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地,才能使一切地平。
持地菩薩經毗舍如來這麼一開示,就覺悟了:內外本是一體的。『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內在的生命體與外在的山河大地,都是平等而無差別的。爲何無差別呢?乃爲皆緣起故。而緣起如網,本無內外之隔也。就緣起而論,其實不必去分辨「微塵的存在」與否?甚至就中觀的立場而言,乃不承認有「極微」也。
『微塵自性,不相觸摩』爲何不相觸摩呢?世間認爲:相異者,才能觸摩。而今既已內外一體了,就不成觸摩也。有所謂「法法不相及」,既不相及,當然也就觸摩不得了。『乃至刀兵,亦無所觸』甚至用刀去砍、用箭去射,且都無所傷。
『我于法性,悟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谛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我乃是從內外無差別「性」中,去悟得無生法忍的。因終究而言,不管內身與外塵,都是如來藏中,隨緣示現的假相爾。當因緣變化時,假相也就跟著幻起幻滅。『塵銷智圓,成無上道』,前面的塵是指外塵,而現在的塵是指內塵;內塵也就是迷惑.執著也。既執著與迷惑,因悟得無生法而消除;于是智慧便能慢慢增長,以至于成就無上的佛道。
所以地大法門的重點爲何呢?乃『谛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也。
水大
月光童子,觀于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複,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逢無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爲第一。
『觀于身中水性無奪』,何謂「無奪」呢?如果有異,才會相奪。或大的奪小的,或強的奪弱的。反之,既爲一,就無所奪了。所以「水性無奪」,就是水性無異也。
如身中所有的水相,或鼻涕唾液,或大小便利,甚至循行的津液,排泄的油汗等,皆在身中不斷地交錯變化:或血變汗,或津成液。然相雖不斷流轉,但性卻是一樣的。不只身中的水性是一樣的,甚至與身外的雲霧、溪流、江河、大海等的水性,也是沒有差別的。
『逢無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所謂亡身,就是忘身,即完全放下對身體的執著。『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所以亡身,非無身也。而是更與十方虛空、法界大海合爲一體。既內也空,外也空;雲何于空空中,還會有界限呢?
『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所以我是從見證于水性的內外一體.無盡流通而契入無生法忍的。
火大
烏刍瑟摩,我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我以火光叁昧力故,成阿羅漢。佛問圓通,我以谛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爲第一。
烏刍瑟摩:最初我的淫欲較重,直到佛陀教我修習觀法:從觀察全身冷暖氣的變化而入手─這觀察,乃非用眼睛看,而是用觸覺察。
以全身冷暖氣的變化,其實是從呼吸而來。然就呼吸而言,鼻端的覺受,乃較粗重淺顯;而全身冷暖氣的變化,卻是非常隱密而微細的。于是爲觀察全身冷暖氣的變化,便得非常內斂專注。
于是以心光內斂專注故,便能降伏淫欲。所謂「淫欲」,當是從攀緣外境而現行的;現心既內攝專注,淫習便不再現行。如以氣脈而言,前已說過:若氣積在下部,便比較會有貪欲的現行。而內觀全身冷暖氣者,乃有通調氣脈的作用。若脈既通,氣不再積于下部,當然淫欲也就慢慢消除了。密宗所謂的拙火,跟這個有關系。
『我以火光叁昧力故,成阿羅漢。佛問圓通,我以谛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我們前面已說到:所謂的拙火,乃與衆生的末那識有關系。故若能證得內外暖觸,皆無礙流通;即已勘破我執而消除諸漏也。『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意思其實都是一樣,寶焰乃指智慧的火焰;漏銷智圓,成無上道也。
風大
琉璃光法王子,我憶往昔,觀此世界及衆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衆生,同一虛妄。逢佛未幾,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叁摩地,斯爲第一。
『觀此世界及衆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佛法所謂的風大,不單指空氣中的風而已;而是指「動」也。我觀世間爲什麼會動?而衆生的生命又何以有蛻化?乃皆是隨著妄緣業力的流轉,故才會動,才有化。
『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所以不管是界方的靜止不動,或世間的無常遷化,或色身的動靜舉止,或心念的起落不定。形式似乎不同,但就本質而言,卻是沒有差別的。
『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衆生,同一虛妄。』既一切動性,都是隨著妄緣業力的流轉而幻起幻落,所以總歸虛妄也。其示現時,非實有生;其散化時,非實已滅。十方虛空.叁界微塵.山河大地.草木花香,以及一切有情衆生,皆如此也。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叁摩地,斯爲第一。』所謂無依,即謂無自性也。以隨緣妄起故,當無可依。既無可依,也無可住.無可取。于是心乃成就于「無住安心」也。
空大
虛空藏菩薩,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于自心現大圓鏡,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此大神力,由我谛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于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叁摩地,斯爲第一。
虛空藏菩薩:我與定光如來,都一樣證得『無邊身』。所謂無邊身,不是說身體很大、很大,而是說身與非身間,乃無界限也。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于自心現大圓鏡,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既身與非身,乃無邊界;所以它跟虛空,跟四大所形成的世間,皆能相涉相入也。因此不管是外在的世界,來涉入我身中,還是從我身中變現出各種境界,乃皆無障礙也。
『身同虛空,不相妨礙』有形同于無形,有相歸于無相;這是從證入真空而說的。『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隨心所欲,變現境界,而化導衆生;這是從成就妙有而現的。
『此大神力,由我谛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這樣大的神力,似很不可思議;但就理而言,卻是法爾如此也。既四大所交織成的相,是虛妄的;虛妄則無礙也。既真如心性,本是周遍法界的;周遍則圓滿也。而凡夫衆生,既悟不了真空,更證不得妙有,就不免處處隔礙也。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叁摩地,斯爲第一。』虛空無邊,即是指真空妙有也。
識大
彌勒菩薩,我憶往昔,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叁摩地。曆劫已來,求世名心,歇滅無有,乃至得成識心叁昧: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谛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得無生忍,斯爲第一。
彌勒菩薩:最初,我乃是個好名之徒。所以心不能安住,而喜歡到處攀緣,以結交各種山林好漢。直到佛陀教我這個觀法:叁界虛妄,唯心所現;所以不必胡亂攀緣,以幻取幻!這竟有什麼意義呢?
于是我乃依教奉行而修習唯心識定,這一修再修,以至于能入叁摩地。當然好名之心,好攀緣之性,也就從慢慢淡薄,以至于消滅。最後終能證得識心叁昧。
識心叁昧是什麼境界呢?『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即了了覺知,不管是虛空,或如來國土;也不管是汙穢的或清淨的,都是從我識中,所變現出來的。
這種情況就像作夢:有的人于作夢時,乃不覺知是夢境,所以就跟著夢魂顛倒去了。而有的人,卻能于作夢當下,了知這是在作夢。既了知這是在作夢,則他可以不作夢了,而即時清醒過來。他也可以繼續作夢,但不隨著夢境而恐懼或貪戀。
一個證得識心叁昧者,即是了知自己正在作夢的人。所以消極地可以不隨著夢境而恐懼或貪戀。然積極地,他可以在夢中作主─即自編自演,編我下面要做什麼夢─密宗有這種法門。既了知它是夢,所以即使看到老虎,你盡可以更往前沖,而不用擔心它會把你吃掉。即使看到大海,你也盡可以往下跳,水不會淹死你的。
『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既一切唯心所現,則作祖成佛,亦唯心所現爾。我以這樣的修行法門,而得到佛的授記:于未來時,得次補佛位。
『佛問圓通,我以谛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得無生忍,斯爲第一。』所謂「圓成實性」,即是指真如妙心。以唯識五重觀中有:舍識歸智,舍相歸性。故從剝除妄識而證得真如心也。
以上已說明七大。其實到目前爲止,我們只講了六大。且歸納看,這當中,又有什麼共通性呢?
一亡的境界
如瓶已破,虛空無別;如冰已消,海水一體。故在七大圓通中,我們且看:地大─內外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水大─水性一味流通。火大─身心暖觸,無礙流通。風大─風力無依,等無差別…
《楞嚴新粹 二十五圓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