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新粹 從「無始無明」到「本來清淨」▪P4

  ..續本文上一頁獸。然也有一些昆蟲、小魚之類,卻是被吃的。爲什麼有些是被吃的?有些是吃他的?上帝雲何如此不公平!

  

  然而從生態學來看,這乃共形成一種相輔相成的食物鏈。那些溫馴而被食的動物,也有它們求生存的方式:就是它們繁殖的量都很多,所以怎麼被吃,也不會被吃完的。相反的,如果都不被吃的話,或將形成生態的失衡。同理,猛獸雖無敵害,但事實上它們也不可能繁殖過度。在生物學上,自有其製衡的方法。

  

  過去人類乃以自我爲中心,而判定昆蟲中,某些爲益蟲?某些爲害蟲?而現代更從生態上去觀之,卻皆平等而清淨也。

  

  丁、如佛法中所謂因緣果報:萬象之不同,其來有自─爲因緣不同爾。故從因緣觀視之,則亦各皆平等清淨也。

  

  最後說到佛法裏的因果業報。萬象之不同,其來有自─爲因果不同爾。所以壞人這麼壞,當如何整治他?不急!自將有其惡報。或這好人,雲何未受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故從因緣觀,去看待這個世界;則既無不公平,也沒什麼好抱怨的。

  

  若抱怨不公平,乃爲視野不夠遼闊故。反之,視野寬闊了,悟性提高了,則一切皆平等而清淨也。

  

  以上四種比喻,都得從更寬闊的視野中,才能確立。因此不管是個人生命的成長,或整個文明的進步,都應趨向于「平等清淨」才是。

  

  本來清淨的條件

  圓具一切、相涉相入、無始無終

  因此,能形成本來清淨的條件,乃是:

  

  一、圓具一切,當一切現象都能涵容。故如有一種生物,卻不在食物鏈中;這即表示「食物鏈」的模式有瑕疵。同理,若世上有一種現象,是因緣果報所不能解釋者;則這因緣果報的理論就不夠圓滿。事實上,不管是因緣果報、食物鏈、職業分工,都不必擔心會有缺憾的。像現在的職業,不知道比過去增加了幾百種、上千種,可是還都跳脫不出「分工合作」的模式,所以還皆平等而清淨也。

  

  二、相涉相入,就像人體器官中,既我影響著你,也你影響著我。總是既不相即,也不相離。

  

  叁、無始無終,既不能說那個最高?那個最低?也不能說何者是初始?何者是終結?一切乃如環扣一般,既無始,也無終。

  非作而有、非變而異;法住、法位、法爾如是。

  此本來清淨之理,是法爾存在的;而不是誰去發明的,或誰去運作的。故非如外道所說:這是上帝創造的,是梵天創造的。如真是上帝創造的、上帝運作的,那祂豈非太辛苦了。當今職業愈演愈多,祂豈不隨時得都去思考、演練,再下去該怎麼辦?事實上,世間中本就有一些原則,而這些原則自然能夠操作這些人事的紛纭、因果的變化。

  

  然不管世相怎麼變化,這個原則卻是不會變的。所以佛法乃謂:法住、法位、法爾如是。曆叁世而不移,放四海而皆通。

  在凡不減,成聖不增;有佛、無佛,皆如此也。

  這個道理,乃在凡不減、成聖不增。衆生雖然不覺悟,還是在這個道理的運作中。你若是抱怨:我的職位太低呀!爲什麼別人能賺那麼多錢?而我卻不能!抱怨,歸你抱怨;但職業分工的道理,還是存在的。

  

  同樣有的人,覺得他的命不好。命不好,不過是惡業造多了的報應而已!因果業報的道理,是不會因爲你抱怨或不抱怨而改變的。所以有佛、無佛,皆如此也。道理是不變的,只是衆生能否覺悟而已!

  雖法界性,本來清淨;卻不妨衆生有無始無明

  現再回頭省思:所謂無始無明與本來清淨的關系。所謂法界性本來清淨,乃指理的清淨。而無始無明,則爲衆生心相的無明。故法界性,雖本來清淨;卻不妨衆生有無始無明。

  

  這就像食物鏈,雖是無始就存在的;但生物間,還是弱肉強食。如果了解了食物鏈的運作,就能使它們不再弱肉強食嗎?我想不會的,我們只是更能去坦然接受而已!

  衆生必覺悟後,甚至修證得,才能真相應于本來清淨。

  所以法界性雖本來清淨,但衆生還是有無始無明的。故衆生除非經過不斷地提升,才能覺悟到這個理。甚至要經過嚴謹的修行,才能證得這個理。所謂證得,乃指他的心,能完全涵容而無罣礙。

  

  于是在此,就可更討論「是否修行」的問題。有些經典,乃謂:只要覺悟就可以了,而不必更修行。

  

  事實上修行,乃有兩種:一、是性的覺悟;二、是相的修持。所以性雖覺悟後,即不再迷。但相,還是可以修的。菩薩于初地時,即已見性;然何以有十地階位的差別呢?從相上去分辨的。

  

  故我甯可說:是諸法本來清淨。而不說:是衆生本來清淨。而諸法本來清淨,也是從「性」上去說的。

  

  因此,我甯可說:法性本來清淨。而不說:衆生的心本來清淨。就世間的相來看,衆生的心還是有染著的。于是爲染著故,所以須要修行。既不說「衆生本來清淨」,當更不能說「衆生本來成佛」。這樣會把修行的焦點,愈扯愈遠,以至于「忘了我是誰?」

  

  總而言之,清淨是從「性」上去說的。因爲性乃共通性,而非差別相。故不管相如何變化,性還是一樣。以性不可能被相所染著,所以才說它是本來清淨的。但是就相而言,還是有種種差別的;于是爲有差別故,能透過修行而去改變它。

  

  衆生發心修行

  廣義的修行:即欲從不方便、不涵容、不圓滿者,修習使之更方便、更涵容、更圓滿也。

  

  于是我們乃更以論述「何謂修行?」廣義的修行,乃謂:衆生于世間中,爲感受到種種的不方便、不涵容、不圓滿,因此發心去修正它,使之更趨近于方便、涵容、圓滿也。

  

  如從這個定義來看,則不只學佛的人,在修行。世間的人,也一樣在修行。科學家從改善物質的條件去修行,而藝術家從創造美感的作品去修行。于是爲理論不同,方法差異故,最後的成就當然也就不一樣了。

  

  佛法的殊勝

  世間從「著相」的觀點,而求涵容、圓滿,乃不可得也。而佛法─尤其是禅法,乃從「見性」的法門,而求涵容、圓滿,斯乃可得也。

  

  前即使謂:世間人都在修行。然從佛法的觀點來看,世間人都是從「著相」的觀點去修習的。于是爲「相」,本質上就是局限短暫、支離破碎的,所以欲從相裏,去求得真正的涵容與圓滿,終不可能。

  

  而佛法─尤其是禅法,乃從「見性」的法門去啓修的。于是爲「性」,本質上就是廣大開拓、永恒不易者,故如能把心調到與性相應;則才能真契入于涵容與圓滿。所以雖說世間人都在修行,但只有學佛的人,尤其是修禅的人,能有更大的成就。

  

  如何修行

  內攝:返照原系統中,架構不嚴整、功能不齊全者

  

  外延:從現實的生活裏或經書中,去收集有用的資料

  

  上覺:待資料更多後,再來參究、整合出新的系統

  

  下化:將舊的資料,轉檔成新的格式

  

  所以在此,我們乃綜合前述而說明「雲何修行?」,我還是引用「內攝、外延」的模式來參照:

  

  內攝:修行當雲何發心呢?乃從疑情而發心。也就是因感受到世間有種種的不和諧、不圓滿。而爲什麼不和諧、不圓滿呢?乃爲我們原來建立的架構不夠高明。

  

  我們從生下來,就慢慢接觸到這世間,也慢慢習得一些觀念。而初習得的觀念,通常是偏端而不圓滿的;故必將于生活中,産生種種的迷惑與煩惱。于是爲迷惑與煩惱故,我們乃發道心:要去尋得真正的覺悟與圓滿。這是從內攝中而啓發道心。

  

  外延:雖有疑情,卻未必能覺悟;除非能多聞聖法、親近善知識,以熏習成清淨的善根種子。若就世間法而言,既有問題,則一方面從現象中,去發掘新的資料;一方面從書本或專家中,去彙集更多的知識。

  

  上覺:而待知見具足了,或資料彙集更多後。再來參究、整合出新的系統,或建立新的架構、新的作業模式。

  

  下化:最後是將舊的資料,轉檔成新的格式。比如過去,或有很多痛苦的記憶,或雖是快樂但很執著。然而不管是痛苦的記憶,還是快樂的執著,都源自于我們的理念不正確。故如理念因覺悟而修正後,即痛苦不再那麼痛苦;而快樂也不再那麼執著。如用電腦的比喻,乃謂:將舊的資料,轉換成新的格式。譬如將TXT檔,轉換成WORD的格式。

  

  所以雖「往事不可谏」,但記憶猶可追。只要改變诠釋的角度,世界就改觀了。過去衆生所建立的架構,大致是從「常樂我淨」而去建立的生命視野;于是乃不免于煩惱與執著。如經佛法的啓示,而悟入「無常苦空無我」,即能使我們的生命,變得更開朗、更寬闊、更涵容。雲何「八正道」,于「正見」後更有「正思惟」?乃從正見而轉檔也,亦即上覺後之下化也。

  

  從行到不行

  若悟得本來清淨,則一切都是「現成」的!于是修行,乃只安于當下,而成就于「無功用行」也。

  

  問:修行到最後,又是什麼境界呢?答:乃「不行」的境界。爲什麼「不行」呢?因爲如悟得本來清淨,則一切都是現成的。諸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就不需要再刻意區分,而去「修這個、行那個」了。

  

  當然光說理論是不夠的,除非真已把過去的業障完全消除,才能使心跟本來清淨之理完全相應。這時,既一切都是清淨而圓滿的,則無以再修行也。于是心乃只安于當下,而成就于經典上所謂的「無功用行」。

  

  若已悟得、證了「本來清淨」的層次,可能再墮爲「無始無明」嗎?當然不可能!原始佛教于證得初果後,即不再退轉矣!見性者,即不再退轉。相有反複,性無變遷!

  

  最後,再回頭看這問題:如果已覺悟到本來清淨之理,或已證得本來清淨之心,可能再墮落爲無明顛倒嗎?當然不可能!在原始佛教中,一個行者若已覺悟自性而證得初果,就不可能再退轉也!因此雲何更問:「諸佛菩薩雖已證得本來清淨,何時再變成無明顛倒?」

  

  若真「見性」者,即不可能退轉矣!爲相有反複,性無變遷!既性是曆叁世而不移,放四海而皆准者,雲何有退處可得?

  

  總結

  將「本來清淨」與「無始無明」的關系,由時間的序列,改成層次的高低,問題就簡單多了!

  

  所以,問題的症結,其實很清楚:一般人多將「本來清淨」與「無始無明」的關系,說成時間序列;故有「那個先?那個後?」的問題。而現在既將之定義爲「層次的高低」,便即了斷這些不相幹的問題。好!這個問題今天就說到此爲止,下次繼續講「真心與妄識」。

  

《楞嚴新粹 從「無始無明」到「本來清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