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始无明」到「本来清净」
无始无明
无明与清净,非先后之别
无明非第一因
无明亦非外铄者
无明的源由
从无明到明
举实例说明
悟境的提升
悟境的显现
本来清净
本来清净的条件
众生发心修行
佛法的殊胜
如何修行
从行到不行
总结
各位注意到,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从无始无明到本来清净」,而不是:从本来清净而变成无始无明。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首先这牵涉到「什么是无始无明」?我认为:因于对「无始无明」的错解,才会衍生出「何以本来清净会染着成无始无明?」这个问题。
无始无明
是无始而非有始
首先既称为无始无明,就表示它没有开始。所以不能再问:无明是那时候开始的?无明又何因而开始?事实上,以中观的思想来看,不只无明是没有开始的,世上任何一法也都是没有开始的。既无始,也无终;却在时间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变化而已。
然而有些经论,却经常这么说「众生自心本来清净,但由最初一念无明妄动故,才成染着。」如果先是本来清净,后因最初一念无明妄动故,才变成染着;则「无明」即是有始,而非无始矣!
既本来清净,何以却无明妄动?真是把我们给害惨了!
如果无明不妄动的话,则我们的心便永远保持在清净的状态中,就用不着学佛、修行,而直到今天,还不明了悟是怎么回事?至于解脱,更觉得遥遥无期,摸不着边际。这一念无明妄动,真是把我们给害惨了!所以很多人都不平地追问:这一念无明,为什么会妄动?真是太可恨了!
但如用中观的思想来检点:这无明为什么会妄动呢?既本来清净,即在清净中,当不该有无明妄动的原因。而若从清净中,却产生无明妄动;这无明妄动,就中观而言,岂不就成为「无因生」矣!而「无因生」者,乃不符合缘起的见地。
因此在所有真如系的经典里,对于如何处理这个问题,都感觉蛮棘手的。如《楞严经》中,有一段富楼那尊者所问的问题:
「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清净本然就不能产生山河大地吗?其实山河大地,就一个已证得清净者来看,它还是清净的。但很多人却以为:清净本然,就不该显现出山河大地与世相迁流。于是乃有「云何从清净本然,而产生无明业障?」等问题。至于《圆觉经》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如金刚藏菩萨所问: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我认为「本来清净」跟「本来成佛」的意旨,还是不一样的;但很多人却都将之混为一谈。如最初说「自性清净」,乃是从『性』上而说它清净,这还没什么瑕疵。但后来愈说愈夸张了,竟说成「本来成佛」。于是,乃有「若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的问题。
『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就目前学术界的看法,这都是后期大乘经典,才有的说词。至少在《阿含经》里绝对没有这样的说法。以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是不可能产生这样前后矛盾的。但是在大乘不断铺衍的过程中,因有些部份没有处理得很好,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缺失。
以上《圆觉经》中金刚藏菩萨所问的问题,和《楞严经》中富楼那尊者所问的问题,问法虽不太一样,但都是从一种心结而启问的。
什么心结呢?皆是从「有始」的执着而启问者。事实上这么一问,即表示我们已忘记:无明乃是无始的。故若将无明当作有始,而再来问问题;则欲得了义的回答,终不可能。
故对这类问题,最直接的回答是:你根本就问错了!如佛在《圆觉经》〈金刚藏菩萨章〉,最后所作的回答: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佛法常说:世智辩聪是学佛的大障碍。但很多人还是习用思惟的方式,去处理问题;事实上很多时候用思惟的方式,反倒是增加了更多的问题。而问题增加到最后,不只自己无能解决;就算去问他人,也得不到满意的回答。
在《圆觉经》中,佛还是比较温厚,所以才这么回答。如果去问像黄檗这样的禅宗祖师,可能问题还没问了,就被一棒子打回去。因为如整天打妄想,怎么可能开悟呢?但如果众生这种心结不打散,叫他不打妄想,那也只是压抑吧!所以,既有问题还是得直接去面对处理。
至于用诸比喻,而欲回避,倒常犯了「弄巧成拙」的缺失。
但在《楞严经》与《圆觉经》中,都是试图用一些比喻,而来说明化解。其实,用比喻既有它的方便,也有它的缺失。有时候比喻用得不好,不只本来的问题未曾解决,反又产生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来。这岂不成为「弄巧反拙」吗?所以对于「无明是何以开始的?」,我们的回答是:无明既是无始的,就不应该再问它何以开始?但问题全化解了吗?当且未必!于是有:
无明与清净,非先后之别
故既非先本来清净,后起无始无明;也非初乃无始无明,后证本来清净。
既无明是无始的,即谓它从来就是无明。而「本来清净」者,也说它本来就是清净的。故既两者皆从来如此,即无所谓那个先?那个后?因此既不能说:众生本来清净,后起无始无明;也不能说众生初为无始无明,后来才证得本来清净。如用数学的方式来说,它们倒有点像平行线,是同时存在的。
这样的说法,对很多众生来讲,似不可思议。既清净就非无明,既无明即非清净;故本来清净跟无始无明,怎可能同时存在呢?但就我所了解,清净跟无明,乃指不同的对象。
无始无明与本来清净,譬如愚智盲明之别
若谓本来清净是指智慧,而无始无明乃指愚蠢。世间上的人,有的比较聪明,有的比较愚蠢。既聪明的人依旧聪明,也愚蠢的人照样愚蠢。两者是不相为碍的。
或者,本来清净乃谓世间有光明;无始无明却指世间的某些人,因为某种原因,竟使眼睛瞎了而看不见外界种种事相。故光明与瞎眼,其实指的是两种不同的事相。
「本来清净」是指宇宙间,法尔存在一圆满之理
我在之前已再三强调:本来清净是指「性」的清净,而非「相」的清净。而「性」者,理也。所以「本来清净」是谓:宇宙间法尔存在一圆满之理。这理,既过去如此,也现在、未来皆如此。既有佛时如此,也无佛时如此。既众生觉悟时如此,也众生迷惑颠倒时如此。
但这理,究竟是什么呢?当然得靠我们自己去觉悟。故对已觉悟者而言,当明了其乃无始以来,即如此清净。可是对未觉悟者而言,就根本不知道、不明了「何以为清净?」
众生以不觉故,称为无始无明
由于这道理乃甚深微妙,所以不会是每个众生都能觉悟到的。甚至说从有史以来,也必待释迦牟尼佛,才能无师自悟。所以这道理虽昭昭存在,可是大部份众生却都不知也不觉。于是为不知觉故,乃称之为无始无明。
所以本来清净与无始无明,乃指不同的对象。本来清净是指一圆满的理,而无始无明乃谓众生的心。因此在众生无始无明当下,这清净的理还是存在的。或理虽昭昭如此,可是对未觉悟者而言,他还是无明。
由是,就可不必再问:为什么本来清净中,会产生无始无明呢?清净,性清净;无明,相无明。而非从清净中,产生无明。
如日光普照,而盲者不见;然盲者虽不见,日光且未消失。而待盲者恢复视力时,光也非后得也。
这我们勉强用一种比喻:本来清净就像日光普照,而无始无明即似盲者不见。于是乎,盲者虽看不见日光普照,日光且未消失。不只未消失,且盲者仍受日光的种种恩德。
故众生虽不觉悟,但众生一切见闻觉知的作用,还是来自于本来清净的心性。所以禅宗乃说:众生日用而不知。虽这种心性的光明,与我们息息相关,清早随它起,夜夜跟着眠,但是众生就是不觉悟。
直到有一天,待这盲者恢复视力时;他才确认:光明,原老早就存在了。同样,当一个修行人最后证得本来清净之理时,他也会明白:这道理,不是待他证得时才有的;而是它本来就如此的。
但除非真悟得「本来清净」之理,否则徒以「本来清净」的说辞,是无济于众生的无始无明与生死烦恼。
然而,我觉得这本来清净的道理,除非真已透过修行而能体证;才能引领众生的心,也跟着慢慢趋向于清净。否则只是口口声声「众生本来清净」,而无法有效地消除邪见跟执着;则这本来清净的说辞,是无助于众生去解脱生死跟烦恼。
所以我认为「众生本来成佛」,这种说辞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若无明业障不能消除,你讲他本来成佛,他还是一样烦恼、迷惑。因此对于一个真用心修行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来消除无明、生死跟烦恼?而不是成天戏论「成不成佛」的问题。
以上乃谓:无始无明跟本来清净,虽非先后之别;但有层次之高低。本来清净,是指一个较高的道理;而众生因为境界太低,所以才成为无始无明。
无明非第一因
接着再论:我们对无明的另一番错觉,就是将无明当作第一因。在佛法中,常讲有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这样一路念下来时,都把无明排在第一位。于是很多人乃把无明,慢慢错认为是生死的第一因。众生因为无明,所以才会有迷惑;而有迷惑后,更以造业。为造业故,才有生死。这样推上去,罪魁祸首即以无明为第一因。
…
《楞严新粹 从「无始无明」到「本来清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