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新粹 八識表解▪P5

  ..續本文上一頁提升,也必包括身體.氣脈的改變。否則神足通如何能升天入地、穿牆走壁呢?

  

  以上,乃以電腦的比喻而說明八識間的關系。

  

  業識與氣脈

  以下再用氣脈的一些現象,來說明業識間的關系。當然有禅修經驗者,對有關氣脈的覺受,會比較熟悉。而從未禅坐的人,卻只能依文會義而已!

  

  拙火

  人腦的硬碟,不只是大腦的腦細胞而已!其乃包括與大腦銜接之一切氣脈。故人的記憶,乃潛藏于中。人的作業系統,乃氣脈中之拙火者。

  

  前既將第八識比喻爲硬碟,故一般人很容易聯想到人身體中的大腦。因爲大腦裏有很多腦細胞,故像硬碟一般,可儲存很多記憶。當然大腦是硬碟的一部份;但卻非硬碟只限于大腦而已。

  

  從我個人打坐的覺受中,我認爲:與大腦銜接之一切氣脈,皆是硬碟的範疇。事實上,所有的氣脈都會跟大腦銜接的;只是或爲直接銜接,或爲間接銜接的差別爾。

  

  爲何跟大腦銜接的一切氣脈,也有記憶的成份呢?這在下面,會講得比較明確。但所謂「記憶」,有的只記在潛意識裏;雖然回想不起來,但卻會對我們的未來,産生很大的影響力。這就像在電腦中,有些檔案雖無法去開啓,可是還有它的作用。

  

  以前已說過:氣脈有深淺的不同,我們大致可把它分作五個層次:或名爲五髒─心、肺、脾、肝、腎。或稱爲五蘊─色、受、想、行、識。總之,是有深淺漸次的差別。

  

  前既曰:作業系統其實還是硬碟的一部分。故我執的末那識,也是氣脈中的一部份。若以層次而分,乃屬第四層次之行蘊也。而這行蘊的氣脈,乃被瑜伽者,稱爲拙火。

  

  拙火之氣,雖全身皆有。但既非均布于全身中,也非集中于某處。

  

  這拙火,就世間人來看,也算是一種特殊的能源。然這能源,雖全身都有;但既非均勻分布于全身中,也非集中于某特定處。爲什麼這樣呢?

  

  或隨時間的循行,而疏密不同;或因作意的導引,而厚重不均。隨時間的循行,如白天氣在頭手四肢,故耳聰目明,反應靈敏。夜晚氣歸腑髒,故目不明、耳不聰,反應遲鈍;甚至昏睡無夢,一切無知。

  

  因爲這拙火,乃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遷移。比如白天,爲我們的眼睛須要看、耳朵須要聽、手腳須要動、腦筋須要想;所以氣乃運作于頭手四肢。而晚上因爲休息了,所以氣又慢慢回歸五髒六腑。因此白天跟晚上是不一樣的,且于日夜中形成一種循環。

  

  所以爲何到了晚上,就眼皮沈重呢?因爲我們的氣,已從頭下降而欲歸回五髒去了。于是當經過眼皮時,就推它下垂;由是沈重而得睡覺去也,這是一天之中的變化。而于四季中,夏天的氣比較浮,冬天的氣比較沈。如在一生中,年輕氣盛,年老氣衰,也是有差別的。以上乃謂:隨時間的循行,而疏密不同。

  

  其次,如我現在把注意力集中在頭部,氣則往頭部集中。反之,將注意力放在腳底,氣乃往腳下集中。此乃謂:因作意的導引,而厚重不均。而所謂集中,也不是完全集中,而是有的部分較多,有的部分較少。它還應全身都有,否則,那個部位就會麻木不仁,甚至生病、死亡。

  

  若人生病時,氣則集中于患處,故人亦如夜半欲眠時,混沌倦怠,無精打采。嚴重時,目不能視,耳不能聽。

  

  其實在我們身體中,本就有一種控製系統:故頭腦要想,氣便集中于腦;腳欲走路,氣便集中于腳。當然這是就健康者而言。反之,如一個人生病了。生病就醫學來診斷,當會有千百種以上的原因。但是就氣脈而言,生病就是爲那部位氣脈不通。于是以氣脈不通故,它正常的功能失效了。以正常的功能失效了,我們才說它病了。

  

  身體若病了,這時本有的控製系統,就會指揮將大部份的氣,往這兒集中。集中作麼?期以將不通的部位,再打通。尤其若患病處,是一個很重要的部位。所謂很重要的部位,就是不立刻通,便會有生命的危險。

  

  這時本有的控製系統,乃糾集大軍,全力反攻。于是以氣多集中患處故,手腳都不想動,眼睛也不想看,一副混沌倦怠、無精打采的樣子。其實無精打采、混沌倦怠,就是叫他好好休息爾。而于休息時,才更方便糾集大軍,全力反攻。

  

  所以一個正常的人,雖生了小病,其實不用急著去看醫生。只要放松、休息,我們的免疫系統,便能自動調整過來。反之,不能放松,胡思亂想,氣便無法集中。甚至急著求醫,東奔西走,反消耗更多的氣力。病不惡化,才怪哩!

  

  如果病得很嚴重了,再不打通就要死掉了;于是本有的控製系統,乃把大部份的氣,全集中于患處。務必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它打通。所以這時眼睛不看沒關系,耳朵不聽也沒關系。如果再不通,就要死掉了;則眼睛還有什麼好看的,耳朵還有什麼好聽的?

  

  故如一個人病到目不能視、耳不能聽,即是非常危險矣!因爲如果還打不通,便非死不可也。

  

  如人專心觀視時,以氣集中于眼目故,耳鼻等功能乃爲減卻也。同理,若專心于聽,眼鼻等功能亦減卻也。

  

  我們再來分析五官的作用。如一個人正專心于看時,因氣多集中在眼睛;爲耳朵與鼻子的氣乃被挪用了。于是耳朵跟鼻子的功能,就爲之減卻。由是而言:心是一?還是五呢?如果氣平均分布在五官中,則既眼可以看,也耳可以聽;只是既看不那麼清楚,也聽不那麼仔細。相反地,欲專心于聽,故把氣集中在耳根裏;這時雖聽覺靈敏了,可是其余感官的功能,卻爲之減卻。

  

  所以有的人雖眼睛瞎了,可是他的聽覺或其他感官,卻會因眼睛看不到而變得更敏銳。這也算是另一種補償吧!

  

  若聲音太吵而不欲聽時,乃可將意專注腳下,導氣下行,聲音當爲之減弱也。

  

  以上,如已對氣脈跟感官的關系,比較了解了!則碰到聲音很吵而心煩時,該怎麼辦呢?若你覺得吵,故心更著「意」于此,當然就更吵爾。如相反地,我們乃把注意力移到腳下;于是爲導氣下行故,聽覺就不那麼敏銳。

  

  現代有很多人一面看電視,一面吃飯,其實這是不健康的。因爲吃飯時,消化器官正忙碌,故應使氣下降,而幫助消化也。反之,如還要看電視.聽音樂,這氣就上下忙亂而捉襟見肘也。

  

  也有很多人因爲緊張,所以于用餐時,猶不能放松。以不能放松故,氣無法下降到腸胃裏。于是時間既久,乃成腸胃病。臺語中有俗諺曰「呷飯,皇帝大」,就是指于用餐時,須將一切都放下也。

  

  氣行于脈中,如磁頭沿著磁帶走,故將讀出蘊于脈中之檔案。若氣行于常脈中,以行之較順故,妄念不多。若脈崎岖阻塞,則妄念乃多。

  

  下面,我們即來解釋:何以與大腦銜接之一切氣脈,皆是硬碟的範疇?

  

  以氣行于脈中,其猶如磁頭沿著磁帶而移動,故將讀出蘊于脈中之記憶。這種情況又如舊式的唱片,在唱機中有一支唱針,此針若沿著唱片的溝紋持行,則錄于唱片中的聲波,就被解讀出來了。我們的氣沿著脈走,即像唱針沿著音軌走,故能解讀出過去所錄進去的檔案。

  

  我們知道唱片裏的聲音是怎麼被錄進去的呢?從溝紋裏的深淺、彎曲、寬窄等種種變化中,去錄進聲音的。同理,衆生亦從氣脈的粗細.彎折.直曲而錄進各種情緒.思惟.印象等。

  

  以一般人的脈,都不可能像高速公路這麼平直.寬暢。所以氣行其中,蘊于脈中的檔案,乃被一一解讀出來。從這個角度來看,于禅坐時打妄想,倒是頂正常的。除非他的脈,已經一次又一次的清除;故愈來愈寬暢平直,而無妄念可打矣!

  

  有些人于禅修時,乃用守竅法門,即把注意力集中在某處,尤其是身體中的一個部位。這時,以氣不行故,妄想不會現行;然氣若不行,又難免變成昏沈.無記也。守竅法門,我認爲是有礙健康的。

  

  脈的平直.寬暢與否?既與身體的健康有關,也與情緒的穩定.甚至神智的清明.反應的靈敏,有相當大的影響。故禅坐者,既練心又調脈,身心皆得其所也。

  

  氣若閉塞于某處,則昏沈無記也。如雖梗塞于某處,而氣乃旁溢;斯則昏沈兼散亂也。

  

  于禅坐時,若氣閉塞于某處,則昏沈、無記也。爲何氣會閉塞于某處呢?乃爲彼處有結,故氣通不過去也。于是就像高速公路塞車一般,一大堆車子停在那邊.動彈不得,故很多人便不免昏沈了。

  

  故我建議:若爲氣閉塞于某處而昏沈無記,則不應下座。因下座的話,氣就散掉了;雖不再閉塞于那裏,但脈結乃未消除。應繼續禅坐,直坐到脈通爲止。若脈通了,人便清醒過來。甚至也不要于脈初通時即下座,最好再待半小時左右,等其更平順了,再下座。

  

  有時候,雖大部份的氣皆閉塞于某處。但還有少許的氣,從旁橫溢。這種情況又像高速公路雖塞車,但有些靈俐的人,就先從交流道轉下,抄小路,而待下一個交流道再轉上來。然既小路,當不可能行駛很多車輛。所以思路,是不會很清楚的。于是此乃昏沈而兼散亂也。

  

  因此就一般人而言,于禅坐時,昏沈跟散亂都是正常的。只要我們繼續坐,坐到氣足脈通,情況就能改善。不需要因昏沈、散亂了,便覺得功夫退失了而氣餒。以若不繼續用功,脈唯阻塞得更嚴重。

  

  如氣積于上,則瞋慢妄念,自較多也。反之,氣積于下,貪淫妄念,竟較多也。故不同部位的脈處,甯存有不同類型之檔案乎?

  

  在我的禅坐經驗裏,有時候因頭部的脈不通,所以氣乃積在那兒。于是此時的瞋心與慢心,乃比過去更強烈。有時候爲小腹或陰部以下的脈不通,故氣就積在那裏。于是此時的貪心與淫念,自較往昔誇張。這時,該怎麼辦呢?不必慌,覺則無咎。唯繼續坐,坐到脈通了,一切妄想雜念即似春夢了無痕已。

  

  所…

《楞嚴新粹 八識表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