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新粹 耳根圆通与参禅法门▪P2

  ..续本文上一页。他的家人却于此时捣杵舂米。于是这人虽睡着了,却仍于睡梦中,听到声音。也许因在睡梦中,故将声音错听为敲鼓的声音,或撞钟的声音。于是在睡梦中,乃讶异于:何以敲鼓声或撞钟声,竟变成木石相击的声响?蓦地,他却突然清醒过来,于是便知:那乃是舂米的声音尔。

  

  所以阿难!人虽在睡觉,心不作意,闻性却未跟着睡觉也。否则,于睡梦间,既第六识不起作用,他如何能听闻呢?甚至有的人,睡得正熟,以至于连梦都没有。这时,如我们去叫他,或者去抓他的手,去摇他的脚,也能将他唤醒。这能唤醒者,即表示他的根性还在作用。

  

  所以「作意与否」,乃不会影响到根性的作用也。作意是有间断的,而根性却无间断也。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更进一步说,如果人死掉了。死掉是身体的迁化,而根性却不跟着迁化。既连死,都不会影响到根性的作用,那根性还有什么不圆通的吗?

  

  所以为亡者超渡有用吗?既真心常在,至少是还能听闻的;不过能否相应?又另当别论也。

  

  经典中,在陈述廿五圆通后,佛陀乃请文殊菩萨为众生选择入手修行的法门,而文殊菩萨乃推荐用耳根圆通的修法,因此下面就有些文殊菩萨所说的偈颂:

  

  文殊菩萨偈颂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既无声音时,闻性不会散灭。也有声音时,闻性非即新生。故必超越声尘的生灭变化,才能悟得闻性的常住不变、本来清净。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纵使在睡梦中,也不会因「心不作意」而失却根性的作用。

  

  我们已再三说到一个观念:作意根是依存于非作意根,而非作意根又是依存于真心而有作用的。我们自以为很清楚、很真实的五俱意识,其实只是虚无漂渺的表相尔。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觉观』是指真心觉悟、观照的能力。而『出』,乃超脱之意。真心觉悟、观照的能力,乃超乎意识思惟之上。如意识的思惟作用,像云般地幻起幻灭。而真心,乃如虚空不动不摇。唯虚空,能包涵着云;岂云能了知,虚空的存在呢?

  

  所以既从狭隘的身体,无法觉知真心的作用;也从妄识的生灭,无法意会真心的特性,故称为『身心不能及』。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众生很可怜,迷失了本来清净的闻性,却随着声尘的幻起幻灭而流转生死。既然要修行,就不能再随着声尘而沦溺;而要能回向,从着相生死而回向于明心见性。既见性清净,即旋流归真也。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所以修行的法要:倒非多闻熏习而已!如只到处参方寻道,拾人牙秽,这又有什么用呢?因为这时候的心,还是浮沉不定的。这乃影射阿难也!因为阿难是多闻第一的弟子。

  

  故真正的修行,不是向外去寻佛,不是向外去求法。而只要溯本清源,去证得真如心,则一切境界都是现成而清净的。『何不自闻闻』,即谓:何不反求诸己,从闻性中去觉悟我们的自性呢?只要从任何一根去着手,而能归返心地的源头,则六根皆得清净与解脱也。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这就像世间所演的皮影戏一般,虽在戏中出现男女、动物、剧场,变化万千。然而即使再多的剧情变化,也不过用一根线去控制而已!故如这线不再操作的话,则这些幻现出来的男女、动物、剧情等,便全归于寂然、幻灭。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以上既演戏如此,也六根如此。六根即使像皮影戏,能变现出种种尘相,但还是由「某个主导」来操控的。这操控的主导是谁呢?不是真心,而是我执。

  

  为什么我们能确认:这个『一』不是真心,而是我执呢?因为下面有『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只有我执才能休复,而真心乃不可休复也。众生最初随着我执而去攀缘造业。如以见性而消融我执,则六根虽仍有觉照的功能,却不会因此而造业也,所以称为『六用皆不成』。

  

  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所以耳根圆通修行的重点,也不过是:要从对声尘的攀缘执着,而回向到对闻性的觉悟.对闻性的契合。此之『反闻』,即是说:当从对声尘的攀缘执着而回向。『闻自性』,即觉悟于真如的心性也。如此就能从见性而成就无上道。

  

  以上是文殊菩萨所说的偈颂,对于耳根圆通修行的重点,乃说明得较完整而清楚。以下再看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也就是观音菩萨于〈耳根圆通〉章里,所提出的报告。

  

  观音菩萨修行法门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修行大致都是:从最初的闻法,更以思惟其义,然后再用实际的法门去修行,而能证入三摩地。这是总说修行的过程。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接着才叙述有关耳根圆通的修证过程。何谓『亡所』?「所」就是所听到的声尘。一般人对于所听到的声音,都会去分别它的意义。比如有人讲话,去思惟他所说的合不合道理?

  

  如慢慢把粗分别心去除后,就可能只听到声音,而不明了他所说的有什么涵义。所以『亡所』者,乃首先从有意义与无意义的分别相中跳出来。其次,再从声音的大小、远近、高低等分别相中跳出来。于是便只剩下:有声音与无声音的差别相。如果连声音的有无,都放下了,这才是真正的「亡所」。

  

  至于『入流』呢?简单讲,就是「入法流」,也就是当一个修行法门,我们已能用到相应得力了,才称为入流。即俗话说的「已进入情况了」。故入流,才能亡所;也亡所后,才确定其已入流也。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既连声音的有无,都放下了;那声音的动与静,便没什么差别了。『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如是继续用功,乃至「能闻根性」与「所闻声尘」的界限,全消泯了;故能尽闻一切。这时闻性的作用,就不再被匡限了。

  

  『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单从文字,是不容易说得很清楚的。故我们勉强用几个层次来说明:首先『闻所闻尽』,是指五识的能闻跟所闻都消尽了。以五识比较粗重故,得先消除。接着断除第六识的分别,故称为『觉所觉空』;如有「觉所觉空」的证量,则类似入定,会有神通的,故称为『空觉极圆』。

  

  待第六识的能所断除后,再进一步乃要断除第七末那识的分别,故有『空所空灭』。我与非我的对立,全消除了。既我与非我的界限,全泯除了;则一切世间.万象峥嵘,乃皆平等而清净矣!此称为『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也就是《楞严经》所谓「一亡」的境界。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既证得一亡的境界,即是已入真空也;故能从真空而出妙有。这也是我们再三强调的:能把我执的框框打破后,才与虚空、法界合为一体。

  

  于是『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既与法界合为一体,当就上合诸佛本妙觉心,下随众生寻声救苦。『同一悲仰』,即似现代心理学所谓的「同理心」。以具同理心故,能寻声救苦。

  

  以上耳根圆通,从最初佛陀用撞钟的方式,以证明耳根是圆通的。然后有文殊菩萨讲的偈颂,及观音菩萨所说修行的层次及证量。这总加起来,才是完整的耳根圆通。下面再说意根圆通:

  

  意根圆通

  或问:如文殊菩萨所谓『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故意根能修圆通吗?

  

  答曰:所谓「杂乱思」和「想念不可脱」者,乃皆就法尘而言。至于意根者,不必如是。且前五根者,必依意根才起作用。否则,只耳根者,云何获圆通呢?

  

  以『杂乱思』或『想念不可脱』,乃是皆就法尘而言。而既落入尘相,则不只法尘是杂乱的,连声尘也是杂乱的。因为声音有大小、远近、男女、有意义、无意义,反正差别相还是很多的。故就相而言,任何一种尘相都是一样杂乱。反之,若能回归到根性的话,皆很单纯也。

  

  其次,严格算:耳根并未具足一千二百功德。因为所有的五俱意识,都只能缘现在世,而不能缘过去世和未来世。既三世中阙二,云何为一千二百功德?又前五根者,也不能单独作用;前五根一定得依托于意根,才能起作用。所以耳根的功德,比之意根的功德,其实还是天渊之别哩!

  

  入门方便

  故修耳根圆通者,不若直修「意根圆通」也。而意根圆通的修法,乃参禅法门也。

  

  所以如谓:须从根门启修,则修耳根圆通,反不如修意根圆通,来得直接俐落。因为意根不只功德更圆满,而且是更内在的主控者。然意根圆通云何修呢?这在《楞严经》中却未讲得明白。但在中国禅宗史上,却表现得很出色,这就是参禅法门。

  

  所以中国禅宗虽非常重视《楞严经》,有所谓「开悟在楞严」。可是对文殊菩萨所郑重推荐的耳根圆通,却少人去修。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不管从理论或经验上,终究是认定:以意根圆通而修参禅法门,是最直截了当的。

  

  或者,我们再看《高僧传》,不管禅宗或其他宗派…

《楞严新粹 耳根圆通与参禅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