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新粹 引言▪P2

  ..续本文上一页楞严经》,却认定《楞严经》为「伪经」。何以说它是伪经呢?因为像般若、唯识等经典,很多都是在官方的大译场翻译出来的,所以每部经典的来源出处,都有非常严谨的历史文献为之证明。而《楞严经》并不是官方译场所翻译出来的,听说《楞严经》在印度最初被视为国宝,而不准携带出境。后来有位僧众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千辛万苦地把它带到中国来;并且在南方私自将它翻译出来。而在完成翻译后,又很坚决地回印度认罪。这僧众突然间来了,又一下子走了。故在中国除了留下《楞严经》外,一般人对他并无印象。

  

  另外,很多其它的经典都可以在梵文中找到原典,而《楞严经》又找不到原典。因此从学术的观点来看,乃觉得《楞严经》来路不明,故判之为伪经。但是否伪经?并不是用义理来判定,它合不合佛法;故即使被判定是伪经,也未必就表示它跟佛法不相应。有些被认定是真从印度传过来的经典,也不见得皆相应于第一义谛。

  

  故是否伪经?既与义理无关,我们乃以『依法不依人』而处理之。我们要用知见─佛法有所谓三法印,去判断它合不合佛法?或从修行的见地、体验而来确认它的价值。而不需要靠它是否有传承的依据,就妄以评断它的价值。

  

  事实上在中国,既有这么多的禅宗祖师曾从《楞严经》而得到法益,这就已确认了它的价值。因此是不是伪经的问题,对真修行者其实并不重要。

  

  

  认为如来藏思想,乃梵我的复辟:

  

  下面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乃说《楞严经》所谓的如来藏,或者真如心,竟是梵我思想的复辟。在印度本来就有一种被称为「梵我」的思想者,其乃谓:真正的我,并不只有身体这么大;这我其实是无限大的,包括整个天地、法界,无所不是,无所不在。而在《楞严经》里所讲的真如心,感觉跟这种思想蛮相似的。因此有人就认定:大乘佛法后来因吸收了一些印度原有的梵我思想,而变成如来藏的学说─即真常唯心系。

  

  如果以上说法成立的话,即表示《楞严经》的见地是有问题的。对于如来藏思想,是否梵我思想复辟的问题?倒是让我回想到过去的一段经验:

  

  记得最初研习《楞严经》的因缘,是在大学时候。有一天乃跟一位学长谈起:「佛法常说『众生皆有佛性』,可是我从头寻到脚,从内寻到外,就不知道我的佛性在那里?」他说:「你如果真想知道!我建议你去研习《楞严经》。」那时佛学社,刚好有位学长在带领研读《楞严经》,于是我们就一起去参加。于是经一段时间后,对《楞严经》所谓不生不灭的真如心,尤其是佛答复波斯匿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的部份,有蛮深的印象。

  

  后来我对「中观」的空义比较了解后,倒回想《楞严经》所讲「不生不灭的真如心」,也觉得有些问题。于是再回头将《楞严经》从头仔细看过,却也挑不出什么毛病。这也就说:对于一个不了解空义的人,是很容易错用世间的名相而来意会真如心,这样真如心便不免跟梵我的思想混淆。而对一个真正了解空义的人,或真正体证楞严心法的人,其实是不会有这个问题的。

  因此我要说:虽佛法的弘传,不得不借用世间的名相,但定义却常与世间不同;故必前后用心揣摩参究,才能真正确认名相的真实义。否则徒以名相的引用,即指鹿为马,而谓为『梵我思想的复辟』,便只是无理取闹而已!

  

  就像佛说五蕴。五蕴其实不是佛所创说的,「色受想行识」应是印度当时即已流行通用的名相与观念。然佛何以更说五蕴呢?说五蕴乃是为了证明「诸法本来无我」,故无我的结论才是重点。我们不能因佛也说五蕴,就认定五蕴是实有的。而后来有些部派佛教,就因此错认五蕴是实有的。

  

  又比如「中观」明明说诸法无自性,可是在很多其它的经典里,却又说诸法的自性,像《六祖坛经》就有「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来具足」之言。于是有的人就糊涂了,诸法到底有自性?还是无自性?其实他们自性的定义,全然不同。又如般若与真如,真空与妙有,就修行的体证,是可以相通的。故有些名相看起来相同,其实定义却不一样;有些名相不同,但在义理上或体证后,却可以相通。所以同或不同,不能光看外表判定!

  

  我觉得目前的学术研究,大部分都只是在名相上做功夫。所以如从名相的观点,而判定《楞严经》是梵我思想的复辟,那只是证明他对《楞严经》未能有真正的理解。因此《楞严经》是否梵我思想的复辟?这其实不是经典的问题,而是研习者个人的见地与修证。邪人看真品,真品亦成邪。如果为他见地不真、体证不深,而将《楞严经》误认为梵我思想,那是他个人的问题,与《楞严经》不相干涉。

  

  本来清净的症结

  但是在楞严经中,也非尽善尽美;至少有一点,我认为它没有处理得很好:这就是对本来清净与无始无明的转辙关系,始终交待不清。

  既众生乃本来清净,云何复起无始无明?

  

  在真如系的经典上,都会说『众生本来清净』。但众生既本来清净,为什么在清净中,还会起无始无明呢?

  

  

  若清净中,能起无明;则诸佛菩萨虽已证清净,何时将复起无明?

  

  于是若在清净中,还会起无明的话;则诸佛菩萨虽已证得清净,是否那一天也会复起无明呢?既众生能从本来清净中而起无明,云何诸佛菩萨就不会也从清净中而起无明呢?

  

  

  若已证清净,还将起无明;则勤苦修行,复有何意义?

  

  说得更严重的话,如果经过很辛苦的修行,最后才证得清净;竟然还有一天会起无明,则这么辛苦修行,又有何意义呢?

  对这些问题,在真如系的经典里,大致都是用一些比喻的方式,来试图说明与化解。但我觉得用比喻的方式未必能将问题真正解决,反倒常引起更多的纠缠。何以未将问题真正解决呢?我们且看几部经典所用的比喻。现首先还是看《楞严经》的讲法吧!

  

  富楼那言:「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佛告富楼那:「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在室罗城中,有位名为演若达多者。有一天早上他照镜子时,忽觉得今天镜中那个人可真眉清目秀,令人爱慕。然而他蓦然想起:喔!我原来的头,到那里去了呢?他一想就吓坏了,不只他原来的头不见了,且又变现出另一个更可爱的头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大概有鬼作怪吧!于是他就吓得四处乱跑。富楼那!你且说说看,这个人为什么会无故狂走呢?

  

  富楼那答言:「就是疯了呀!那还会有什么原因?」佛说:「善哉!我们的心,既是清净元妙、觉明圆满,当不可能变成无明。而无明既称为妄,云何能有其因?有因则非妄,既妄则无因。所以不当更问:何因而起无明?」

  

  这样的答复,对学中观的人来讲,是不可能接受的。为什么呢?从中观的角度来看,既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则不管所生的是妄、还是非妄,既有所生,则有其因。而不应该说: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为妄?

  

  若无因而妄生,这就违背因缘法了。就像一个人若突然发疯,在世间法上还是可以找出它发疯的原因。或者受到太大的刺激,或者头部受创伤!或者被鬼缠上了。总之,都会有原因的。若无因而病生,则或将随时随地都会生病,而无法预防。或将既病了,即无法医治。这就不只违背因缘法,也违背世间法也。

  

  因此,云何从清净心而产生无始无明?这问题不只在《楞严经》中,未 曾得到圆满的解答,在所有倡言「自性清净心」的经论中,都未解释得很完美。不信,我们再看《圆觉经》中〈金刚藏菩萨章〉:

  

  「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这里且用一种比喻,真如心就像金子一样:金子虽似从矿砂中提炼出来的,但所谓「提炼」,只是把夹杂于金边的矿砂滤掉而已,而非从提炼中才把金子变出来。事实上金子是本来就有的,而炼金也只是把矿砂筛掉而已。其次,既已炼成金了,就不可能再混淆而没入矿中。即使经过了很久的时间,金性都不会改变的。

  

  而圆觉心也是如此,虽经修行才能证得;却非因修行才造化出来的,而是它本来就有的。而既已证得,就不用担心它会再变成无明。以这销金的比喻,就能圆满说明与化解吗?我觉得还未必:

  既本为金,云何却与矿砂杂混?

  

  如果说它本来就是金了,为什么还会跟矿砂杂混呢?尤其若是整块、整块的金,除非先将它砸成碎碎的,否则如何与矿砂混杂呢?

  

  

  若不销矿,不得于金;云何可说『金非销有』?

  

  如果不经过采矿、锻炼的过程,其实是得不到金子的。因此不能说:金子是本来就有的。

  

  

  果能『经无穷时,金性不坏』吗?

  

  即使用世间法来看,金子也未必能经无穷时,金性不坏!用化学的方法,比如泡以盐酸或硝酸,即能很快将金子溶解掉。那来经无穷时,金性不坏呢?

  所以即使用这种比喻,还是没办法真正化解金刚藏菩萨所提出的三个问题。我们再看《大乘起信论》,这也是属于真如系的论典之一。我们且看它怎么说:

  

  『以其心性本来清净,无明力故染心相现。虽有染心,而常明洁无有改变。复以本性无分别故,虽复遍生一切境界,而无变易。以不觉一…

《楞严新粹 引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