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新粹 八識表解▪P6

  ..續本文上一頁以從這些現象來審思,乃更能體會到:衆生是無我的。因爲真正控製者,乃非我也;而是很多與身心相關的緣起。而在緣起離奇的交會中,一切現象與覺受,甯非如夢如幻也。

  

  既氣積于上,就會有瞋心、慢心的現行。氣積于下,會有貪欲、淫念的現行。則不同部位的脈結,乃存有不同類型的檔案也。所以我認爲:一切與大腦相關的氣脈,都是業識的範疇;且不同部位的脈結,還儲存著不同子目錄的檔案。

  

  一般人的脈,皆是淺表之脈,較順通。隱裏之脈,較難調。然而淺表之脈,雖較易通,但不穩定,容易受情境之幹擾。深隱之脈,雖較難通,但較穩定。

  

  以全身的氣脈,既有比較淺顯的,也有比較深隱的。淺顯者如神經之脈,而神經之脈乃可用意識去控製、導引也。深隱之脈,如內分泌之脈也。

  

  比較淺顯的脈,就禅坐的功夫而言,乃較容易疏通;可是卻不穩定,故很容易受到情境的幹擾。境就是外境,比如眼所見色,耳所聞聲。而情,就是內在的情緒。如果生氣了,氣往上沖;高興了,氣往下沈。所以情緒一變化,脈就跟著糾纏了。

  

  很多人在打坐的過程中,自以爲他的脈通了,他可以導引控製了。其實能導引控製的脈,只是淺脈爾。故如溺于在淺脈裏作功夫,更深沈的脈就不容易打通也。

  

  如何才能更打通深沈的脈呢?唯內攝的功夫爾。深隱的脈雖較難通,但如打通之後,便很穩定。故可不受意識的控製、不受情緒的影響。所以一個人經修行禅坐而將脈調通,則既情緒會比較穩定,心智也會更加開明。總之,身跟心是相輔相成的。

  

  修行者從明心而調氣,從調氣而通脈。心如人,氣如馬,脈如道。從明心而調氣者,乃以人來指揮馬走。而人如何指揮呢?乃須要有心中的藍圖。而明理者,即標示此藍圖也。

  

  雖然我也重視氣脈的通塞,但卻非認定:修行須從調脈去著手。甚至也不同意,道家所強調的「性命雙修」。

  

  因爲身心雖互爲影響,但心是本,身爲標。以得本者,標必從之。得標者,本未必得。這種情況就像電腦中,乃是以軟體來控製硬體,而非硬體可控製軟體。故心識的變化,雖很微細;可是身體氣脈,卻受其左右。所以一個真具智慧者,乃必從心去著手。

  

  心當怎麼去著手呢?乃從「明心」去著手。于是心既明,則氣隨調。氣隨調氣,則脈亦通。故是最直截了當的,但這也須對上根者才有效。一般人要直接明心,恐怕還不容易。

  

  爲什麼說:心既明,則氣隨調呢?這我們乃作一種比喻:心像一個人,氣似一匹馬,而脈乃道路也。所以從明心而調氣者,就是用人來指揮馬,使行之于我所抉擇的道路中─不是它既有的道路,這是我再叁強調的。這道路乃根據修行的需要,故無路可使有路,小路可變大路。

  

  然道路究竟該如何規劃?這乃牽涉到我們心中的藍圖。而藍圖怎麼畫呢?從所悟的理,自然就會呈現出道路的藍圖。事實上,所謂藍圖卻不必像建築藍圖一般,得畫那麼詳細。就修行而言,只要確定大方向及鎖定目標,便可矣!

  

  然大方向是什麼呢?就《楞嚴經》的宗旨而言,是見性而不著相的方向。從覺悟妙淨明心而趨向自在與圓滿也。我們得時時刻刻,把方向瞄准好;而來指揮這匹馬走,最後終于能到達所預期的目標。相反地,如遷就舊路;則舊路與覺悟,卻南轅北轍也。

  

  既依需要而去開路,所以脈不是固定的,更不因循舊有的。它將會隨著我們修行的成就,而不斷地進化也。

  

  然而有的馬太慓悍了,竟不顧人的指揮─業障深重。從調身而調氣,從調氣而調心。

  

  如果一個人心中沒有藍圖,卻被這匹馬帶著四處亂走,走的唯舊路;而舊路,即生死之路爾。有時候,我們雖也想指揮這匹馬走,結果馬太慓悍了,竟不顧人的指揮!爲什麼呢?爲過去的業障、習氣太重。「習氣」,還果真是一股氣哩!于是既習氣沖動,便阻礙了正氣的流行。

  

  故業障深重者,欲直接從明心去調氣,卻不容易。所以反要倒過來:先從調身而來調氣;待氣調後,再來調心。

  

  簡言之:理通則心平,心平則意甯;意甯則氣直,氣直則脈通。脈通則體泰─卷舒自在.任運無礙也。

  

  最後,我們用一個偈頌,來標示修行的大原則。首先「理通則心平」,如果我們對于「本來清淨」的道理,能完全體證的話;則所見諸法,都是平等而清淨的。這時,我們的心還會不平嗎?

  

  其次,「心平則意甯」:心既已平了,意才能甯。甯乃是不造作.不取舍。既一切都是平等而清淨的,那還有什麼可造作、取舍的?于是心乃唯安于當下爾。

  

  「意甯則氣直」:這時,我們的意向就很單純而已。所謂「安于當下」卻非不動也,而是只順著理路去走。所謂「理直氣壯」,既理路單純,則瓜葛不生,故正氣浩然也。

  

  「氣直則脈通,脈通則體泰」:氣既直又壯,故脈乃很容易疏通。而脈既疏通,則身體就自然能健康、靈敏、通泰。消極的是沒有病,而積極的是能發揮更強的功能:卷舒自在,任運無礙。

  

  現代很多人都注重身體的保養,然身體當如何保養呢?從理通.心平去著手吧!佛法何以說:病都是業障?既從理不通、心不平而生病,當然就是業障了!

  

  問:意雲何不甯?答:有動向.有取舍,故不甯也。故修行之要,乃絕意而已!這也就是《楞嚴經》所謂的「舍識用根」。

  

  至于詳細內容,請待下回于〈廿五圓通與參禅法門〉中,再分解。

  

《楞嚴新粹 八識表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