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看得更廣、看得更透故,佛乃直截了當地建立「無我」的學說。
雖然「無我」的學說,也不否認有四大五蘊所和合的生命體,也不否認有叁世因果業報的現象。所以從事相來看,自我的模式跟無我的學說,還是可以互通的。但因所采用的架構不同,所以效用還將有很大的區別。
西方的心理學,既建立在「自我」的基礎上,故終究很難突破「自我」的中心。雖能使人在世間上,生活得比較和諧安樂;但要求得解脫,終不可能。而佛法乃以更高超的智慧,從建立「無我」的學說,而直接相應于解脫道。
這也就是爲悟性提高了,所建立的模式當就不一樣。
丁、從電腦DOS 的作業系統到WINDOWS 的作業系統
最後,我們用電腦的「作業系統」作比喻。電腦最初大概是從DOS 的作業系統開始運作的吧!雖DOS的系統,對單一軟體而言,還是蠻好用的。可是在我們的需求裏,有時候一個檔案,乃要牽涉到很多軟體,比如文書軟體、繪圖軟體,甚至影音多媒體的軟體。而DOS的作業系統,要在不同的軟體間轉換,就很困難。因此到後來,就慢慢發展出WINDOWS 的作業系統。
以WINDOWS的作業系統,除了比較好學─不需要背那麼多的指令外;更重要者,爲它能很方便地在不同的軟體間,作複製、剪貼、連結。因此,目前在整個市面上可以看到,WINDOWS的作業系統已將近全面取代了DOS的作業系統。
簡言之,爲WINDOWS的作業系統,有更大、更高明的統合能力,所以才能全面取代DOS的作業系統。
若能從偏端到中正,從狹劣到廣博,從孤僻到涵容,斯則從無明而漸明矣!
這也就是當我們的視野愈寬闊、需求愈複雜時,就需要更具彈性、更能涵容的參考架構。于是如WINDOWS的作業系統,或佛法所倡的無我,以及天文學的地球繞日學說,都爲應時代的需求、應衆生的需求而創立了。而新的模型必較原來的更寬廣、更涵容、也更具伸展的空間。
我認爲:生命的過程,就是從不斷去擴大視野,不斷去提升悟性而能成長的。所以,一個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有沒有進步?最明確的方法,就是從心性來衡量,而非去尋一個相。因爲,相本爲虛妄不實,而性才能恒久不變。
問:心性又是如何衡量呢?答曰:若能從偏端而到中正,從狹劣而到廣博,從孤僻而到涵容,斯則進步矣!
如最初思想較偏端,不管是偏于積極,或偏于消極;偏于感性,或偏于理性,這都是偏端也。而經修行後,乃能既不偏這端,也不偏那端;同時又能涵容于兩端,這才近于中道也。同樣有的人,初以個性異常孤僻,因此跟人格格不入。如果經修行後,孤僻減除了,涵容增廣已,這就代表心量的擴大,心性的提高。這就能肯定我們是在「從無明而趨向覺明」的過程中。
因此從心性去判斷,才是更單純而明了的。這情況就像世間有「算命」這回事。然我覺得:真正的算命,與其看面相,不如看心相。因爲心相是因,而面相是果。看果,何如看因?而心相者,又是心性的果。所以果真要「算命」,何如直接從「心性」去算呢?問:心性,怎麼算?答雲:看你往那個方向去努力爾。
所以終究而言,算不如不算,直接告訴你往那個方向去努力,不是更簡單明了嗎?
悟境的提升
下面再論悟境的提升。一般而言,量的增廣是比較容易了解的。一個人年紀愈大,接觸面就愈寬廣,而經驗也逐漸累積矣!所以量的增加,對一般人而言,都是可以預期的。但悟境的提升,卻是很多人不敢奢望的。爲什麼呢?因爲找不到更正確的入門方法。
疑情的現起:當原來的架構,不足以容納新的資料;或者雖能容納,但運用起來礙手礙腳,很不方便。于是舊架構乃有整修的必要。
首先就禅宗的說法,悟境雲何提升呢?從疑情而提升。而所謂疑情者,乃指當原來的架構,不足以容納新的資料;或者雖能容納,但應用起來很不方便。于是就會産生新的疑情。
所以衆生的疑情,從何而來呢?來自于煩惱和迷惑。當我們在生活中,或對人事産生煩惱,或對世間覺得迷惑。這即表示:原來所建立的架構是有缺陷的;故需進一步去修正調整。這便稱爲「疑情」也。
其實,不只禅宗是從參疑情而悟道,就以科技的發展來看,也是一樣。爲有一些新的現象,舊的學說無法消融。或有一些新的需求,舊的技術無法滿足。于是,乃必須建立一套新的學說,或研發出更新的技術。
這便是從苦集,而産生疑情也
因此,就參禅而言,我倒認爲:並不是得先去參一個「話頭」,然後才能從這話頭中,而起疑情。而是在我們生活之中、生命之中,自然就會現起很多疑情─因爲只要衆生還未覺悟、還未解脫,他一定會有很多迷惑與煩惱的。于是在迷惑、煩惱的當下,就已現起疑情也。
故佛法有四聖谛,曰:苦集滅道。很多人乃認爲:苦集滅道,是小乘佛法爾。事實上,苦集滅道是一種思考模式。于世間種種不和諧的現象中,更去追究它的原因,這就稱爲苦與集。就像一個人生病了,是苦;更以追究病因,則是集。事業失敗了,是苦;冷靜去反省失敗的原因,則是集。機器壞了,是苦;查出壞掉的零件,則是集。
所以「苦集滅道」,其實是世間、出世間一種共同的思考模式,而非只有小乘佛法,才講苦集滅道。大乘佛法雲何就能離于「苦集滅道」呢?這從苦果而尋集因,即是禅宗所謂的疑情也。
悟境的顯現
若新的模式或作業系統,乃比原來者更簡捷方便、更廣大涵容或更具伸展空間,則爲悟境的顯現也。
于是如經過一番辛苦參究後,能夠悟得新的模式或新的架構;且這模式或架構乃比原來的,或更簡單方便,或更廣大涵容,則爲悟境的顯現也。就像剛才所述WINDOWS的作業系統或因果理論等。以不同的因、不同的緣,就有不同的果,這就具足了不盡的涵容性與無窮的伸展空間。
因此在我們生命中,乃有一種內在的需求─即是須不斷去提升悟境的需求。所以雲何我們會覺得佛法比較高明呢?因爲世間法大都是比較拘謹、格式而局限的,但佛法卻能昭示我們一個更具彈性的思想架構。因此我們才會覺得佛法更好,禅法更直截了當。
其實這原則,也可以拿來驗證看自己修行是否進步?如果到今天爲止,對于一個原本很簡單的問題,卻常把它弄得很複雜,複雜到既自己沒辦法處理,也別人無可奈何,這即表示你的修行根本沒有進步。我們看禅宗的祖師,在回答問題時,多幹淨俐落!
因道與滅,而得提升
前面既已說「苦集」,下面更以論述「道滅」。道是什麼呢?道是參出原因後,再用對治的方法,或者另建立一套新的架構、模式,這便稱爲道。而滅者,消極的是排除原來的苦,原來的不和諧;而積極的,是能趨向于更大的自在與圓滿。這乃稱爲:從道滅而能提升悟境。
本來清淨
若一架構或作業系統,已能圓滿地涵容一切,且具無限的彈性空間,則稱爲本來清淨也。
前面既說:本來清淨,乃一法爾存在的道理。然究竟是什麼道理呢?如我們經不斷地覺悟,故能體證到一個涵容一切、且具無限彈性空間的理,則稱爲本來清淨也。
所以本來清淨,即似中國佛教所謂的「圓」教。圓者,既圓滿,又圓融。圓滿,乃謂一切現象都能包容;而圓融,乃謂一切現象都無隔礙。以上理論講來講去,還是太抽象了。我想還是舉一些較現實的事例說明,將會更清楚。
甲、如人身體中,雖手腳、心肺等,形狀功能,各不相同;但必和合才成一健康的人。
首先講到人的身體,外有五官:眼耳鼻舌身;內有五髒:心肝脾肺腎。還有手腳、軀體等。雖其形狀、功能各不一樣,但就整體生命的功能來看,每一種都不可或缺。
所以,從個別來看,雖各個不同;但就整體而言,乃皆平等而清淨也。爲什麼是平等清淨呢?因爲各有所需。但除非對整個身體的結構、功能,已完全了解;否則還不易平等觀待也。
但現代因分科的關系,故有的專研內科,有的擅長外科。這便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體。甚至以前,還認爲盲腸是沒有用的;故最好于開刀時,就順便把它割掉。而今卻認爲盲腸還是有點用,故現在又不流行一開刀就把它割掉。
故從整體觀之,各皆平等清淨也─然雖平等清淨,卻不妨有個別的差異。
這也就說:要有足夠的氣度、視野,才能用整體的觀點,去觀察諸般現象,也才能確認它們都是相輔相成的。我想對身體的比喻,大家都可了解。
乙、如職業中,雖有士農工商之別;或即職位中,亦有尊卑榮賤之屬。然共成爲分工合作的人類社會;故從整體觀之,亦皆平等清淨也。
其次說到職業,古來謂有士農工商之別;而現在百千行業,又更複雜矣!又即使在同一行業中,同一公司裏,也有職位的差別。如董事長、總經理、科長、辦事員等。職位既有高低,收入也有多少;故從世間人看來,總是琳琅滿目,計較不完。
但是若從整體人類分工的社會來看,其實都是需要的。既需要醫師、工程師,也需要環保的清潔人員。因此,當從整體去觀察了解,才可以確認:職業乃無貴賤。
以這種整體概念,是文明進化的結果;故現代人,乃更容易接受。
丙、如生態中,雖有虎豹獅狼等凶猛野獸,亦有蝶蟻鳥魚等溫馴牲畜;然共結成生態上的食物鏈。故從生態視之,亦各皆平等清淨也。
我們再談生物學上的「食物鏈」。在生物當中,有些乃被稱爲猛獸;就像虎豹獅狼等,爲都是食肉族故,被稱爲猛…
《楞嚴新粹 從「無始無明」到「本來清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