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略说《楞严经》在佛学架构中的地位
《楞严经》与中国禅宗
真空与妙有
达摩以楞伽印心
楞严经与明心见性
近代学术的诤议
本来清净的症结
本来杂染的症结
「中观」的玄机
新粹所在─以「中观」性相不二的观点,来了解楞严宗旨,当有更大的殊胜与方便
主要章节
今天的课程是《楞严新粹》引言,引言乃是将这一次要讲的内容,先作一概略式的介绍。
略说《楞严经》在佛学架构中的地位
首先讲「判教」,在中国传统上讲经,大致都会对经典先作一番判定,即判定这部经典在整个佛学架构中的地位。因为在所有经典中,有的比较深,有的比较浅;所以能应机的众生,就会不太一样。因此判教,既可说明教理的深浅,也可确认化机的类别。大致来讲,在中国传统上判教,不是用天台宗的「藏通别圆」,便是用华严宗的「小始终顿圆」来判教。
华严的顿教
首先我们用华严宗「小始终顿圆」的判教方法来判定,这《楞严经》大致是属于顿教。华严宗的「小」教,是指小乘经典;传统上认为《四阿含》,甚至包括律部的一些经论,都被认为是「小」教。第二「始」教─大乘的始教,大致是以《般若经》为主,从般若思想而演绎的一切法门,都是华严宗所谓的「始」教;这也就说大乘是从这教理而去着手、切入的。事实上我们看佛教历史,最初大乘佛教之兴起,也是从般若法门而肇始的。第三是「终」教,大致上跟唯识有关的经论,都被认定是终教。所以我们看佛法的流传,大致也是在大乘般若法门流行之后,才有唯识经论的兴起。第四称为「顿」教者,大致以直指心性的法门,都称为顿教。最后所谓的「圆」教,就华严宗来讲,当然是指《华严经》。
因此既《楞严经》,主要在觉悟妙净本明的真如心,所以就华严宗的判教而言,乃属于顿教。这是第一种,以华严宗的方式而来判教。
大乘佛法中的法界圆觉学
第二、目前在学术界上,对大乘佛法有另一种判教方式─即将大乘佛法,判为三个学系而称为「法性空慧学」、「法相唯识学」与「法界圆觉学」。其实这三个学系,即类于前华严宗所谓的始教、终教与顿教。因此就大乘三个学系来说,《楞严经》乃属于法界圆觉学。如以印顺法师所用的称呼,则为「真常唯心」系。这是第二部分,以大乘佛法之三学、三系而来判教。
法性.法相.心性.心相四系中的心性学
第三、我在《万里云天》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大乘佛法概说〉,乃把大乘佛法分做四个系统,而称为法性、法相、心性跟心相。为什么如此区分?各位如有兴趣的话,可回头再看这篇文章,会讲得更详细。现因时间的关系,只能简单说明。大致就这四个系统而言,《楞严经》与《圆觉经》等偏说真如心性者,乃属于心性学。这是先就判教而简单说明,《楞严经》在整个佛学架构中的地位。
《楞严经》与中国禅宗
其次我们要谈《楞严经》与中国禅宗的关系。中国禅宗大致有两大思想渊源:这两大思想渊源,也就是佛法所谓的「真空」与「妙有」。
空宗的《般若经》与《维摩结经》
首先论「真空」部分。如果我们看《高僧传》,在达摩祖师还未到中国之前,其实中国即已有了禅法,而这禅法主要是从「般若经」而衍生出来的。那时的般若经,包括《道行般若》与《放光般若》─后来鸠摩罗什将之翻译成《小品般若》与《大品般若》。
故真空,最初乃以般若经为主。像四祖道信在南方教授禅法,主要也是以《文殊般若经》为主而为教授。因此在《六祖坛经》里经常提到要大众诵「摩诃般若」,这「摩诃般若」即是指般若经而言。在《高僧传》里又记载有很多高僧,其实是从《维摩诘经》而切入禅法的。
以所谓「顿教」法门,乃就见性而言。而在见「性」中,不管见的是法性的真空,还是心性的妙有,都称为顿教法门也。这是讲到禅宗,真空部分的思想渊源。
有宗的《楞伽经》
第二部分的思想渊源,是以有宗为主。目前在佛教界,常将佛法判为空、有两宗,空宗乃指般若系的经论,这当然较为明确。而有宗呢?很多人乃以为「唯识」就是有宗。然若以我的看法,一切与「心」与「相」有关的经论,都称为有宗。
而心者,既有心性与心相之别,也有真心与妄心之异。而唯识所究,乃偏于心相中的妄识。因此,唯识当然是有宗;但非有宗,即是唯识也。所有述说真如之心性者,亦是有宗。
因此《楞伽经》、《楞严经》,乃属于有宗也。以禅宗乃比较偏重于从「离相」而见性,因此对于有关「相」的法门─像律宗、唯识宗,就不曾那么用心,就不受那么重视。因此在有宗部分,中国禅宗所传者,乃是以真心为主的经论,亦即最初的《楞伽经》。
真空与妙有
真空跟妙有,似为两个不同典型的解脱法门。但如真深入了解的话,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何以故?欲解脱者,如从真空入手,就得一切不执着;而若一切不执着,当然就没有烦恼。其次,欲解脱者,如从妙有着手,且要一切都能涵容,一切都能承担。以若一切都能涵容,都能承担;则无烦恼矣!而众生的烦恼,就是为有的要、有的不要。而想要的,偏要不得;不想要的,却驱不走,因此才会有烦恼。故如果一切都能放下不执着,或一切都能承担涵容,则皆无烦恼也。因此真空与妙有,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说到这里,我联想到一个公案,就是大梅法常禅师的公案。这主要为阐述马祖大师的两种心法:
大寂闻师住山,乃令僧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甚么,便住此山?」师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
大寂就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别名。大寂听说大梅法师住山去了,就请另一位同修,去问他道:「你去参见马祖大师后,从他那边得个什么?因此才发心来住此山呢?」大梅法常禅师答曰:「马祖大师向我开示道『即心是佛』,我听了,便来此山住也。」
此『即心即佛』,即是从妙有的心法而切入的。真心就是佛,真心遍一切处。故如果一切都能承担的话,当下就没有烦恼已!
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师曰:「作么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师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祇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曰:「梅子熟也!」
于是这僧乃曰:「对不起!马祖大师最近讲的佛法,却跟以前不一样啦!」大梅且问:「他现在,又如何说呢?」「他现在是说『非心非佛』也!」大梅听了,却无动于衷地说「啊!这老头子,怎么一下子说东,一下子说西?这叫人何以适从。我告诉你!不管他现在讲什么『非心非佛』,我就是认定『即心即佛』而已!」这僧回去且秉告马祖,马祖乃赞:「那梅子,果真熟矣!」
这意思是:印证大梅法师已完全彻悟矣!为什么呢?就像刚才所说,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因此对于一个学人,只管一门深入就够了。既从真空深入可以,也从妙有深入宜行。但不必双管齐下;若双管齐下,搞不好竟是两头落空也。所以大梅法师,其实不是不了解『非心非佛』的旨意。但他却表达:不必牵扯那么多,修行只一门深入,就够了。
为什么讲这则公案呢?这乃申述马祖大师对于真空与妙有的两种心法,都能运用自如。故不同的众生,都能从中受益。
达摩以楞伽印心
在中国禅宗,有一种传说:谓达摩祖师以楞伽印心。所以有《楞伽师资记》,记《楞伽经》从达摩初始,代代相传,直传五祖。但我们看二祖、三祖、四祖的公案里,提到《楞伽经》的部分却很少哩!我未深入学术的研究,对于达摩祖师是否以楞伽印心?不敢妄加否认,但还觉得有点怀疑。
但总之,《楞伽经》经过几度翻译后,不幸翻译出来的文字却都还艰涩难懂,所以很多人即使认定《楞伽经》对中国禅法很重要,但还视研习《楞伽经》为畏途。
从《起信论》的翻译,到《楞严经》的盛行
后来《大乘起信论》在中国被翻译出来后,即受到更大的重视与流行。为什么呢?因为《起信论》的论述方式,既更直接,文字也较简洁;而所说的又是直关心性的真如法门。然而到了唐朝中叶,《楞严经》被翻译出来后,其又取代《起信论》,而为更多学禅人所崇尚.奉行。何以故?因为《楞严经》所申述的心法,又比《起信论》更直接了当。
因此《楞严经》就成为中国禅宗后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包括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对《楞严经》还是非常重视推崇,甚至亲手注解《楞严经》。可惜手稿于战乱中遗失,而无法流通于世。但这也足以证明,以虚云老和尚的见地跟证量,对于《楞严经》还是非常肯定跟尊重。
楞严经与明心见性
何以《楞严经》能倍受禅宗重视呢?因为以禅法修行的目的,就是为「明心见性」而已!而《楞严经》且能用文字叙述的方法,将真如心性是什么?说明得直截了当。尤其是《楞严经》前三卷半,所讲「如来密因」的部份,乃与明心见性的需求是完全对应。虽然理解跟体证是不一样的,可是如果先有理解的基础,再来修行,就可以更平顺而不致走歪路。故自古道「开悟在楞严,成佛在法华」,所以《楞严》乃成为学禅人不可或缺之利器。
因此中国禅宗后来,虽不太重视经典。但如提到经典,则非《楞严经》莫属。因此《楞严经》对中国禅宗,甚至对中国佛教,都有莫大的影响力。
近代学术的诤议
认定楞严为伪经:
可是最近对于《楞严经》,却有新的诤议。此乃用学术的观点来探索《…
《楞严新粹 引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