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新粹 二十五圆通▪P3

  ..续本文上一页到佛这样诃责后,便从惭愧心中,发奋精进。结果竟因为连续七日七夜不睡眠,故使眼睛瞎掉了。

  

  于是世尊教我修习「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修习成就后,虽眼睛瞎了,却仍能看到十方的景相。『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其清楚明了,就如有眼者在观看掌中的苹果一般。

  

  眼睛瞎掉了,还能看见外界的景象吗?这就《楞严经》的宗旨而言,乃是很明确的。因能见者,是心非眼;而眼根只是形成「见相」的一种缘。所以对一般众生而言,既眼根瞎了,便看不到「光明相」也。

  

  但在因缘法里,虽甲因缘不具足;但有更好的乙因缘能替代的话;则果不只还能存在,甚至将比原来者更殊胜。所以眼根虽瞎掉了,但以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故,不只还能看,甚至成就了天眼第一的阿那律陀尊者。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旋见,应该是指旋所见的尘相。从所见的色尘里去回旋,或者说去回向,而能归返回我们的根源─即真如心也。若着相,则见不到真心;故要反旋其方向,才能证得真心。这『旋见循元』乃是关键的门路。

  

  鼻根

  周利盘特迦,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剎那。其心豁然,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我们再看周利盘特迦的报告:我天生鲁钝,尤其记忆力更不好。最初虽能随佛出家,但要背诵如来一个偈颂,记前忘后,记后忘前,即使辛苦用功了一百多天,还是未能将一个偈颂背熟。世尊可怜我这么鲁钝,不能多闻熏习,所以教我更简单的修行方法:就是于安居时,调出入息。

  

  在原始佛典中,周利盘特迦好象不是修调出入息的,而是以扫地、擦鞋子来消除他的业障。然在《楞严经》中,却说他是调出入息的。

  

  『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剎那。』观察呼吸的出入,这是随息而非数息。从看着呼吸的进出、长短、冷热、粗细等变化着手,既愈看愈仔细,也愈看愈迷离。

  

  如果只是看的话,终究还是着相尔。唯有见性,才与解脱相应。故何以谓「愈看愈迷离」?就禅法而言,即谓起疑情也:在这些呼吸的变化中,究竟是谁在作主的呢?其实在呼吸的,乃非我也。用现代的医学来说,乃因为身体不断新陈代谢故,所以有呼吸的现象;而新陈代谢者,也只是随顺着因缘去变化也。故既不是我要呼吸,也不是我在呼吸。一切无常.无我.虚妄.空寂。

  

  『其心豁然,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既证得无我,则其心豁然也,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下面也是一样『反息循空,斯为第一』从所观的息相去回向,故能见性─见无常性、无我性、空性,终能成就于解脱之境界。

  

  身根

  毕陵伽婆蹉,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剌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毕陵伽婆蹉:我发心入道后,乃常听佛述说:世间诸法,皆不可乐。于是虽于乞食途中,犹正回想着佛所说的法门。或许为想得太专心了,所以路就没看清楚。不意之间,脚却被有毒的刺刮伤了,于是遍身疼痛。

  

  那时虽身体疼得凄楚,痛得要命。可是于锥痛的当下,却又觉得:似有另一个心,在冷冷地看着这身体的痛。

  

  『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虽身体在痛,可是那了知身正在痛的,又是谁呢?这了知身正在痛的,应该是不会痛的。这就像我们于贪心很重时,我们也知道:我贪心正重。这能觉照我贪心正重者,却未贪也。因为要有一个不动的,才能去对照出另一个动的;反之,如两者皆动,就不知道谁动、谁不动了?

  

  所以能觉知身痛者,乃为有一个既不动也不痛的清净心,昭然常存。于是乃更把注意力,从觉知身体的痛,移转到清净心上。这时,即一切疼痛皆淡薄,甚至全消矣!

  

  然而我又疑惑:奇怪!一个人怎可能有两种觉性?疑情既起,便全力以参。『摄念未久,身心忽空』既全力以参,故身心便很快被拋一边去。『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他不只开悟了,并且势如破竹地证得了阿罗汉果。

  

  一个人可能有两种觉性吗?觉性,当不可能有两个─既两个,还能称为「性」吗?但觉相,却可以有很多个。『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纯觉」是什么呢?乃指清净心也,以清净心不杂世间任何染相,故称为纯觉。以纯觉故,能放下对身体的执着,而曰『纯觉遗身』也。

  

  意根

  须菩提,我旷劫来,心得无碍。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须菩提:由于宿世因缘,故我很早就能觉悟到诸法乃空寂尔。于是既以空寂调心,即能心无罣碍也。我不只自己觉悟诸法皆空,同时也去帮助众生,以觉悟空性,甚至证得空性。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诸相入非的「非」,乃指空性也。『非所非尽』,既所相是空,也能相是空。能所既空,心物双泯。『旋法归无,斯为第一』从对法尘的攀缘.执着,而反觉悟于诸法的性空,乃是修行之第一要务也。

  

  在六根圆通中,我们得特别注意到:眼根,乃旋见循元。耳根,乃反闻闻自性。鼻根,乃反息循空。舌根,乃还味旋知。身根,乃纯觉遗身。而意根,则旋法归无。此之「旋.反、还、遗」者,即皆「转着相而见性」也。亦即所谓「回向功德」与「还灭门」也。

  

  以上已略说六根圆通,我们再来审视:看它们有什么共通性?我特别注意到眼根的『旋见循元』。耳根,乃『反闻闻自性』,耳根待下次再说。鼻根为『反息循空』。而舌根,则『还味旋知』。至于身根,曰『纯觉遗身」』。最后意根,称『旋法归无』。

  

  重点都只在一个字:就是「旋」.「反」.「还」也。如何旋?反什么?乃从着相的心向而转回见性的主题尔。所以六根的修行法门,重点都一样。

  

  我们常讲「回向」,所作功德,皆回向也。其实,依我的看法,乃是为回向故,才有功德。因为何谓功德呢?能与解脱相应,才有功德。而唯有转着相为见性,才与解脱相应也。或者如经典常谓:还灭门。如何转生死门成还灭门呢?亦不过从着相而转见性尔。

  

  六识

  下面我们继续看六识,可是六识我们并不详细讲:

  

  眼识:宣说因缘,悟心无际。

  

  舍利弗:因听到因缘法,所以能领悟:心乃无边际。以无边际故,能打破对小我的封闭,而成就真如圆觉的境界。

  

  其实了悟因缘法,跟眼识并没有直接对应的关系。

  

  耳识:心闻发明,分别自在。

  

  普贤菩萨:用耳识去听到,众生有种种不同的声音。然要同时听到种种不同的声音,却不能用耳识去分别,而要以真心去默照。故称为『心闻发明,分别自在』。

  

  鼻识:销息发明,明圆灭漏。

  

  孙陀罗难陀:从观鼻息而能见性,以见性故,证得无漏。

  

  舌识:辩才无碍,宣说苦空。

  

  富楼那:我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而证得阿罗汉果也。

  

  事实上舌识,只是用来辨别味道尔。说话主要应是声带的作用,而舌根只是辅助用的,而不是主导者。其次,就以声带而言,声带主控的是声音的音质,也跟内容没有关系。故有关说法的内容,主要还是意识的作用。这以舌识来附会辩才无碍,我觉得有点牵强。

  

  身识:持戒修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

  

  优婆离:我初以持戒,来规范身体的行为,故能使身得于自在。其次,更以多闻熏习,而渐断除对人我.法我的执着,故使心也能圆通无碍。

  

  意识: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

  

  大目犍连:从悟于因缘法后,就使心地本有的光明显耀出来。故业识的浊流,就能慢慢沉淀澄清,最后终证得清净的果位。

  

  因为六识,跟六尘的修法,有很多相类似的,所以不须仔细讲。下面我们再看七大的法门:

  

  地大

  持地菩萨,我念往昔,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如是勤苦,经无量世。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

  

  持地菩萨最初修的是地大法门,而修法乃:若见到道路有不平整,妨害车马通行的,就想办法把它填平;如为路不通而需要架桥梁者,就去架桥梁。以此生生世世,勤苦无量。

  

  直到有位毗舍如来,开示他道:其实重点,乃非去整平外界的地,而是当整平内心的地;以心地若平,则这世界就一切皆平矣!

  

  何以谓『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们知道:这外在的世界,乃是众生共业所现。故众生既心不平,所以地乃不平也。经典常说:我慢高山。或为心有种种阴险,所以变现成沟渠.河谷等。既外在现象,是众生共业所变现出来的;则只辛苦整地,终不可能使心平也。这情况就像现代科学,虽很努力地改善了物质世界,可是为人心未改善故,人们却也未得到更大的安乐。所以要先平…

《楞严新粹 二十五圆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