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新粹 真心與妄識▪P6

  ..續本文上一頁即使已把那些框框完全清除了,故堅冰消融,個體不複,內外得以打成一片。但是爲過去的框框,所産生波濤洶湧和塵沙滾滾的現象,卻未必能很快澄清、沈平。因此就大乘的經典來看,即使證得阿羅漢果,卻還未圓滿也。故必須進一步再去修行,這個更高的修行法門,乃稱爲菩薩道。

  

  因而這裏所講的菩薩道,不是指初發心的菩薩。因爲在經典上說:阿羅漢果的證量乃與八地菩薩相當。故這裏所講的菩薩,是指八地以上的菩薩。阿羅漢雖已降伏我慢、解脫生死,但還將在「無功用心」下,更去消除業障習氣,而使心量更廣大、涵容,最後才使大海能真正內外如一,波平浪靜。這時乃名之爲「一真法界」或「海印叁昧」;因爲這時的心,乃能跟法界完全相應。

  

  這海印叁昧,若在唯識學上,則稱爲大圓鏡智。總之,從一次又一次地去消磨框框、執著,最後才能證得內外如一的境界。這時,即使稱爲「成佛」也;但成的是法身佛而非報身佛。以如爲報身佛,則還會落入形相。而既落入形相,便不免流轉生死。除非能以一真法界之心而成就報身,于是雖境界還是有變化、流轉,可是爲心不再分別執取,故對他而言乃無所謂爾。這時即稱爲「清淨法身」佛也─不只是心性的清淨,而且一切的心相也完全清淨了。

  

  這也就是我前面所說:雖覺悟的是「性」,但透過覺悟後,再去修的則是「相」。以衆生的心相本是無明雜染的,唯透過不斷地修行後,才能慢慢使雜染的成份愈來愈淡薄,以至于能證得真正的清淨。

  

  問:既修的是相,與無明衆生的著相,又有什麼不同呢?答:衆生的著相,是往局限、束縛的方向去造作。而見性修行,卻是往開通、自在的方向去涵容。

  

  十叁、轉識成智

  方隅不存,內外如一故,轉末那識爲平等性智。方隅不存,鑒照無余故,轉阿賴耶識爲大圓鏡智。方隅不存,六根互用故,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方隅不存,隨心所現故,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

  

  最後我們再回頭省思,唯識學所謂「轉識成智」的問題。何以轉末那識爲平等性智?因若有末那識,即表示「我見」尚在。而我見既存,即「我」跟「非我」乃成界限。以成界限故,不可能平等。除非從見性而覺悟這我本是虛妄的,故能漸消除我跟非我的界限,而終能證得內外如一的境界,這才稱爲平等性智。然平等者,還是就「性」而言;若就相而言,還是會有內外差別的。

  

  其次,再看何以轉阿賴耶識爲大圓鏡智?我們在前曾比喻:阿賴耶識乃是在框框裏的波濤。故既在框框內,當不可能是大圓鏡智。除非把這些框框,全部拆盡,才使我們的心量廣大無邊、鑒照無余;才使我們的心境波平浪靜、寂照無痕。這才能證得大圓鏡智,或前面所謂的海印叁昧。

  

  下面再看,何以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觀察主要是透過六根而能觀察。而一般的凡夫,爲心著于相故,眼睛就只能看,耳朵就只能聽。這乃爲我們錯以爲:從眼根而能見,從耳根而能聽。然就《楞嚴經》而言,既見者是心,也聽者是心;眼根或耳根,乃是見聞的緣爾。故如果修行見性了,即能在六根中悟得共通性,這樣就能消除六根間的障礙,而成就于「六根互用」。這「六根互用」的功能,當然比「六根單用」高明殊勝多了,故稱爲妙觀察智。

  

  最後再看,何以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我們前面說到:前五識,乃框框跟外界間互通的管道。現既框框不在了,當然要互通,就更直接方便。所以能隨心所欲,而變現境界。這就成爲菩薩度化衆生的善巧方便,故稱之爲「成所作智」。

  

  

  如《八識規矩頌》所雲:「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修行者乃從聞思,而明了心性,此第六識之初門也。繼而從六根起修,以期銷融末那;故皆名其爲「因中轉」者。至于方隅已銷,內外一如,則五八漸圓也;故名其爲「果上圓」者。

  

  至于八識的轉化中,有沒有一定的次第呢?在唯識裏有一本論典名《八識規矩頌》,其雲:「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欲轉識成智,首先得從第六識去著手。亦即從親近善知識,以多聞熏習、慎思明辨,而確立正知見。然所謂正知見者,即是從見性而破除分別我見,這乃第六識之初門也。

  

  繼而從六根啓修,以期銷融末那,而證得平等性智(關于如何從六根啓修的問題?將于〈二十五圓通與參禅法門〉中詳述)。以上乃名爲「因中轉」者。大致而言,因中主要的課題,乃是消除我見。于第六識中消除分別我見,于第七識中消除俱生所見。事實上,若兩種我見都已消除的話,就原始佛教而言,已是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了。

  

  既以「內攝」而消除我見,則能「外延」成菩薩境界。故大圓鏡智與成所作智,乃成爲菩薩度衆生的力用與方便,故稱爲「果上圓」也。而果上圓的極致,也就是所謂的「成佛」。

  

  

  總之,從見性而消除我見之方隅,乃修道之關鍵。

  

  所以不管從中觀、唯識或真如去看,結論都一樣:衆生雲何修行呢?總不出乎從見性而去消除我見,待我見消除了,就能證得內外如一的境界,而稱爲法界心、法身佛、大圓鏡智、海印叁昧等。修行的路,原就是這麼單純而已!豈必瓜葛綿延,故弄玄虛呢?

  

《楞嚴新粹 真心與妄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