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界,故不相应;无明分别,起生诸染心。如是之义甚深难测,唯佛能知非余所了。』
我们的心性虽本来清净,但因无明的力量,却使它变成杂染了。然而相虽被无明所染,但它的本性还是明洁未变。真如心虽能示现一切境界,但以不分别故,虽示现而无变易。这相变易而心不移的道理,只为众生不觉悟故,所以不能相应。
总之,「如是之义甚深难测,唯佛能知非余所了。」说到症结处,却把一切推给佛菩萨而为搪塞,那也令人太难堪了。如果讲经,讲到这个地步,其实也就不用再讲了。然事实上,问题有这么困难吗?我不觉得,为只卡在一个关键而已!
本来杂染的症结
以上是讲到真如心与清净心,当欲说明其如何从清净而变成无明杂染时,便转不过去;这是清净心.真如系所难以消融的问题。反过来看唯识系,所产生的问题也半斤八两。因为唯识乃谓:众生一向就是无明、妄识,而熏习成业种子,因此才惑业苦不断。然而既一向无明、妄识、业染,其又如何能从圣教多闻熏习,而净化种子呢?这岂非又是一大问题,我们且看《摄大乘论》如何回应?
「此闻熏习,为是阿赖耶识自性?为非阿赖耶识自性?若是阿赖耶识自性,云何是彼对治种子?若非阿赖耶识自性,此闻熏习种子所依,云何可见,乃至证得诸佛菩提?」
从世间相来看,虽是无明的众生仍可以接受佛法的教化熏习,而慢慢使无明的心,转成觉悟与明净。于是在唯识的体系里,我们就得明辨:这依圣教而多闻熏习的种子,是阿赖耶识自性?还是非阿赖耶识自性呢?
若答曰:是阿赖耶识自性。则既是阿赖耶识自性,便当是染着的;而既是染着的,便不能起对治无明的作用。反之,若答以:非阿赖耶自性。则所熏习的清净种子,又要安置在那里呢?因为唯识乃立:所熏习种子为属阿赖耶自性故,得受所依而涵藏于阿赖耶中。反之,若非阿赖耶自性故,虽是熏习了,竟无所依。若它已无家可归矣!还能期待由此而证得诸佛菩提吗?
所以既说是赖耶自性不合理,也说非赖耶自性不得体。这是两难的问题,然而在《摄大乘论》中,论主竟这么回答:
「此闻熏习,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与彼和合俱转,犹如水乳。然非阿赖耶识,是彼对治种子性故。」
论主说:这多闻所熏习的清净种子,虽非阿赖耶自性,但可以寄居在阿赖耶识里,跟它和合就像水乳交融一般。因非阿赖耶自性故,所以仍有对治无明的作用。
虽论主这么回答,可是问题就解决了吗?不也!
既业识本来杂染,云何复能熏习出世间的清净种子呢?
若谓众生一向都是无明染着的话,则既无明染着,就不可能熏习出清净种子。这就像一个人如果坏到底,既什么好话也听不进去,也什么好事跟他绝缘;则这种人你还能指望他什么呢?大概只能指望他早点被枪毙吧!
为何已熏习的出世间清净种子,却只能寄居在阿赖耶识中?
不知道「寄居」真正的涵义?若以非阿赖耶识自性故,说其为寄居;则云何复说「与彼和合俱转,犹如水乳」。
出世间的清净种子既只能寄居,云何复能起对治修证的作用?
既称为寄居,则像一个客人,客随主便,其还能对主人起多大的作用呢?甚至搞不好的话,竟被主人赶出去了。其还能起什么对治修证的作用呢?
关键所在:乃自性见尔
以上不管是真如系,欲从本来清净而转化成无明染着;或唯识系欲从无明杂染而熏习成清净对治,为什么都转不过呢?依我所见,其都只卡在一个症结而已!什么症结呢?乃自性见尔!
若以净染为自性,则净不得为染,染不得为净。
因为如认定染,就是一染到底,即不可能变清净也。反之,既是清净;则全无杂染。这种把净跟染,绝对区隔成两种界限,即是「中观」所谓的自性见也。
于是既已在自性见的葛藤中打转,便只能愈搅愈乱。故再怎么解释,都不可能圆满的。所以如前所说,若不先了解空义,便去研习唯识或真常,则往往问题愈缠愈多,一掉进去就难以跳脱出来。
所以若从这个角度去审视,不要以为既是经.或是论,便所说的就一定很了义。其实很多小地方,如果不能正观空义,不管是经上的文义,或我们自己的理会,都将免不了有很多瑕疵。
「中观」的玄机
染净,本是相待的假名,故皆无自性也。
所以这问题就一个学过中观的人来看,其实很简单:因为染与净,本是相待的假名。故既离净,即无染;也离染,即无净。这是第一种相待。
其次,染与净,既非有绝对的染,也非有绝对的净。就跟大小一样,是比较出来的。有的比较大,有的比较小;有的偏于染,有的偏于净。故既没绝对的大小,也无绝对的染净。这是第二种相待。
再者,从染到净,乃非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一条连续的曲线。而不管是在真如系中,还是在唯识系里,都把它当作两个极端来处理,所以便难从这一端而越过另一端。反之,若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则不管由染到净,或由净到染,便皆很容易通达矣!为什么能由染而转净呢?因为熏习到比较清净的缘,就能由染而渐转净。反之,结交恶友、亲近恶知识,便不免由净而变成杂染矣!
甚至说染与净,也只是「见性」与「着相」的差别尔。
关于性相之别,对已学过「中观」者,便比较好理会。事实上所谓的净,不能从相上去说;因为相都是流转变化的。而既流转变化,即不可能是真正的净。「净」,其实要从性上去悟。然而一般凡夫,对于见性法门多还天地玄隔,故只能从「着相」的观点去说染或净。而如从「着相」的观点,去说本来清净,便不免是梵我思想的复辟。因此当从「见性」的观点,去悟「本来清净」也。
新粹所在─以「中观」性相不二的观点,来了解楞严宗旨,当有更大的殊胜与方便
为什么将此楞严课程,标名为「新粹」呢?因为最初我读《楞严经》时,是带些「自性见」的味道去意会的;故当然对于楞严宗旨,不可能有真正的了解。后来我在佛法上,比较受用于中观的思想;因此对于《楞严经》等便置之高阁。直到去年我在瑞芳进修时,才重新研习《楞严经》。以经过将近半年的打坐后,再来重读《楞严》,所以感受较为深切。我既一方面研读,也一方面参问:《楞严经》里的真心,究竟为何?这样看看、想想、参参,最后我终于肯定:从心性的角度去切入真如,乃有更大的殊胜与方便。
所以《楞严经》里花了前三卷半的篇幅,才能阐明的「如来密因」。我的话大概只花一、两堂课,就可以把它讲得更直接、更清楚。为什么呢?从性相不二的观点去切入。至于详情,待以后的课程,再说吧!
主要章节
这次的课程,主要有五个章节:
从无始无明到本来清净
真心与妄识
二十五圆通与参禅法门
三无漏学与四清净明诲
五十阴魔。
在「从无始无明到本来清净」的章节中,即是要回答:既本来清净,为什么又会变成无始无明呢?或者本来清净与无始无明的关系究竟为何?第二「真心与妄识」,乃是严谨分辨真心与妄识的界限。此前两个章节,主要在说明义理的部分。其三「二十五圆通与参禅法门」者,乃是明白义理之后,当晋升于修行法门。第四「三无漏学与四清净明诲」者,乃是说正修行的前方便。最后的「五十阴魔」,即再告诫叮咛于修行过程中,当把持的心态,以及防患可能发生的弊端。
在这五次的课程中,当不可能把《楞严经》的内容,全部讲解清楚。但是若纲要已了然在心,则再自己研读,便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今天因是引言的关系,所以讲得比较短。下次就开始讲「从无始无明到本来清净」这个问题。好,今天就在此告一个段落。阿弥陀佛!
《楞严新粹 引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