛陀乃請文殊菩薩爲衆生選擇入手修行的法門,而文殊菩薩乃推薦用耳根圓通的修法,因此下面就有些文殊菩薩所說的偈頌:

  

  文殊菩薩偈頌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既無聲音時,聞性不會散滅。也有聲音時,聞性非即新生。故必超越聲塵的生滅變化,才能悟得聞性的常住不變、本來清淨。

  

  縱令在夢想,不爲不思無

  

  縱使在睡夢中,也不會因「心不作意」而失卻根性的作用。

  

  我們已再叁說到一個觀念:作意根是依存于非作意根,而非作意根又是依存于真心而有作用的。我們自以爲很清楚、很真實的五俱意識,其實只是虛無漂渺的表相爾。

  

  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覺觀』是指真心覺悟、觀照的能力。而『出』,乃超脫之意。真心覺悟、觀照的能力,乃超乎意識思惟之上。如意識的思惟作用,像雲般地幻起幻滅。而真心,乃如虛空不動不搖。唯虛空,能包涵著雲;豈雲能了知,虛空的存在呢?

  

  所以既從狹隘的身體,無法覺知真心的作用;也從妄識的生滅,無法意會真心的特性,故稱爲『身心不能及』。

  

  衆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衆生很可憐,迷失了本來清淨的聞性,卻隨著聲塵的幻起幻滅而流轉生死。既然要修行,就不能再隨著聲塵而淪溺;而要能回向,從著相生死而回向于明心見性。既見性清淨,即旋流歸真也。

  

  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所以修行的法要:倒非多聞熏習而已!如只到處參方尋道,拾人牙穢,這又有什麼用呢?因爲這時候的心,還是浮沈不定的。這乃影射阿難也!因爲阿難是多聞第一的弟子。

  

  故真正的修行,不是向外去尋佛,不是向外去求法。而只要溯本清源,去證得真如心,則一切境界都是現成而清淨的。『何不自聞聞』,即謂:何不反求諸己,從聞性中去覺悟我們的自性呢?只要從任何一根去著手,而能歸返心地的源頭,則六根皆得清淨與解脫也。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這就像世間所演的皮影戲一般,雖在戲中出現男女、動物、劇場,變化萬千。然而即使再多的劇情變化,也不過用一根線去控製而已!故如這線不再操作的話,則這些幻現出來的男女、動物、劇情等,便全歸于寂然、幻滅。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複,六用皆不成。

  

  以上既演戲如此,也六根如此。六根即使像皮影戲,能變現出種種塵相,但還是由「某個主導」來操控的。這操控的主導是誰呢?不是真心,而是我執。

  

  爲什麼我們能確認:這個『一』不是真心,而是我執呢?因爲下面有『一處成休複,六用皆不成』只有我執才能休複,而真心乃不可休複也。衆生最初隨著我執而去攀緣造業。如以見性而消融我執,則六根雖仍有覺照的功能,卻不會因此而造業也,所以稱爲『六用皆不成』。

  

  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所以耳根圓通修行的重點,也不過是:要從對聲塵的攀緣執著,而回向到對聞性的覺悟.對聞性的契合。此之『反聞』,即是說:當從對聲塵的攀緣執著而回向。『聞自性』,即覺悟于真如的心性也。如此就能從見性而成就無上道。

  

  以上是文殊菩薩所說的偈頌,對于耳根圓通修行的重點,乃說明得較完整而清楚。以下再看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也就是觀音菩薩于〈耳根圓通〉章裏,所提出的報告。

  

  觀音菩薩修行法門

  從聞思修,入叁摩地。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從聞思修,入叁摩地』修行大致都是:從最初的聞法,更以思惟其義,然後再用實際的法門去修行,而能證入叁摩地。這是總說修行的過程。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接著才敘述有關耳根圓通的修證過程。何謂『亡所』?「所」就是所聽到的聲塵。一般人對于所聽到的聲音,都會去分別它的意義。比如有人講話,去思惟他所說的合不合道理?

  

  如慢慢把粗分別心去除後,就可能只聽到聲音,而不明了他所說的有什麼涵義。所以『亡所』者,乃首先從有意義與無意義的分別相中跳出來。其次,再從聲音的大小、遠近、高低等分別相中跳出來。于是便只剩下:有聲音與無聲音的差別相。如果連聲音的有無,都放下了,這才是真正的「亡所」。

  

  至于『入流』呢?簡單講,就是「入法流」,也就是當一個修行法門,我們已能用到相應得力了,才稱爲入流。即俗話說的「已進入情況了」。故入流,才能亡所;也亡所後,才確定其已入流也。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既連聲音的有無,都放下了;那聲音的動與靜,便沒什麼差別了。『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如是繼續用功,乃至「能聞根性」與「所聞聲塵」的界限,全消泯了;故能盡聞一切。這時聞性的作用,就不再被匡限了。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單從文字,是不容易說得很清楚的。故我們勉強用幾個層次來說明:首先『聞所聞盡』,是指五識的能聞跟所聞都消盡了。以五識比較粗重故,得先消除。接著斷除第六識的分別,故稱爲『覺所覺空』;如有「覺所覺空」的證量,則類似入定,會有神通的,故稱爲『空覺極圓』。

  

  待第六識的能所斷除後,再進一步乃要斷除第七末那識的分別,故有『空所空滅』。我與非我的對立,全消除了。既我與非我的界限,全泯除了;則一切世間.萬象峥嵘,乃皆平等而清淨矣!此稱爲『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也就是《楞嚴經》所謂「一亡」的境界。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既證得一亡的境界,即是已入真空也;故能從真空而出妙有。這也是我們再叁強調的:能把我執的框框打破後,才與虛空、法界合爲一體。

  

  于是『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既與法界合爲一體,當就上合諸佛本妙覺心,下隨衆生尋聲救苦。『同一悲仰』,即似現代心理學所謂的「同理心」。以具同理心故,能尋聲救苦。

  

  以上耳根圓通,從最初佛陀用撞鍾的方式,以證明耳根是圓通的。然後有文殊菩薩講的偈頌,及觀音菩薩所說修行的層次及證量。這總加起來,才是完整的耳根圓通。下面再說意根圓通:

  

  意根圓通

  或問:如文殊菩薩所謂『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雲何獲圓通?』故意根能修圓通嗎?

  

  答曰:所謂「雜亂思」和「想念不可脫」者,乃皆就法塵而言。至于意根者,不必如是。且前五根者,必依意根才起作用。否則,只耳根者,雲何獲圓通呢?

  

  以『雜亂思』或『想念不可脫』,乃是皆就法塵而言。而既落入塵相,則不只法塵是雜亂的,連聲塵也是雜亂的。因爲聲音有大小、遠近、男女、有意義、無意義,反正差別相還是很多的。故就相而言,任何一種塵相都是一樣雜亂。反之,若能回歸到根性的話,皆很單純也。

  

  其次,嚴格算:耳根並未具足一千二百功德。因爲所有的五俱意識,都只能緣現在世,而不能緣過去世和未來世。既叁世中阙二,雲何爲一千二百功德?又前五根者,也不能單獨作用;前五根一定得依托于意根,才能起作用。所以耳根的功德,比之意根的功德,其實還是天淵之別哩!

  

  入門方便

  故修耳根圓通者,不若直修「意根圓通」也。而意根圓通的修法,乃參禅法門也。

  

  所以如謂:須從根門啓修,則修耳根圓通,反不如修意根圓通,來得直接俐落。因爲意根不只功德更圓滿,而且是更內在的主控者。然意根圓通雲何修呢?這在《楞嚴經》中卻未講得明白。但在中國禅宗史上,卻表現得很出色,這就是參禅法門。

  

  所以中國禅宗雖非常重視《楞嚴經》,有所謂「開悟在楞嚴」。可是對文殊菩薩所鄭重推薦的耳根圓通,卻少人去修。爲什麼呢?因爲中國人,不管從理論或經驗上,終究是認定:以意根圓通而修參禅法門,是最直截了當的。

  

  或者,我們再看《高僧傳》,不管禅宗或其他宗派…

《楞嚴新粹 耳根圓通與參禅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