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兽。然也有一些昆虫、小鱼之类,却是被吃的。为什么有些是被吃的?有些是吃他的?上帝云何如此不公平!
然而从生态学来看,这乃共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食物链。那些温驯而被食的动物,也有它们求生存的方式:就是它们繁殖的量都很多,所以怎么被吃,也不会被吃完的。相反的,如果都不被吃的话,或将形成生态的失衡。同理,猛兽虽无敌害,但事实上它们也不可能繁殖过度。在生物学上,自有其制衡的方法。
过去人类乃以自我为中心,而判定昆虫中,某些为益虫?某些为害虫?而现代更从生态上去观之,却皆平等而清净也。
丁、如佛法中所谓因缘果报:万象之不同,其来有自─为因缘不同尔。故从因缘观视之,则亦各皆平等清净也。
最后说到佛法里的因果业报。万象之不同,其来有自─为因果不同尔。所以坏人这么坏,当如何整治他?不急!自将有其恶报。或这好人,云何未受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故从因缘观,去看待这个世界;则既无不公平,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若抱怨不公平,乃为视野不够辽阔故。反之,视野宽阔了,悟性提高了,则一切皆平等而清净也。
以上四种比喻,都得从更宽阔的视野中,才能确立。因此不管是个人生命的成长,或整个文明的进步,都应趋向于「平等清净」才是。
本来清净的条件
圆具一切、相涉相入、无始无终
因此,能形成本来清净的条件,乃是:
一、圆具一切,当一切现象都能涵容。故如有一种生物,却不在食物链中;这即表示「食物链」的模式有瑕疵。同理,若世上有一种现象,是因缘果报所不能解释者;则这因缘果报的理论就不够圆满。事实上,不管是因缘果报、食物链、职业分工,都不必担心会有缺憾的。像现在的职业,不知道比过去增加了几百种、上千种,可是还都跳脱不出「分工合作」的模式,所以还皆平等而清净也。
二、相涉相入,就像人体器官中,既我影响着你,也你影响着我。总是既不相即,也不相离。
三、无始无终,既不能说那个最高?那个最低?也不能说何者是初始?何者是终结?一切乃如环扣一般,既无始,也无终。
非作而有、非变而异;法住、法位、法尔如是。
此本来清净之理,是法尔存在的;而不是谁去发明的,或谁去运作的。故非如外道所说:这是上帝创造的,是梵天创造的。如真是上帝创造的、上帝运作的,那祂岂非太辛苦了。当今职业愈演愈多,祂岂不随时得都去思考、演练,再下去该怎么办?事实上,世间中本就有一些原则,而这些原则自然能够操作这些人事的纷纭、因果的变化。
然不管世相怎么变化,这个原则却是不会变的。所以佛法乃谓:法住、法位、法尔如是。历三世而不移,放四海而皆通。
在凡不减,成圣不增;有佛、无佛,皆如此也。
这个道理,乃在凡不减、成圣不增。众生虽然不觉悟,还是在这个道理的运作中。你若是抱怨:我的职位太低呀!为什么别人能赚那么多钱?而我却不能!抱怨,归你抱怨;但职业分工的道理,还是存在的。
同样有的人,觉得他的命不好。命不好,不过是恶业造多了的报应而已!因果业报的道理,是不会因为你抱怨或不抱怨而改变的。所以有佛、无佛,皆如此也。道理是不变的,只是众生能否觉悟而已!
虽法界性,本来清净;却不妨众生有无始无明
现再回头省思:所谓无始无明与本来清净的关系。所谓法界性本来清净,乃指理的清净。而无始无明,则为众生心相的无明。故法界性,虽本来清净;却不妨众生有无始无明。
这就像食物链,虽是无始就存在的;但生物间,还是弱肉强食。如果了解了食物链的运作,就能使它们不再弱肉强食吗?我想不会的,我们只是更能去坦然接受而已!
众生必觉悟后,甚至修证得,才能真相应于本来清净。
所以法界性虽本来清净,但众生还是有无始无明的。故众生除非经过不断地提升,才能觉悟到这个理。甚至要经过严谨的修行,才能证得这个理。所谓证得,乃指他的心,能完全涵容而无罣碍。
于是在此,就可更讨论「是否修行」的问题。有些经典,乃谓:只要觉悟就可以了,而不必更修行。
事实上修行,乃有两种:一、是性的觉悟;二、是相的修持。所以性虽觉悟后,即不再迷。但相,还是可以修的。菩萨于初地时,即已见性;然何以有十地阶位的差别呢?从相上去分辨的。
故我宁可说:是诸法本来清净。而不说:是众生本来清净。而诸法本来清净,也是从「性」上去说的。
因此,我宁可说:法性本来清净。而不说:众生的心本来清净。就世间的相来看,众生的心还是有染着的。于是为染着故,所以须要修行。既不说「众生本来清净」,当更不能说「众生本来成佛」。这样会把修行的焦点,愈扯愈远,以至于「忘了我是谁?」
总而言之,清净是从「性」上去说的。因为性乃共通性,而非差别相。故不管相如何变化,性还是一样。以性不可能被相所染着,所以才说它是本来清净的。但是就相而言,还是有种种差别的;于是为有差别故,能透过修行而去改变它。
众生发心修行
广义的修行:即欲从不方便、不涵容、不圆满者,修习使之更方便、更涵容、更圆满也。
于是我们乃更以论述「何谓修行?」广义的修行,乃谓:众生于世间中,为感受到种种的不方便、不涵容、不圆满,因此发心去修正它,使之更趋近于方便、涵容、圆满也。
如从这个定义来看,则不只学佛的人,在修行。世间的人,也一样在修行。科学家从改善物质的条件去修行,而艺术家从创造美感的作品去修行。于是为理论不同,方法差异故,最后的成就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佛法的殊胜
世间从「着相」的观点,而求涵容、圆满,乃不可得也。而佛法─尤其是禅法,乃从「见性」的法门,而求涵容、圆满,斯乃可得也。
前即使谓:世间人都在修行。然从佛法的观点来看,世间人都是从「着相」的观点去修习的。于是为「相」,本质上就是局限短暂、支离破碎的,所以欲从相里,去求得真正的涵容与圆满,终不可能。
而佛法─尤其是禅法,乃从「见性」的法门去启修的。于是为「性」,本质上就是广大开拓、永恒不易者,故如能把心调到与性相应;则才能真契入于涵容与圆满。所以虽说世间人都在修行,但只有学佛的人,尤其是修禅的人,能有更大的成就。
如何修行
内摄:返照原系统中,架构不严整、功能不齐全者
外延:从现实的生活里或经书中,去收集有用的资料
上觉:待资料更多后,再来参究、整合出新的系统
下化:将旧的资料,转档成新的格式
所以在此,我们乃综合前述而说明「云何修行?」,我还是引用「内摄、外延」的模式来参照:
内摄:修行当云何发心呢?乃从疑情而发心。也就是因感受到世间有种种的不和谐、不圆满。而为什么不和谐、不圆满呢?乃为我们原来建立的架构不够高明。
我们从生下来,就慢慢接触到这世间,也慢慢习得一些观念。而初习得的观念,通常是偏端而不圆满的;故必将于生活中,产生种种的迷惑与烦恼。于是为迷惑与烦恼故,我们乃发道心:要去寻得真正的觉悟与圆满。这是从内摄中而启发道心。
外延:虽有疑情,却未必能觉悟;除非能多闻圣法、亲近善知识,以熏习成清净的善根种子。若就世间法而言,既有问题,则一方面从现象中,去发掘新的资料;一方面从书本或专家中,去汇集更多的知识。
上觉:而待知见具足了,或资料汇集更多后。再来参究、整合出新的系统,或建立新的架构、新的作业模式。
下化:最后是将旧的资料,转档成新的格式。比如过去,或有很多痛苦的记忆,或虽是快乐但很执着。然而不管是痛苦的记忆,还是快乐的执着,都源自于我们的理念不正确。故如理念因觉悟而修正后,即痛苦不再那么痛苦;而快乐也不再那么执着。如用电脑的比喻,乃谓:将旧的资料,转换成新的格式。譬如将TXT档,转换成WORD的格式。
所以虽「往事不可谏」,但记忆犹可追。只要改变诠释的角度,世界就改观了。过去众生所建立的架构,大致是从「常乐我净」而去建立的生命视野;于是乃不免于烦恼与执着。如经佛法的启示,而悟入「无常苦空无我」,即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开朗、更宽阔、更涵容。云何「八正道」,于「正见」后更有「正思惟」?乃从正见而转档也,亦即上觉后之下化也。
从行到不行
若悟得本来清净,则一切都是「现成」的!于是修行,乃只安于当下,而成就于「无功用行」也。
问:修行到最后,又是什么境界呢?答:乃「不行」的境界。为什么「不行」呢?因为如悟得本来清净,则一切都是现成的。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就不需要再刻意区分,而去「修这个、行那个」了。
当然光说理论是不够的,除非真已把过去的业障完全消除,才能使心跟本来清净之理完全相应。这时,既一切都是清净而圆满的,则无以再修行也。于是心乃只安于当下,而成就于经典上所谓的「无功用行」。
若已悟得、证了「本来清净」的层次,可能再堕为「无始无明」吗?当然不可能!原始佛教于证得初果后,即不再退转矣!见性者,即不再退转。相有反复,性无变迁!
最后,再回头看这问题:如果已觉悟到本来清净之理,或已证得本来清净之心,可能再堕落为无明颠倒吗?当然不可能!在原始佛教中,一个行者若已觉悟自性而证得初果,就不可能再退转也!因此云何更问:「诸佛菩萨虽已证得本来清净,何时再变成无明颠倒?」
若真「见性」者,即不可能退转矣!为相有反复,性无变迁!既性是历三世而不移,放四海而皆准者,云何有退处可得?
总结
将「本来清净」与「无始无明」的关系,由时间的序列,改成层次的高低,问题就简单多了!
所以,问题的症结,其实很清楚:一般人多将「本来清净」与「无始无明」的关系,说成时间序列;故有「那个先?那个后?」的问题。而现在既将之定义为「层次的高低」,便即了断这些不相干的问题。好!这个问题今天就说到此为止,下次继续讲「真心与妄识」。
《楞严新粹 从「无始无明」到「本来清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