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新粹 從「無始無明」到「本來清淨」

  從「無始無明」到「本來清淨」

  

  無始無明

  無明與清淨,非先後之別

  無明非第一因

  無明亦非外铄者

  無明的源由

  從無明到明

  舉實例說明

  悟境的提升

  

   悟境的顯現

  本來清淨

  本來清淨的條件

  衆生發心修行

  佛法的殊勝

  如何修行

  從行到不行

  總結

  

  

  

  各位注意到,我今天講的題目是:「從無始無明到本來清淨」,而不是:從本來清淨而變成無始無明。爲什麼要這麼說呢?首先這牽涉到「什麼是無始無明」?我認爲:因于對「無始無明」的錯解,才會衍生出「何以本來清淨會染著成無始無明?」這個問題。

  無始無明

  是無始而非有始

  首先既稱爲無始無明,就表示它沒有開始。所以不能再問:無明是那時候開始的?無明又何因而開始?事實上,以中觀的思想來看,不只無明是沒有開始的,世上任何一法也都是沒有開始的。既無始,也無終;卻在時間的過程中不斷産生變化而已。

  

  然而有些經論,卻經常這麼說「衆生自心本來清淨,但由最初一念無明妄動故,才成染著。」如果先是本來清淨,後因最初一念無明妄動故,才變成染著;則「無明」即是有始,而非無始矣!

  

  既本來清淨,何以卻無明妄動?真是把我們給害慘了!

  

  如果無明不妄動的話,則我們的心便永遠保持在清淨的狀態中,就用不著學佛、修行,而直到今天,還不明了悟是怎麼回事?至于解脫,更覺得遙遙無期,摸不著邊際。這一念無明妄動,真是把我們給害慘了!所以很多人都不平地追問:這一念無明,爲什麼會妄動?真是太可恨了!

  

  但如用中觀的思想來檢點:這無明爲什麼會妄動呢?既本來清淨,即在清淨中,當不該有無明妄動的原因。而若從清淨中,卻産生無明妄動;這無明妄動,就中觀而言,豈不就成爲「無因生」矣!而「無因生」者,乃不符合緣起的見地。

  

  因此在所有真如系的經典裏,對于如何處理這個問題,都感覺蠻棘手的。如《楞嚴經》中,有一段富樓那尊者所問的問題:

  

  「若複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次第遷流,終而複始?」

  

  清淨本然就不能産生山河大地嗎?其實山河大地,就一個已證得清淨者來看,它還是清淨的。但很多人卻以爲:清淨本然,就不該顯現出山河大地與世相遷流。于是乃有「雲何從清淨本然,而産生無明業障?」等問題。至于《圓覺經》中,也有類似的問題。如金剛藏菩薩所問:

  

  「世尊!若諸衆生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衆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我認爲「本來清淨」跟「本來成佛」的意旨,還是不一樣的;但很多人卻都將之混爲一談。如最初說「自性清淨」,乃是從『性』上而說它清淨,這還沒什麼瑕疵。但後來愈說愈誇張了,竟說成「本來成佛」。于是,乃有「若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的問題。

  

  『如來複說本來成佛』,就目前學術界的看法,這都是後期大乘經典,才有的說詞。至少在《阿含經》裏絕對沒有這樣的說法。以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是不可能産生這樣前後矛盾的。但是在大乘不斷鋪衍的過程中,因有些部份沒有處理得很好,所以才會産生這樣的缺失。

  

  以上《圓覺經》中金剛藏菩薩所問的問題,和《楞嚴經》中富樓那尊者所問的問題,問法雖不太一樣,但都是從一種心結而啓問的。

  

  什麼心結呢?皆是從「有始」的執著而啓問者。事實上這麼一問,即表示我們已忘記:無明乃是無始的。故若將無明當作有始,而再來問問題;則欲得了義的回答,終不可能。

  

  故對這類問題,最直接的回答是:你根本就問錯了!如佛在《圓覺經》〈金剛藏菩薩章〉,最後所作的回答: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爲正問。』

  

  佛法常說:世智辯聰是學佛的大障礙。但很多人還是習用思惟的方式,去處理問題;事實上很多時候用思惟的方式,反倒是增加了更多的問題。而問題增加到最後,不只自己無能解決;就算去問他人,也得不到滿意的回答。

  

  在《圓覺經》中,佛還是比較溫厚,所以才這麼回答。如果去問像黃檗這樣的禅宗祖師,可能問題還沒問了,就被一棒子打回去。因爲如整天打妄想,怎麼可能開悟呢?但如果衆生這種心結不打散,叫他不打妄想,那也只是壓抑吧!所以,既有問題還是得直接去面對處理。

  

  至于用諸比喻,而欲回避,倒常犯了「弄巧成拙」的缺失。

  

  但在《楞嚴經》與《圓覺經》中,都是試圖用一些比喻,而來說明化解。其實,用比喻既有它的方便,也有它的缺失。有時候比喻用得不好,不只本來的問題未曾解決,反又産生更多、更複雜的問題來。這豈不成爲「弄巧反拙」嗎?所以對于「無明是何以開始的?」,我們的回答是:無明既是無始的,就不應該再問它何以開始?但問題全化解了嗎?當且未必!于是有:

  

  無明與清淨,非先後之別

  故既非先本來清淨,後起無始無明;也非初乃無始無明,後證本來清淨。

  既無明是無始的,即謂它從來就是無明。而「本來清淨」者,也說它本來就是清淨的。故既兩者皆從來如此,即無所謂那個先?那個後?因此既不能說:衆生本來清淨,後起無始無明;也不能說衆生初爲無始無明,後來才證得本來清淨。如用數學的方式來說,它們倒有點像平行線,是同時存在的。

  

  這樣的說法,對很多衆生來講,似不可思議。既清淨就非無明,既無明即非清淨;故本來清淨跟無始無明,怎可能同時存在呢?但就我所了解,清淨跟無明,乃指不同的對象。

  無始無明與本來清淨,譬如愚智盲明之別

  若謂本來清淨是指智慧,而無始無明乃指愚蠢。世間上的人,有的比較聰明,有的比較愚蠢。既聰明的人依舊聰明,也愚蠢的人照樣愚蠢。兩者是不相爲礙的。

  

  或者,本來清淨乃謂世間有光明;無始無明卻指世間的某些人,因爲某種原因,竟使眼睛瞎了而看不見外界種種事相。故光明與瞎眼,其實指的是兩種不同的事相。

  「本來清淨」是指宇宙間,法爾存在一圓滿之理

  我在之前已再叁強調:本來清淨是指「性」的清淨,而非「相」的清淨。而「性」者,理也。所以「本來清淨」是謂:宇宙間法爾存在一圓滿之理。這理,既過去如此,也現在、未來皆如此。既有佛時如此,也無佛時如此。既衆生覺悟時如此,也衆生迷惑顛倒時如此。

  

  但這理,究竟是什麼呢?當然得靠我們自己去覺悟。故對已覺悟者而言,當明了其乃無始以來,即如此清淨。可是對未覺悟者而言,就根本不知道、不明了「何以爲清淨?」

  衆生以不覺故,稱爲無始無明

  由于這道理乃甚深微妙,所以不會是每個衆生都能覺悟到的。甚至說從有史以來,也必待釋迦牟尼佛,才能無師自悟。所以這道理雖昭昭存在,可是大部份衆生卻都不知也不覺。于是爲不知覺故,乃稱之爲無始無明。

  

  所以本來清淨與無始無明,乃指不同的對象。本來清淨是指一圓滿的理,而無始無明乃謂衆生的心。因此在衆生無始無明當下,這清淨的理還是存在的。或理雖昭昭如此,可是對未覺悟者而言,他還是無明。

  

  由是,就可不必再問:爲什麼本來清淨中,會産生無始無明呢?清淨,性清淨;無明,相無明。而非從清淨中,産生無明。

  

  如日光普照,而盲者不見;然盲者雖不見,日光且未消失。而待盲者恢複視力時,光也非後得也。

  

  這我們勉強用一種比喻:本來清淨就像日光普照,而無始無明即似盲者不見。于是乎,盲者雖看不見日光普照,日光且未消失。不只未消失,且盲者仍受日光的種種恩德。

  

  故衆生雖不覺悟,但衆生一切見聞覺知的作用,還是來自于本來清淨的心性。所以禅宗乃說:衆生日用而不知。雖這種心性的光明,與我們息息相關,清早隨它起,夜夜跟著眠,但是衆生就是不覺悟。

  

  直到有一天,待這盲者恢複視力時;他才確認:光明,原老早就存在了。同樣,當一個修行人最後證得本來清淨之理時,他也會明白:這道理,不是待他證得時才有的;而是它本來就如此的。

  

  但除非真悟得「本來清淨」之理,否則徒以「本來清淨」的說辭,是無濟于衆生的無始無明與生死煩惱。

  

  然而,我覺得這本來清淨的道理,除非真已透過修行而能體證;才能引領衆生的心,也跟著慢慢趨向于清淨。否則只是口口聲聲「衆生本來清淨」,而無法有效地消除邪見跟執著;則這本來清淨的說辭,是無助于衆生去解脫生死跟煩惱。

  

  所以我認爲「衆生本來成佛」,這種說辭其實沒有什麼意義。因爲若無明業障不能消除,你講他本來成佛,他還是一樣煩惱、迷惑。因此對于一個真用心修行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來消除無明、生死跟煩惱?而不是成天戲論「成不成佛」的問題。

  

  以上乃謂:無始無明跟本來清淨,雖非先後之別;但有層次之高低。本來清淨,是指一個較高的道理;而衆生因爲境界太低,所以才成爲無始無明。

  

  無明非第一因

  接著再論:我們對無明的另一番錯覺,就是將無明當作第一因。在佛法中,常講有十二因緣: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這樣一路念下來時,都把無明排在第一位。于是很多人乃把無明,慢慢錯認爲是生死的第一因。衆生因爲無明,所以才會有迷惑;而有迷惑後,更以造業。爲造業故,才有生死。這樣推上去,罪魁禍首即以無明爲第一因。

   …

《楞嚴新粹 從「無始無明」到「本來清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