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新粹 二十五圓通▪P2

  ..續本文上一頁明實際用功的方法。如經文:『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爲相。』在六根的對象中─即六塵也,乃有十二種差別相。

  

  明暗,指色塵的差別相。當然色塵的差別相乃很多,如大小.顔色.純雜等,而經典只舉最具代表性的兩種來說明。動靜,指聲塵的差別相。有聲音時,稱爲動;無聲音時,稱爲靜。通塞,指香塵的差別相。有味道者,稱爲通;無味道者,稱爲塞。恬變,指味塵的差別相。味道衆多者,稱爲變;平淡無味者,稱爲恬。合離,指觸塵的差別相。若相觸者,稱爲合;不相觸者,稱爲離。生滅,指法塵的差別相。意識起,稱爲生;意識落,稱爲滅。以上十二種差別相,以皆隨緣流轉而示現故,乃「有爲相」也。不要隨著這些差別相而分別取舍,爲「不循」也。

  

  『隨拔一根,脫粘內伏』對衆生而言,乃是「能所」相待而有的。故既不隨著塵相而去分別,即「所」不在也;以「所」不在故,「能」也跟著銷亡。所以最初且從任何一根去著手即可,至證得「能所皆泯」時,即是「一亡」之境界也。此『脫粘內伏』,即指「一亡」的境界爾。

  

  『伏歸元真,發本明耀』以能所既亡,故能證得真如心性。而真如心性,唯妙淨元明,照耀大千。『耀性發明,諸余五粘,應拔圓脫。』既真如心性,已顯耀出來;則其余五根,便不再爲礙了。

  

  這也就說:六解只是入手方便,而一亡才是關鍵樞紐。又六解的重點,但在『不循』爾─即不著相而分別取舍也。

  

  二十五圓通

  以六塵.六根.六識再加七大,故共二十五。其中七大爲:地.水.火.風.空.識.根。

  

  在《楞嚴經》裏,說到有廿五圓通。這廿五圓通,乃是佛問在座諸大阿羅漢及菩薩們:你們最初是用什麼方法修行,而能證得羅漢果或菩薩位?于是每位聖衆就依次報告,這報告加起來就有廿五圓通。從報告中,我們仔細歸類:有的從六塵、有的從六根、有的從六識去著手。這六根、六塵、六識,再加上七大,就是廿五圓通。

  

  我們平常都聽到四大:地水火風。後期的佛教,乃再加上「空.識」,而成爲六大。以《楞嚴經》特別重視根─即真如心的作用,所以再加上根大,而成爲廿五圓通。

  

  我們因爲時間的關系,不可能把廿五圓通都詳細講;我也認爲沒這必要。因爲對于廿五圓通,我比較重視的:不是去分析每一種圓通的特質或差異相,而是希望從廿五圓通中,去歸納出它們的共通性。以能掌握得共通性,則用任何一個法門,都能事半功倍也。

  

  因此對于廿五圓通,我只似蜻蜓點水般地掠過,但重點卻應簡單扼要地把它指點出來。下面我們就來點:

  

  色塵

  優波尼沙陀,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于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爲上。

  

  有位名爲優波尼沙陀的,首先發表他的心得。他最初是從觀不淨相著手,而發厭離心。于發厭離心後,卻能悟入色性。所謂『觀不淨相』,乃是從觀一個人死掉了,皮膚變黑、肌肉腐爛,然後筋斷了、骨散了,最後骨乃變成白骨。而白骨再觀下去,則白骨也消散了,最後變成光明照耀。

  

  這從最初有質礙的色身,直觀到變成白骨.微塵.虛空.光明的過程中,乃能覺悟到『空色二無』的道理。空即指虛空,而色乃指有質礙的形體。「二無」的無,並非烏有之意,而是說「無自性」或「無界限」也。

  

  凡夫以爲空與色的界限很分明,比如桌子就是桌子,虛空就是虛空。是桌子即非虛空,是虛空則非桌子。但事實上,卻非如此。如將桌子燒了,則桌子不見了,虛空卻凸現也。所以不管虛空或色相,都是于種種因緣中,所示現的假相爾。

  

  這能覺悟到「二無」的道理,消極地可斷除迷惑煩惱,積極地可變化四大,成神通境界。由是更能堪破我執,而證得解脫境界。『無學道』,即謂已證得解脫果位,故不必再學也。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尼沙陀意思是色性空。其實不只色性空,一切諸法都自性空也。『塵色既盡,妙色密圓』何爲塵色呢?我們所看到界限分明的物質現象,即稱爲塵色也。反之,既覺悟諸色無自性,諸色無界限;故能從種種緣起中,變幻非凡,則稱爲「妙色」也。以妙色故,更能圓滿衆生的需要,故稱爲「妙色密圓」。一個羅漢或菩薩,從證入真空,而出妙有。即稱爲『塵色既盡,妙色密圓』。

  

  『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爲上。』我是從對色相的分析而覺悟,以至于證得阿羅漢果的。這是第一位,從色塵入道者。

  

  香塵

  香嚴童子,見諸比丘燒沈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爲上。

  

  接著是香嚴童子的修證經驗:因見于諸比丘燒沈水香,香氣彌漫,故鼻能嗅。我乃仔細去思考:這香氣究竟是從那裏來呢?當然不從沈木來;若從沈木,則何待于燒,才有香味呢?也不從虛空來,虛空中本無味也。不從火來,不從煙來,而能有香味。

  

  但是也不離木、空、煙、火而能有香氣。所以香氣,唯如幻緣起爾。來非實有,去無所向。如果香氣是實有的,則既有人不斷去燒香;故香氣愈累積愈多,這世界應愈來愈香才是,而事實不然。故香氣非實有也,緣若改變了,香氣即不存也,而非往那裏去了?

  

  由于觀香氣的生起及消失,故能覺悟「香氣本是虛妄的」;不只香氣是虛妄的,一切根塵、生命現象,皆如此也。『由是意銷,發明無漏』乃因此而能堪破我見,降伏「作意分別」之心,故能證得無漏的果位。

  

  『塵氣倏滅,妙香密圓』,這塵和妙的意義,乃與前所說者略同。有質礙、有界限者爲塵氣;反之,無自性、隨緣示現者,爲妙香。我從觀香氣中覺悟,而證得阿羅漢果位也。這是第二位的報告。

  

  觸塵

  跋陀婆羅,于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妙觸宣明,成佛子住。

  

  于是更有跋陀婆羅的報告:于浴僧時,以前洗澡沒有現在這麼方便,既有個人的浴室,也可隨時去洗。那時可能半個月一次,會有相關的執事,燒了很多水,而待僧衆輪番上堂去洗。所謂『隨例入室』,就是一個跟著一個,入浴室去洗澡。

  

  他一面洗,一面參:何以用水,即能清洗身體的汙垢呢?如果水就是水,水有自性的話,當既不能洗塵,也不能洗體。

  

  我們先來探究:塵垢,從那裏來?塵垢,或者從外面來,如空氣中的灰塵。或者來自身體中,所流的汗、所排泄的油垢等,都是塵也。而水爲什麼能夠洗塵呢?用現代的講法,乃爲水能溶解這些塵垢,所以能洗塵。

  

  既水能溶解這些塵垢,即表示:既水無自性,也塵無自性。以皆無自性故,才能和合變化而産生「以水洗塵」的效果。由是而悟,身也無自性,所以能沾塵、能洗塵。擴大言之,即一切法皆無自性也。

  

  『中間安然,得無所有』,于是既悟:一切法乃空無自性也。故能坦然放下對世界、對生命的種種執著。由于觸塵的覺悟,而能證入妙淨常明的真心,而成就于佛子的行位。堪破

  

  法塵

  摩诃迦葉,我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于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我以空法成阿羅漢,妙法開明,銷滅諸漏。

  

  摩诃迦葉是從法塵而入手的。從觀于世間的六塵,皆是無常變化的。而無常性者,即空性和無我性也。以無我故,唯以空寂來調心:知諸法空寂故,心不再攀緣取舍。于是乃能從空寂心中而證入滅盡定。『修于滅盡』,乃指證入于滅盡定也。『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在滅盡定中,以身心完全寂靜故,千百劫的歲月,就像彈指之間,就劃過去了。

  

  『我以空法成阿羅漢,妙法開明,銷滅諸漏。』所以我乃是從:覺悟到諸法本來空寂,而證得阿羅漢果的。

  

  六塵中,我們簡單講了四個。于是更以歸納看:于六塵圓通中,有什麼共通性呢?

  

  在六塵圓通中,我們得特別注意到:色塵,乃『空色二無』。香塵,乃『來無所從,去無所著』。味塵,乃『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法塵,乃『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于滅盡』。皆從悟于法空,而證入心空。

  

  在六塵圓通中,色塵爲『空色二無』,所謂「無」者,乃無自性,無界限也。香塵爲『來無所從,去無所著』,也是爲緣起故,無自性。味塵曰『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法塵乃『六塵變壞,唯以空寂』。大致都不出一個共通的原則:從悟于法空,而證入心空。

  

  悟于法空,是覺悟諸法本是空、無自性的。但在覺悟的當下,心卻不見得就已平靜下來。故還得透過空的智慧,去慢慢消除內在的執著。才使我們的心,能真正平靜下來。

  

  所以我曾說:修行的路,乃從法空而入心空。就衆生而言,要意會法空的道理,還不頂難;但要真正體證到心空的境界,卻非得透過很嚴謹的修行不可。以上已歸納六塵圓通的大原則,其余部份,諸位再回去仔細看看。

  

  眼根

  阿那律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诃我爲畜生類。我聞佛诃,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叁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爲第一。

  

  阿那律陀:我最初出家時,很喜歡睡覺。佛在座上說法,我在座下睡覺。有一天佛陀忍不住了,就斥罵道:「你真跟畜牲一樣,整天睡覺。佛說法你都不聽!」我聽…

《楞嚴新粹 二十五圓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