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提升,也必包括身体.气脉的改变。否则神足通如何能升天入地、穿墙走壁呢?
以上,乃以电脑的比喻而说明八识间的关系。
业识与气脉
以下再用气脉的一些现象,来说明业识间的关系。当然有禅修经验者,对有关气脉的觉受,会比较熟悉。而从未禅坐的人,却只能依文会义而已!
拙火
人脑的硬碟,不只是大脑的脑细胞而已!其乃包括与大脑衔接之一切气脉。故人的记忆,乃潜藏于中。人的作业系统,乃气脉中之拙火者。
前既将第八识比喻为硬碟,故一般人很容易联想到人身体中的大脑。因为大脑里有很多脑细胞,故像硬碟一般,可储存很多记忆。当然大脑是硬碟的一部份;但却非硬碟只限于大脑而已。
从我个人打坐的觉受中,我认为:与大脑衔接之一切气脉,皆是硬碟的范畴。事实上,所有的气脉都会跟大脑衔接的;只是或为直接衔接,或为间接衔接的差别尔。
为何跟大脑衔接的一切气脉,也有记忆的成份呢?这在下面,会讲得比较明确。但所谓「记忆」,有的只记在潜意识里;虽然回想不起来,但却会对我们的未来,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这就像在电脑中,有些档案虽无法去开启,可是还有它的作用。
以前已说过:气脉有深浅的不同,我们大致可把它分作五个层次:或名为五脏─心、肺、脾、肝、肾。或称为五蕴─色、受、想、行、识。总之,是有深浅渐次的差别。
前既曰:作业系统其实还是硬碟的一部分。故我执的末那识,也是气脉中的一部份。若以层次而分,乃属第四层次之行蕴也。而这行蕴的气脉,乃被瑜伽者,称为拙火。
拙火之气,虽全身皆有。但既非均布于全身中,也非集中于某处。
这拙火,就世间人来看,也算是一种特殊的能源。然这能源,虽全身都有;但既非均匀分布于全身中,也非集中于某特定处。为什么这样呢?
或随时间的循行,而疏密不同;或因作意的导引,而厚重不均。随时间的循行,如白天气在头手四肢,故耳聪目明,反应灵敏。夜晚气归腑脏,故目不明、耳不聪,反应迟钝;甚至昏睡无梦,一切无知。
因为这拙火,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迁移。比如白天,为我们的眼睛须要看、耳朵须要听、手脚须要动、脑筋须要想;所以气乃运作于头手四肢。而晚上因为休息了,所以气又慢慢回归五脏六腑。因此白天跟晚上是不一样的,且于日夜中形成一种循环。
所以为何到了晚上,就眼皮沉重呢?因为我们的气,已从头下降而欲归回五脏去了。于是当经过眼皮时,就推它下垂;由是沉重而得睡觉去也,这是一天之中的变化。而于四季中,夏天的气比较浮,冬天的气比较沉。如在一生中,年轻气盛,年老气衰,也是有差别的。以上乃谓:随时间的循行,而疏密不同。
其次,如我现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头部,气则往头部集中。反之,将注意力放在脚底,气乃往脚下集中。此乃谓:因作意的导引,而厚重不均。而所谓集中,也不是完全集中,而是有的部分较多,有的部分较少。它还应全身都有,否则,那个部位就会麻木不仁,甚至生病、死亡。
若人生病时,气则集中于患处,故人亦如夜半欲眠时,混沌倦怠,无精打采。严重时,目不能视,耳不能听。
其实在我们身体中,本就有一种控制系统:故头脑要想,气便集中于脑;脚欲走路,气便集中于脚。当然这是就健康者而言。反之,如一个人生病了。生病就医学来诊断,当会有千百种以上的原因。但是就气脉而言,生病就是为那部位气脉不通。于是以气脉不通故,它正常的功能失效了。以正常的功能失效了,我们才说它病了。
身体若病了,这时本有的控制系统,就会指挥将大部份的气,往这儿集中。集中作么?期以将不通的部位,再打通。尤其若患病处,是一个很重要的部位。所谓很重要的部位,就是不立刻通,便会有生命的危险。
这时本有的控制系统,乃纠集大军,全力反攻。于是以气多集中患处故,手脚都不想动,眼睛也不想看,一副混沌倦怠、无精打采的样子。其实无精打采、混沌倦怠,就是叫他好好休息尔。而于休息时,才更方便纠集大军,全力反攻。
所以一个正常的人,虽生了小病,其实不用急着去看医生。只要放松、休息,我们的免疫系统,便能自动调整过来。反之,不能放松,胡思乱想,气便无法集中。甚至急着求医,东奔西走,反消耗更多的气力。病不恶化,才怪哩!
如果病得很严重了,再不打通就要死掉了;于是本有的控制系统,乃把大部份的气,全集中于患处。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打通。所以这时眼睛不看没关系,耳朵不听也没关系。如果再不通,就要死掉了;则眼睛还有什么好看的,耳朵还有什么好听的?
故如一个人病到目不能视、耳不能听,即是非常危险矣!因为如果还打不通,便非死不可也。
如人专心观视时,以气集中于眼目故,耳鼻等功能乃为减却也。同理,若专心于听,眼鼻等功能亦减却也。
我们再来分析五官的作用。如一个人正专心于看时,因气多集中在眼睛;为耳朵与鼻子的气乃被挪用了。于是耳朵跟鼻子的功能,就为之减却。由是而言:心是一?还是五呢?如果气平均分布在五官中,则既眼可以看,也耳可以听;只是既看不那么清楚,也听不那么仔细。相反地,欲专心于听,故把气集中在耳根里;这时虽听觉灵敏了,可是其余感官的功能,却为之减却。
所以有的人虽眼睛瞎了,可是他的听觉或其他感官,却会因眼睛看不到而变得更敏锐。这也算是另一种补偿吧!
若声音太吵而不欲听时,乃可将意专注脚下,导气下行,声音当为之减弱也。
以上,如已对气脉跟感官的关系,比较了解了!则碰到声音很吵而心烦时,该怎么办呢?若你觉得吵,故心更着「意」于此,当然就更吵尔。如相反地,我们乃把注意力移到脚下;于是为导气下行故,听觉就不那么敏锐。
现代有很多人一面看电视,一面吃饭,其实这是不健康的。因为吃饭时,消化器官正忙碌,故应使气下降,而帮助消化也。反之,如还要看电视.听音乐,这气就上下忙乱而捉襟见肘也。
也有很多人因为紧张,所以于用餐时,犹不能放松。以不能放松故,气无法下降到肠胃里。于是时间既久,乃成肠胃病。台语中有俗谚曰「呷饭,皇帝大」,就是指于用餐时,须将一切都放下也。
气行于脉中,如磁头沿着磁带走,故将读出蕴于脉中之档案。若气行于常脉中,以行之较顺故,妄念不多。若脉崎岖阻塞,则妄念乃多。
下面,我们即来解释:何以与大脑衔接之一切气脉,皆是硬碟的范畴?
以气行于脉中,其犹如磁头沿着磁带而移动,故将读出蕴于脉中之记忆。这种情况又如旧式的唱片,在唱机中有一支唱针,此针若沿着唱片的沟纹持行,则录于唱片中的声波,就被解读出来了。我们的气沿着脉走,即像唱针沿着音轨走,故能解读出过去所录进去的档案。
我们知道唱片里的声音是怎么被录进去的呢?从沟纹里的深浅、弯曲、宽窄等种种变化中,去录进声音的。同理,众生亦从气脉的粗细.弯折.直曲而录进各种情绪.思惟.印象等。
以一般人的脉,都不可能像高速公路这么平直.宽畅。所以气行其中,蕴于脉中的档案,乃被一一解读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于禅坐时打妄想,倒是顶正常的。除非他的脉,已经一次又一次的清除;故愈来愈宽畅平直,而无妄念可打矣!
有些人于禅修时,乃用守窍法门,即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处,尤其是身体中的一个部位。这时,以气不行故,妄想不会现行;然气若不行,又难免变成昏沉.无记也。守窍法门,我认为是有碍健康的。
脉的平直.宽畅与否?既与身体的健康有关,也与情绪的稳定.甚至神智的清明.反应的灵敏,有相当大的影响。故禅坐者,既练心又调脉,身心皆得其所也。
气若闭塞于某处,则昏沉无记也。如虽梗塞于某处,而气乃旁溢;斯则昏沉兼散乱也。
于禅坐时,若气闭塞于某处,则昏沉、无记也。为何气会闭塞于某处呢?乃为彼处有结,故气通不过去也。于是就像高速公路塞车一般,一大堆车子停在那边.动弹不得,故很多人便不免昏沉了。
故我建议:若为气闭塞于某处而昏沉无记,则不应下座。因下座的话,气就散掉了;虽不再闭塞于那里,但脉结乃未消除。应继续禅坐,直坐到脉通为止。若脉通了,人便清醒过来。甚至也不要于脉初通时即下座,最好再待半小时左右,等其更平顺了,再下座。
有时候,虽大部份的气皆闭塞于某处。但还有少许的气,从旁横溢。这种情况又像高速公路虽塞车,但有些灵俐的人,就先从交流道转下,抄小路,而待下一个交流道再转上来。然既小路,当不可能行驶很多车辆。所以思路,是不会很清楚的。于是此乃昏沉而兼散乱也。
因此就一般人而言,于禅坐时,昏沉跟散乱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继续坐,坐到气足脉通,情况就能改善。不需要因昏沉、散乱了,便觉得功夫退失了而气馁。以若不继续用功,脉唯阻塞得更严重。
如气积于上,则瞋慢妄念,自较多也。反之,气积于下,贪淫妄念,竟较多也。故不同部位的脉处,宁存有不同类型之档案乎?
在我的禅坐经验里,有时候因头部的脉不通,所以气乃积在那儿。于是此时的瞋心与慢心,乃比过去更强烈。有时候为小腹或阴部以下的脉不通,故气就积在那里。于是此时的贪心与淫念,自较往昔夸张。这时,该怎么办呢?不必慌,觉则无咎。唯继续坐,坐到脉通了,一切妄想杂念即似春梦了无痕已。
所…
《楞严新粹 八识表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