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从这些现象来审思,乃更能体会到:众生是无我的。因为真正控制者,乃非我也;而是很多与身心相关的缘起。而在缘起离奇的交会中,一切现象与觉受,宁非如梦如幻也。
既气积于上,就会有瞋心、慢心的现行。气积于下,会有贪欲、淫念的现行。则不同部位的脉结,乃存有不同类型的档案也。所以我认为:一切与大脑相关的气脉,都是业识的范畴;且不同部位的脉结,还储存着不同子目录的档案。
一般人的脉,皆是浅表之脉,较顺通。隐里之脉,较难调。然而浅表之脉,虽较易通,但不稳定,容易受情境之干扰。深隐之脉,虽较难通,但较稳定。
以全身的气脉,既有比较浅显的,也有比较深隐的。浅显者如神经之脉,而神经之脉乃可用意识去控制、导引也。深隐之脉,如内分泌之脉也。
比较浅显的脉,就禅坐的功夫而言,乃较容易疏通;可是却不稳定,故很容易受到情境的干扰。境就是外境,比如眼所见色,耳所闻声。而情,就是内在的情绪。如果生气了,气往上冲;高兴了,气往下沉。所以情绪一变化,脉就跟着纠缠了。
很多人在打坐的过程中,自以为他的脉通了,他可以导引控制了。其实能导引控制的脉,只是浅脉尔。故如溺于在浅脉里作功夫,更深沉的脉就不容易打通也。
如何才能更打通深沉的脉呢?唯内摄的功夫尔。深隐的脉虽较难通,但如打通之后,便很稳定。故可不受意识的控制、不受情绪的影响。所以一个人经修行禅坐而将脉调通,则既情绪会比较稳定,心智也会更加开明。总之,身跟心是相辅相成的。
修行者从明心而调气,从调气而通脉。心如人,气如马,脉如道。从明心而调气者,乃以人来指挥马走。而人如何指挥呢?乃须要有心中的蓝图。而明理者,即标示此蓝图也。
虽然我也重视气脉的通塞,但却非认定:修行须从调脉去着手。甚至也不同意,道家所强调的「性命双修」。
因为身心虽互为影响,但心是本,身为标。以得本者,标必从之。得标者,本未必得。这种情况就像电脑中,乃是以软体来控制硬体,而非硬体可控制软体。故心识的变化,虽很微细;可是身体气脉,却受其左右。所以一个真具智慧者,乃必从心去着手。
心当怎么去着手呢?乃从「明心」去着手。于是心既明,则气随调。气随调气,则脉亦通。故是最直截了当的,但这也须对上根者才有效。一般人要直接明心,恐怕还不容易。
为什么说:心既明,则气随调呢?这我们乃作一种比喻:心像一个人,气似一匹马,而脉乃道路也。所以从明心而调气者,就是用人来指挥马,使行之于我所抉择的道路中─不是它既有的道路,这是我再三强调的。这道路乃根据修行的需要,故无路可使有路,小路可变大路。
然道路究竟该如何规划?这乃牵涉到我们心中的蓝图。而蓝图怎么画呢?从所悟的理,自然就会呈现出道路的蓝图。事实上,所谓蓝图却不必像建筑蓝图一般,得画那么详细。就修行而言,只要确定大方向及锁定目标,便可矣!
然大方向是什么呢?就《楞严经》的宗旨而言,是见性而不着相的方向。从觉悟妙净明心而趋向自在与圆满也。我们得时时刻刻,把方向瞄准好;而来指挥这匹马走,最后终于能到达所预期的目标。相反地,如迁就旧路;则旧路与觉悟,却南辕北辙也。
既依需要而去开路,所以脉不是固定的,更不因循旧有的。它将会随着我们修行的成就,而不断地进化也。
然而有的马太慓悍了,竟不顾人的指挥─业障深重。从调身而调气,从调气而调心。
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蓝图,却被这匹马带着四处乱走,走的唯旧路;而旧路,即生死之路尔。有时候,我们虽也想指挥这匹马走,结果马太慓悍了,竟不顾人的指挥!为什么呢?为过去的业障、习气太重。「习气」,还果真是一股气哩!于是既习气冲动,便阻碍了正气的流行。
故业障深重者,欲直接从明心去调气,却不容易。所以反要倒过来:先从调身而来调气;待气调后,再来调心。
简言之:理通则心平,心平则意宁;意宁则气直,气直则脉通。脉通则体泰─卷舒自在.任运无碍也。
最后,我们用一个偈颂,来标示修行的大原则。首先「理通则心平」,如果我们对于「本来清净」的道理,能完全体证的话;则所见诸法,都是平等而清净的。这时,我们的心还会不平吗?
其次,「心平则意宁」:心既已平了,意才能宁。宁乃是不造作.不取舍。既一切都是平等而清净的,那还有什么可造作、取舍的?于是心乃唯安于当下尔。
「意宁则气直」:这时,我们的意向就很单纯而已。所谓「安于当下」却非不动也,而是只顺着理路去走。所谓「理直气壮」,既理路单纯,则瓜葛不生,故正气浩然也。
「气直则脉通,脉通则体泰」:气既直又壮,故脉乃很容易疏通。而脉既疏通,则身体就自然能健康、灵敏、通泰。消极的是没有病,而积极的是能发挥更强的功能:卷舒自在,任运无碍。
现代很多人都注重身体的保养,然身体当如何保养呢?从理通.心平去着手吧!佛法何以说:病都是业障?既从理不通、心不平而生病,当然就是业障了!
问:意云何不宁?答:有动向.有取舍,故不宁也。故修行之要,乃绝意而已!这也就是《楞严经》所谓的「舍识用根」。
至于详细内容,请待下回于〈廿五圆通与参禅法门〉中,再分解。
《楞严新粹 八识表解》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