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新粹 引言▪P3

  ..續本文上一頁法界,故不相應;無明分別,起生諸染心。如是之義甚深難測,唯佛能知非余所了。』

  

  我們的心性雖本來清淨,但因無明的力量,卻使它變成雜染了。然而相雖被無明所染,但它的本性還是明潔未變。真如心雖能示現一切境界,但以不分別故,雖示現而無變易。這相變易而心不移的道理,只爲衆生不覺悟故,所以不能相應。

  

  總之,「如是之義甚深難測,唯佛能知非余所了。」說到症結處,卻把一切推給佛菩薩而爲搪塞,那也令人太難堪了。如果講經,講到這個地步,其實也就不用再講了。然事實上,問題有這麼困難嗎?我不覺得,爲只卡在一個關鍵而已!

  

  本來雜染的症結

  以上是講到真如心與清淨心,當欲說明其如何從清淨而變成無明雜染時,便轉不過去;這是清淨心.真如系所難以消融的問題。反過來看唯識系,所産生的問題也半斤八兩。因爲唯識乃謂:衆生一向就是無明、妄識,而熏習成業種子,因此才惑業苦不斷。然而既一向無明、妄識、業染,其又如何能從聖教多聞熏習,而淨化種子呢?這豈非又是一大問題,我們且看《攝大乘論》如何回應?

  

  「此聞熏習,爲是阿賴耶識自性?爲非阿賴耶識自性?若是阿賴耶識自性,雲何是彼對治種子?若非阿賴耶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所依,雲何可見,乃至證得諸佛菩提?」

  

  從世間相來看,雖是無明的衆生仍可以接受佛法的教化熏習,而慢慢使無明的心,轉成覺悟與明淨。于是在唯識的體系裏,我們就得明辨:這依聖教而多聞熏習的種子,是阿賴耶識自性?還是非阿賴耶識自性呢?

  

  若答曰:是阿賴耶識自性。則既是阿賴耶識自性,便當是染著的;而既是染著的,便不能起對治無明的作用。反之,若答以:非阿賴耶自性。則所熏習的清淨種子,又要安置在那裏呢?因爲唯識乃立:所熏習種子爲屬阿賴耶自性故,得受所依而涵藏于阿賴耶中。反之,若非阿賴耶自性故,雖是熏習了,竟無所依。若它已無家可歸矣!還能期待由此而證得諸佛菩提嗎?

  

  所以既說是賴耶自性不合理,也說非賴耶自性不得體。這是兩難的問題,然而在《攝大乘論》中,論主竟這麼回答:

  

  「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然非阿賴耶識,是彼對治種子性故。」

  

  論主說:這多聞所熏習的清淨種子,雖非阿賴耶自性,但可以寄居在阿賴耶識裏,跟它和合就像水乳交融一般。因非阿賴耶自性故,所以仍有對治無明的作用。

  

  雖論主這麼回答,可是問題就解決了嗎?不也!

  既業識本來雜染,雲何複能熏習出世間的清淨種子呢?

  

  若謂衆生一向都是無明染著的話,則既無明染著,就不可能熏習出清淨種子。這就像一個人如果壞到底,既什麼好話也聽不進去,也什麼好事跟他絕緣;則這種人你還能指望他什麼呢?大概只能指望他早點被槍斃吧!

  

  

  爲何已熏習的出世間清淨種子,卻只能寄居在阿賴耶識中?

  

  不知道「寄居」真正的涵義?若以非阿賴耶識自性故,說其爲寄居;則雲何複說「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

  

  

  出世間的清淨種子既只能寄居,雲何複能起對治修證的作用?

  

  既稱爲寄居,則像一個客人,客隨主便,其還能對主人起多大的作用呢?甚至搞不好的話,竟被主人趕出去了。其還能起什麼對治修證的作用呢?

  關鍵所在:乃自性見爾

  

  以上不管是真如系,欲從本來清淨而轉化成無明染著;或唯識系欲從無明雜染而熏習成清淨對治,爲什麼都轉不過呢?依我所見,其都只卡在一個症結而已!什麼症結呢?乃自性見爾!

  

  若以淨染爲自性,則淨不得爲染,染不得爲淨。

  

  因爲如認定染,就是一染到底,即不可能變清淨也。反之,既是清淨;則全無雜染。這種把淨跟染,絕對區隔成兩種界限,即是「中觀」所謂的自性見也。

  

  于是既已在自性見的葛藤中打轉,便只能愈攪愈亂。故再怎麼解釋,都不可能圓滿的。所以如前所說,若不先了解空義,便去研習唯識或真常,則往往問題愈纏愈多,一掉進去就難以跳脫出來。

  

  所以若從這個角度去審視,不要以爲既是經.或是論,便所說的就一定很了義。其實很多小地方,如果不能正觀空義,不管是經上的文義,或我們自己的理會,都將免不了有很多瑕疵。

  

  「中觀」的玄機

  染淨,本是相待的假名,故皆無自性也。

  

  所以這問題就一個學過中觀的人來看,其實很簡單:因爲染與淨,本是相待的假名。故既離淨,即無染;也離染,即無淨。這是第一種相待。

  

  其次,染與淨,既非有絕對的染,也非有絕對的淨。就跟大小一樣,是比較出來的。有的比較大,有的比較小;有的偏于染,有的偏于淨。故既沒絕對的大小,也無絕對的染淨。這是第二種相待。

  

  再者,從染到淨,乃非對立的兩個極端,而是一條連續的曲線。而不管是在真如系中,還是在唯識系裏,都把它當作兩個極端來處理,所以便難從這一端而越過另一端。反之,若是一條連續的曲線;則不管由染到淨,或由淨到染,便皆很容易通達矣!爲什麼能由染而轉淨呢?因爲熏習到比較清淨的緣,就能由染而漸轉淨。反之,結交惡友、親近惡知識,便不免由淨而變成雜染矣!

  

  甚至說染與淨,也只是「見性」與「著相」的差別爾。

  

  關于性相之別,對已學過「中觀」者,便比較好理會。事實上所謂的淨,不能從相上去說;因爲相都是流轉變化的。而既流轉變化,即不可能是真正的淨。「淨」,其實要從性上去悟。然而一般凡夫,對于見性法門多還天地玄隔,故只能從「著相」的觀點去說染或淨。而如從「著相」的觀點,去說本來清淨,便不免是梵我思想的複辟。因此當從「見性」的觀點,去悟「本來清淨」也。

  新粹所在─以「中觀」性相不二的觀點,來了解楞嚴宗旨,當有更大的殊勝與方便

  爲什麼將此楞嚴課程,標名爲「新粹」呢?因爲最初我讀《楞嚴經》時,是帶些「自性見」的味道去意會的;故當然對于楞嚴宗旨,不可能有真正的了解。後來我在佛法上,比較受用于中觀的思想;因此對于《楞嚴經》等便置之高閣。直到去年我在瑞芳進修時,才重新研習《楞嚴經》。以經過將近半年的打坐後,再來重讀《楞嚴》,所以感受較爲深切。我既一方面研讀,也一方面參問:《楞嚴經》裏的真心,究竟爲何?這樣看看、想想、參參,最後我終于肯定:從心性的角度去切入真如,乃有更大的殊勝與方便。

  

  所以《楞嚴經》裏花了前叁卷半的篇幅,才能闡明的「如來密因」。我的話大概只花一、兩堂課,就可以把它講得更直接、更清楚。爲什麼呢?從性相不二的觀點去切入。至于詳情,待以後的課程,再說吧!

  

  主要章節

  這次的課程,主要有五個章節:

  從無始無明到本來清淨

  真心與妄識

  二十五圓通與參禅法門

  叁無漏學與四清淨明誨

  五十陰魔。

  在「從無始無明到本來清淨」的章節中,即是要回答:既本來清淨,爲什麼又會變成無始無明呢?或者本來清淨與無始無明的關系究竟爲何?第二「真心與妄識」,乃是嚴謹分辨真心與妄識的界限。此前兩個章節,主要在說明義理的部分。其叁「二十五圓通與參禅法門」者,乃是明白義理之後,當晉升于修行法門。第四「叁無漏學與四清淨明誨」者,乃是說正修行的前方便。最後的「五十陰魔」,即再告誡叮咛于修行過程中,當把持的心態,以及防患可能發生的弊端。

  

  在這五次的課程中,當不可能把《楞嚴經》的內容,全部講解清楚。但是若綱要已了然在心,則再自己研讀,便不會有太大的困難。今天因是引言的關系,所以講得比較短。下次就開始講「從無始無明到本來清淨」這個問題。好,今天就在此告一個段落。阿彌陀佛!

  

《楞嚴新粹 引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