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圆通
引言
修道的关键
六解
根云何解
物云何转
密因
从见性而启修
入手
二十五圆通
色尘
香尘
触尘
法尘
眼根
鼻根
身根
意根
六识
地大
水大
火大
风大
空大
识大
一亡的境界
根大
引言
《楞严经》的缘起:乃为阿难被摩登伽女所诱惑,故佛派文殊菩萨去把阿难救回来之后,就开始找心;这一找就花了三卷半的经文。最后阿难终于对妙明真心比较清楚了。因此前三卷半,主要在慧解也。而慧解之后,仍须有更实际.严谨的修行法门,以配合之。
因此于阐释「如来密因」后,就接着更详述「修证了义」,也就是实践法门。故阿难再启问:云何能修证契入?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理虽已悟,仍须事修。
何以称为『旅泊之人』?以众生本就是在生死中轮回也,故称为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这天王,乃指佛也。以佛能昭示我们,这无上的心法─也就是如来密因,或真如心性。这何如天王,赐给我们一栋非常实用豪华的大厦,可终生安乐。
然虽有大宅,若不得其门,还是不能进入享用也。故再圆满的理论,如缺少严谨有效的实践法门,去修证契入。则理论归理论,我们还是不能实际受用。所以再次恳请如来,大发慈悲而授以实修法门。
这就是所谓「理虽顿悟,仍须事修」之意。
修道的关键
从见性后,力除我见所成之「方隅」。此在《楞严经》中,谓之『一亡』。故一者,即是我、末那与能者。
然一如何亡呢?从六根着手,故谓之『六解一亡』也。
对于如何修行?我们已再三说到一个关键:就是从见性后,再将我见所形成的框框全打破,而能内外一体。故证得与法界等持的境界,这称为楞严大定或海印三昧。所以要如何把这些框框全打破?便是修行入道的关键。
把这些框框打破,这在《楞严经》中谓之「一亡」。故「一」乃指我也,内在执着的末那识。然而以末那识,是「非作意根」,乃非常微细而难以察觉。故从比较粗重而显眼的六根去着手,而期契入「一亡」的境界,故谓之为「六解一亡」也。
前已说过:作意根乃依存于非作意根也。故这就像我们要去捉拿国王,一定得从他周边的部属、守将,渐次消除了,最后才有办法直捣黄龙,而抓到国王。因此就实修而言,大致都是从粗而细.从外而内:从调身、调息而调心,能愈调愈细,最后才能进入「大内」,而歼灭贼首也。这称为「六解一亡」。
六解
『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为什么称为六解呢?如经典上说:『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虽众生都是从我执而去造业的。但造业,其实还得透过六根才能完成。所以六根,既是造业的帮凶,也是生死的助源。
『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然而若想要修行觉悟,以证得寂乐解脱,也非得从六根去着手不可。故消极地不造业结根,积极地求觉悟解脱,都得从六根去着手,故谓之六解也。
根云何解
解铃,还归系铃人。经云:『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那么:根云何能解呢?如中国所谓:解铃,还归系铃人。既最初是从六根去攀缘外境,而造业生死。故欲解脱,也不外乎从不攀缘外境、不别取舍,而能契合顺应。
故经典上谓:『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过去为「心为物转」,所以造业生死。而今欲解脱者,乃反其道而行之,故以「心来转物」,才能渐次相应于如来境界。
然「转物」,要如何转呢?
物云何转
心不被境转。
转「着相」而「见性」也。
其实「不转」,就是转已。故只要心,不被境所转,即可矣!而非还得如何去转物?反之,若想去转它的话,倒是又被转了。这就像有很多人,常说要去度谁啊!结果那个人没被度成,自己倒被度走了。既为「放不下」,所以才要去度他,其能不被度走吗?
所以「物云何转」?既不想去转它,更不要被它转。这是第一点,从消极无为而言。
第二、乃转「着相」而「见性」也。众生所见,无非相也。故相起相落,心浮心沉,是以有烦恼生死。然如能从相的变化,而去悟得它们的共通性,这称为见性。故见性者,即能消除相的隔碍,而使心证得寂静安乐。所以「转物」,就是转着相而见性也。下面我们举两个公案,以资说明:
《谷隐蕴聪禅师》问:「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万象是物,如何转得?」师曰:「吃了饭,无些子意智。」
有人问禅师:「经典上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而物这么多: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鸟兽,这么多的物,当如何一一去转呢?」
而禅师乃答:「吃饱饭,就没事了。你还想那么多,干嘛?」吃饱饭,就放下也。所谓「意智」,乃意志或企图也。即众生分别、取舍、攀缘、造作之心,都称为意智也。故「无些子意智」,即是谓:既活着,就不要有太多的分别心,不攀缘造作.不胡扯瓜葛。
所以「不转」就是转。活着,只安于当下,就一切无事也。下面再看:
《百丈怀海禅师》师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飞过。祖曰:「是甚么?」师曰:「野鸭子。」祖曰:「甚处去也?」师曰:「飞过去也。」祖遂把师鼻扭,负痛失声。祖曰:「又道飞过去也。」师于言下有省。
百丈怀海禅师,有一天跟随着马祖大师到室外经行散步。这时候却见一群野鸭子飞过,马祖一看时机到也,马上考他:「小子,你看到了什么?」师回答说:「是野鸭子呀!」「那现在,野鸭子又是到那里去了呢?」师再回答说:「现在通通飞过去了啦!」
马祖一听,真是不成材,就把他鼻子用力一扭。马祖大师手劲大概很大吧!故百丈鼻子被他一扭,就大叫:痛死我了!马祖大师说:「你不是说:飞过去了吗?还痛什么?」师于言下有省。
祖曰:「又道飞过去也。」其意思是:「你且说道,鸭子虽飞过去了,却有什么未曾飞过去的呢?」师于言下有省:唯真如本心,未飞过去尔。否则大师扭鼻,当不觉痛也。
我们来参参:马祖为什么要扭百丈的鼻子呢?既不是抓耳朵,也不是摇手臂,而是扭鼻子?这是偶然的吗?还是别有用意呢?
我们看「鼻」这个字,上面有个「自」。故很多人说到自己时,都是反指着自己的鼻端,说我怎样又怎样!所以鼻子,有引申为「自己」的意思。而自己,当然不是指这个身体,而是指我们的心。
因此马祖之所以扭百丈的鼻子者?且先让他痛一痛,然后再反问:「它果真飞过去了吗?」师于言下有省。有省,其实也是开悟的意思,但还非大悟吧!他乃领悟道「不!真如本心却未飞过去也!」否则大师扭鼻,当不觉痛也。
故心随鸭子飞过去者,着相也。返照于真心之不动不变.清净本然,乃见性也。故曰: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以一般凡夫见到鸭子飞过去时,心就跟着飞过去了。这称为着相,或心随相转。而能在见到鸭子正飞时.或已飞过的当下,返照于真心的妙净常明、不生不灭,则是见性也。
所以云何转物呢?即转「着相」而「见性」也。
密因
『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既修行要从六根入手,而六根又当如何才能入手呢?如经文上说:『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这也就是在众生六根之中,既有生灭的相,也有不生不灭的性在。故如着相,便只能觉受到生灭,而生灭乃生死之根本也。故应于六根,见闻觉知的当下,而能返照于不生不灭.本自清净的圆满心性。湛是指清净,圆乃谓圆满。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从返照于清净圆满的真心,故能降伏虚妄流转的心相,而使心归契于元觉境界。元觉,即谓真如心或清净心。
『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要从理解、返照、相应、契入,而证得不生不灭的心性,这才是我们修行的因地。然后才更从因地出发,而迈向圆满的果位。
故就禅宗而言,未见性之前,其实还是盲修瞎练的。真正的启修,乃是从见性后才开始的。必从不生不灭的心地去修,才能成就于果地圆觉。这虽称为「密因」,却是众生本就具有的,只为不觉悟故,而称为秘密。若觉悟者,乃法尔如此也。
从见性而启修
以相皆有生有灭,偏颇狭劣;故着相而修,不免生死。因而当抉择不生不灭、广大圆湛之心性,以为修行之因地,才能圆成果地修证。
以相皆是随缘流转,故有生灭;且都局限在偏颇狭劣的时空里。所以若着相而修,既心量狭小,又无常流转,心如何能安呢?世间的一切人天善法,大致都是在相上修的。内学.外道的分野,即在着相与见性之间尔。
总之,要在六根当下,去觉悟、体证那不生不灭.清净圆满的心性,才是修行的关键。到目前所讲,还是偏于理论或方向尔。
入手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
接着即说…
《楞严新粹 二十五圆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