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圓通
引言
修道的關鍵
六解
根雲何解
物雲何轉
密因
從見性而啓修
入手
二十五圓通
色塵
香塵
觸塵
法塵
眼根
鼻根
身根
意根
六識
地大
水大
火大
風大
空大
識大
一亡的境界
根大
引言
《楞嚴經》的緣起:乃爲阿難被摩登伽女所誘惑,故佛派文殊菩薩去把阿難救回來之後,就開始找心;這一找就花了叁卷半的經文。最後阿難終于對妙明真心比較清楚了。因此前叁卷半,主要在慧解也。而慧解之後,仍須有更實際.嚴謹的修行法門,以配合之。
因此于闡釋「如來密因」後,就接著更詳述「修證了義」,也就是實踐法門。故阿難再啓問:雲何能修證契入?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理雖已悟,仍須事修。
何以稱爲『旅泊之人』?以衆生本就是在生死中輪回也,故稱爲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這天王,乃指佛也。以佛能昭示我們,這無上的心法─也就是如來密因,或真如心性。這何如天王,賜給我們一棟非常實用豪華的大廈,可終生安樂。
然雖有大宅,若不得其門,還是不能進入享用也。故再圓滿的理論,如缺少嚴謹有效的實踐法門,去修證契入。則理論歸理論,我們還是不能實際受用。所以再次懇請如來,大發慈悲而授以實修法門。
這就是所謂「理雖頓悟,仍須事修」之意。
修道的關鍵
從見性後,力除我見所成之「方隅」。此在《楞嚴經》中,謂之『一亡』。故一者,即是我、末那與能者。
然一如何亡呢?從六根著手,故謂之『六解一亡』也。
對于如何修行?我們已再叁說到一個關鍵:就是從見性後,再將我見所形成的框框全打破,而能內外一體。故證得與法界等持的境界,這稱爲楞嚴大定或海印叁昧。所以要如何把這些框框全打破?便是修行入道的關鍵。
把這些框框打破,這在《楞嚴經》中謂之「一亡」。故「一」乃指我也,內在執著的末那識。然而以末那識,是「非作意根」,乃非常微細而難以察覺。故從比較粗重而顯眼的六根去著手,而期契入「一亡」的境界,故謂之爲「六解一亡」也。
前已說過:作意根乃依存于非作意根也。故這就像我們要去捉拿國王,一定得從他周邊的部屬、守將,漸次消除了,最後才有辦法直搗黃龍,而抓到國王。因此就實修而言,大致都是從粗而細.從外而內:從調身、調息而調心,能愈調愈細,最後才能進入「大內」,而殲滅賊首也。這稱爲「六解一亡」。
六解
『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複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爲什麼稱爲六解呢?如經典上說:『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雖衆生都是從我執而去造業的。但造業,其實還得透過六根才能完成。所以六根,既是造業的幫凶,也是生死的助源。
『汝複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然而若想要修行覺悟,以證得寂樂解脫,也非得從六根去著手不可。故消極地不造業結根,積極地求覺悟解脫,都得從六根去著手,故謂之六解也。
根雲何解
解鈴,還歸系鈴人。經雲:『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那麼:根雲何能解呢?如中國所謂:解鈴,還歸系鈴人。既最初是從六根去攀緣外境,而造業生死。故欲解脫,也不外乎從不攀緣外境、不別取舍,而能契合順應。
故經典上謂:『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過去爲「心爲物轉」,所以造業生死。而今欲解脫者,乃反其道而行之,故以「心來轉物」,才能漸次相應于如來境界。
然「轉物」,要如何轉呢?
物雲何轉
心不被境轉。
轉「著相」而「見性」也。
其實「不轉」,就是轉已。故只要心,不被境所轉,即可矣!而非還得如何去轉物?反之,若想去轉它的話,倒是又被轉了。這就像有很多人,常說要去度誰啊!結果那個人沒被度成,自己倒被度走了。既爲「放不下」,所以才要去度他,其能不被度走嗎?
所以「物雲何轉」?既不想去轉它,更不要被它轉。這是第一點,從消極無爲而言。
第二、乃轉「著相」而「見性」也。衆生所見,無非相也。故相起相落,心浮心沈,是以有煩惱生死。然如能從相的變化,而去悟得它們的共通性,這稱爲見性。故見性者,即能消除相的隔礙,而使心證得寂靜安樂。所以「轉物」,就是轉著相而見性也。下面我們舉兩個公案,以資說明:
《谷隱蘊聰禅師》問:「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萬象是物,如何轉得?」師曰:「吃了飯,無些子意智。」
有人問禅師:「經典上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而物這麼多: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鳥獸,這麼多的物,當如何一一去轉呢?」
而禅師乃答:「吃飽飯,就沒事了。你還想那麼多,幹嘛?」吃飽飯,就放下也。所謂「意智」,乃意志或企圖也。即衆生分別、取舍、攀緣、造作之心,都稱爲意智也。故「無些子意智」,即是謂:既活著,就不要有太多的分別心,不攀緣造作.不胡扯瓜葛。
所以「不轉」就是轉。活著,只安于當下,就一切無事也。下面再看:
《百丈懷海禅師》師侍馬祖行次,見一群野鴨飛過。祖曰:「是甚麼?」師曰:「野鴨子。」祖曰:「甚處去也?」師曰:「飛過去也。」祖遂把師鼻扭,負痛失聲。祖曰:「又道飛過去也。」師于言下有省。
百丈懷海禅師,有一天跟隨著馬祖大師到室外經行散步。這時候卻見一群野鴨子飛過,馬祖一看時機到也,馬上考他:「小子,你看到了什麼?」師回答說:「是野鴨子呀!」「那現在,野鴨子又是到那裏去了呢?」師再回答說:「現在通通飛過去了啦!」
馬祖一聽,真是不成材,就把他鼻子用力一扭。馬祖大師手勁大概很大吧!故百丈鼻子被他一扭,就大叫:痛死我了!馬祖大師說:「你不是說:飛過去了嗎?還痛什麼?」師于言下有省。
祖曰:「又道飛過去也。」其意思是:「你且說道,鴨子雖飛過去了,卻有什麼未曾飛過去的呢?」師于言下有省:唯真如本心,未飛過去爾。否則大師扭鼻,當不覺痛也。
我們來參參:馬祖爲什麼要扭百丈的鼻子呢?既不是抓耳朵,也不是搖手臂,而是扭鼻子?這是偶然的嗎?還是別有用意呢?
我們看「鼻」這個字,上面有個「自」。故很多人說到自己時,都是反指著自己的鼻端,說我怎樣又怎樣!所以鼻子,有引申爲「自己」的意思。而自己,當然不是指這個身體,而是指我們的心。
因此馬祖之所以扭百丈的鼻子者?且先讓他痛一痛,然後再反問:「它果真飛過去了嗎?」師于言下有省。有省,其實也是開悟的意思,但還非大悟吧!他乃領悟道「不!真如本心卻未飛過去也!」否則大師扭鼻,當不覺痛也。
故心隨鴨子飛過去者,著相也。返照于真心之不動不變.清淨本然,乃見性也。故曰: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以一般凡夫見到鴨子飛過去時,心就跟著飛過去了。這稱爲著相,或心隨相轉。而能在見到鴨子正飛時.或已飛過的當下,返照于真心的妙淨常明、不生不滅,則是見性也。
所以雲何轉物呢?即轉「著相」而「見性」也。
密因
『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爲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既修行要從六根入手,而六根又當如何才能入手呢?如經文上說:『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這也就是在衆生六根之中,既有生滅的相,也有不生不滅的性在。故如著相,便只能覺受到生滅,而生滅乃生死之根本也。故應于六根,見聞覺知的當下,而能返照于不生不滅.本自清淨的圓滿心性。湛是指清淨,圓乃謂圓滿。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從返照于清淨圓滿的真心,故能降伏虛妄流轉的心相,而使心歸契于元覺境界。元覺,即謂真如心或清淨心。
『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爲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要從理解、返照、相應、契入,而證得不生不滅的心性,這才是我們修行的因地。然後才更從因地出發,而邁向圓滿的果位。
故就禅宗而言,未見性之前,其實還是盲修瞎練的。真正的啓修,乃是從見性後才開始的。必從不生不滅的心地去修,才能成就于果地圓覺。這雖稱爲「密因」,卻是衆生本就具有的,只爲不覺悟故,而稱爲秘密。若覺悟者,乃法爾如此也。
從見性而啓修
以相皆有生有滅,偏頗狹劣;故著相而修,不免生死。因而當抉擇不生不滅、廣大圓湛之心性,以爲修行之因地,才能圓成果地修證。
以相皆是隨緣流轉,故有生滅;且都局限在偏頗狹劣的時空裏。所以若著相而修,既心量狹小,又無常流轉,心如何能安呢?世間的一切人天善法,大致都是在相上修的。內學.外道的分野,即在著相與見性之間爾。
總之,要在六根當下,去覺悟、體證那不生不滅.清淨圓滿的心性,才是修行的關鍵。到目前所講,還是偏于理論或方向爾。
入手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爲相。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余五粘,應拔圓脫。』
接著即說…
《楞嚴新粹 二十五圓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