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新粹 二十五圆通▪P2

  ..续本文上一页明实际用功的方法。如经文:『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在六根的对象中─即六尘也,乃有十二种差别相。

  

  明暗,指色尘的差别相。当然色尘的差别相乃很多,如大小.颜色.纯杂等,而经典只举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来说明。动静,指声尘的差别相。有声音时,称为动;无声音时,称为静。通塞,指香尘的差别相。有味道者,称为通;无味道者,称为塞。恬变,指味尘的差别相。味道众多者,称为变;平淡无味者,称为恬。合离,指触尘的差别相。若相触者,称为合;不相触者,称为离。生灭,指法尘的差别相。意识起,称为生;意识落,称为灭。以上十二种差别相,以皆随缘流转而示现故,乃「有为相」也。不要随着这些差别相而分别取舍,为「不循」也。

  

  『随拔一根,脱粘内伏』对众生而言,乃是「能所」相待而有的。故既不随着尘相而去分别,即「所」不在也;以「所」不在故,「能」也跟着销亡。所以最初且从任何一根去着手即可,至证得「能所皆泯」时,即是「一亡」之境界也。此『脱粘内伏』,即指「一亡」的境界尔。

  

  『伏归元真,发本明耀』以能所既亡,故能证得真如心性。而真如心性,唯妙净元明,照耀大千。『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既真如心性,已显耀出来;则其余五根,便不再为碍了。

  

  这也就说:六解只是入手方便,而一亡才是关键枢纽。又六解的重点,但在『不循』尔─即不着相而分别取舍也。

  

  二十五圆通

  以六尘.六根.六识再加七大,故共二十五。其中七大为:地.水.火.风.空.识.根。

  

  在《楞严经》里,说到有廿五圆通。这廿五圆通,乃是佛问在座诸大阿罗汉及菩萨们:你们最初是用什么方法修行,而能证得罗汉果或菩萨位?于是每位圣众就依次报告,这报告加起来就有廿五圆通。从报告中,我们仔细归类:有的从六尘、有的从六根、有的从六识去着手。这六根、六尘、六识,再加上七大,就是廿五圆通。

  

  我们平常都听到四大:地水火风。后期的佛教,乃再加上「空.识」,而成为六大。以《楞严经》特别重视根─即真如心的作用,所以再加上根大,而成为廿五圆通。

  

  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不可能把廿五圆通都详细讲;我也认为没这必要。因为对于廿五圆通,我比较重视的:不是去分析每一种圆通的特质或差异相,而是希望从廿五圆通中,去归纳出它们的共通性。以能掌握得共通性,则用任何一个法门,都能事半功倍也。

  

  因此对于廿五圆通,我只似蜻蜓点水般地掠过,但重点却应简单扼要地把它指点出来。下面我们就来点:

  

  色尘

  优波尼沙陀,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有位名为优波尼沙陀的,首先发表他的心得。他最初是从观不净相着手,而发厌离心。于发厌离心后,却能悟入色性。所谓『观不净相』,乃是从观一个人死掉了,皮肤变黑、肌肉腐烂,然后筋断了、骨散了,最后骨乃变成白骨。而白骨再观下去,则白骨也消散了,最后变成光明照耀。

  

  这从最初有质碍的色身,直观到变成白骨.微尘.虚空.光明的过程中,乃能觉悟到『空色二无』的道理。空即指虚空,而色乃指有质碍的形体。「二无」的无,并非乌有之意,而是说「无自性」或「无界限」也。

  

  凡夫以为空与色的界限很分明,比如桌子就是桌子,虚空就是虚空。是桌子即非虚空,是虚空则非桌子。但事实上,却非如此。如将桌子烧了,则桌子不见了,虚空却凸现也。所以不管虚空或色相,都是于种种因缘中,所示现的假相尔。

  

  这能觉悟到「二无」的道理,消极地可断除迷惑烦恼,积极地可变化四大,成神通境界。由是更能堪破我执,而证得解脱境界。『无学道』,即谓已证得解脱果位,故不必再学也。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尼沙陀意思是色性空。其实不只色性空,一切诸法都自性空也。『尘色既尽,妙色密圆』何为尘色呢?我们所看到界限分明的物质现象,即称为尘色也。反之,既觉悟诸色无自性,诸色无界限;故能从种种缘起中,变幻非凡,则称为「妙色」也。以妙色故,更能圆满众生的需要,故称为「妙色密圆」。一个罗汉或菩萨,从证入真空,而出妙有。即称为『尘色既尽,妙色密圆』。

  

  『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我是从对色相的分析而觉悟,以至于证得阿罗汉果的。这是第一位,从色尘入道者。

  

  香尘

  香严童子,见诸比丘烧沈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接着是香严童子的修证经验:因见于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弥漫,故鼻能嗅。我乃仔细去思考:这香气究竟是从那里来呢?当然不从沉木来;若从沈木,则何待于烧,才有香味呢?也不从虚空来,虚空中本无味也。不从火来,不从烟来,而能有香味。

  

  但是也不离木、空、烟、火而能有香气。所以香气,唯如幻缘起尔。来非实有,去无所向。如果香气是实有的,则既有人不断去烧香;故香气愈累积愈多,这世界应愈来愈香才是,而事实不然。故香气非实有也,缘若改变了,香气即不存也,而非往那里去了?

  

  由于观香气的生起及消失,故能觉悟「香气本是虚妄的」;不只香气是虚妄的,一切根尘、生命现象,皆如此也。『由是意销,发明无漏』乃因此而能堪破我见,降伏「作意分别」之心,故能证得无漏的果位。

  

  『尘气倏灭,妙香密圆』,这尘和妙的意义,乃与前所说者略同。有质碍、有界限者为尘气;反之,无自性、随缘示现者,为妙香。我从观香气中觉悟,而证得阿罗汉果位也。这是第二位的报告。

  

  触尘

  跋陀婆罗,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于是更有跋陀婆罗的报告:于浴僧时,以前洗澡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既有个人的浴室,也可随时去洗。那时可能半个月一次,会有相关的执事,烧了很多水,而待僧众轮番上堂去洗。所谓『随例入室』,就是一个跟着一个,入浴室去洗澡。

  

  他一面洗,一面参:何以用水,即能清洗身体的污垢呢?如果水就是水,水有自性的话,当既不能洗尘,也不能洗体。

  

  我们先来探究:尘垢,从那里来?尘垢,或者从外面来,如空气中的灰尘。或者来自身体中,所流的汗、所排泄的油垢等,都是尘也。而水为什么能够洗尘呢?用现代的讲法,乃为水能溶解这些尘垢,所以能洗尘。

  

  既水能溶解这些尘垢,即表示:既水无自性,也尘无自性。以皆无自性故,才能和合变化而产生「以水洗尘」的效果。由是而悟,身也无自性,所以能沾尘、能洗尘。扩大言之,即一切法皆无自性也。

  

  『中间安然,得无所有』,于是既悟:一切法乃空无自性也。故能坦然放下对世界、对生命的种种执着。由于触尘的觉悟,而能证入妙净常明的真心,而成就于佛子的行位。堪破

  

  法尘

  摩诃迦叶,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妙法开明,销灭诸漏。

  

  摩诃迦叶是从法尘而入手的。从观于世间的六尘,皆是无常变化的。而无常性者,即空性和无我性也。以无我故,唯以空寂来调心:知诸法空寂故,心不再攀缘取舍。于是乃能从空寂心中而证入灭尽定。『修于灭尽』,乃指证入于灭尽定也。『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在灭尽定中,以身心完全寂静故,千百劫的岁月,就像弹指之间,就划过去了。

  

  『我以空法成阿罗汉,妙法开明,销灭诸漏。』所以我乃是从:觉悟到诸法本来空寂,而证得阿罗汉果的。

  

  六尘中,我们简单讲了四个。于是更以归纳看:于六尘圆通中,有什么共通性呢?

  

  在六尘圆通中,我们得特别注意到:色尘,乃『空色二无』。香尘,乃『来无所从,去无所着』。味尘,乃『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法尘,乃『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皆从悟于法空,而证入心空。

  

  在六尘圆通中,色尘为『空色二无』,所谓「无」者,乃无自性,无界限也。香尘为『来无所从,去无所着』,也是为缘起故,无自性。味尘曰『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法尘乃『六尘变坏,唯以空寂』。大致都不出一个共通的原则:从悟于法空,而证入心空。

  

  悟于法空,是觉悟诸法本是空、无自性的。但在觉悟的当下,心却不见得就已平静下来。故还得透过空的智慧,去慢慢消除内在的执着。才使我们的心,能真正平静下来。

  

  所以我曾说:修行的路,乃从法空而入心空。就众生而言,要意会法空的道理,还不顶难;但要真正体证到心空的境界,却非得透过很严谨的修行不可。以上已归纳六尘圆通的大原则,其余部份,诸位再回去仔细看看。

  

  眼根

  阿那律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阿那律陀:我最初出家时,很喜欢睡觉。佛在座上说法,我在座下睡觉。有一天佛陀忍不住了,就斥骂道:「你真跟畜牲一样,整天睡觉。佛说法你都不听!」我听…

《楞严新粹 二十五圆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