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新粹 从「无始无明」到「本来清净」▪P2

  ..续本文上一页

  其实,真正的十二因缘,乃如环扣一般,无始无终。

  

  众生因为无明,所以造业;而造业后,因于业障牵引的力量,使他更不能够去觉悟实相。于是因为业,所以更无明。因无明,所以更造业。

  

  由是,无明跟业障,就像轮轴一般,一直滚下去。根本无法分辨那个是初始的?那个是随后的?那个是主导的?那个是附带的?所以不可一厢情愿,而错无明当作第一因。事实上,佛法根本不承认有第一因。

  

  三世中的无明、众生中的无明;虽同名为无明,但内容与相状,却不尽同。

  

  其次,如从业习而产生无明。则无明,名字虽相同;但内容与相状,却不尽相同。像有些人贪心较重,有些人瞋心较重;既贪心是无明,也瞋心是无明。可是,贪跟瞋所造的业,就不相同矣!

  

  同理,谓不学佛的人是无明;但已学佛的人就明了吗?且未必!然这两个无明,其实还是不一样的。但因习惯上,都把它称作无明;所以时间久了,就以为全都一样。我的生死烦恼,来自于无明;你的生死烦恼,也来自于无明。我们同为无明众生,或同被无明所蒙蔽。似这样说来说去,却把无明愈说愈远了。

  

  无明亦非外铄者

  所谓外铄者,就是说无明乃从外面来也。就像西医多认为:有些人为什么会生病呢?乃被细菌感染故,所以生病。事实上,被细菌感染只是生病的原因之一!有时候太累了,也会生病;有些人情绪过度恶化,也会生病。可是目前的思考方式,还是多把原因向外去找。

  

  「无明」只是与觉悟不相应,或还不到觉悟的境界,故称为无明。而非众生本明,但被另一个「无明」所蒙蔽,因此才变成无明。

  

  同理,所谓「无明」只是还未觉悟到那个本来清净之理,故称为无明。或者为我们的修行,还体验不到更高的悟境,所以称为无明。而不能说:众生自心原本清净光明,但为被另一个外物盖住了,所以变成无明。

  

  但是在很多经论里,却常说「众生被无明所覆蔽」。好象无明似一块黑布,从外面把我们的眼睛盖住了。于是为看不见故,乃变成无明。其实,不觉悟乃为视野狭窄、悟性所不及,故不觉悟。而非因心被盖住了,所以不觉悟。这情况就像我们常说「不知道」。何谓「不知道」?乃为知所未到故,所以不知道;而非我们的心是本来知道的,但被另一个「不知道」盖住了,所以不知道。以上,原是世间很单纯、明确的道理,却被愈说愈离谱了。

  

  事实上,释迦牟尼佛最初讲众生无明,只是说他没有觉悟到实相、没有觉悟到空性,所以称为无明。而后来,却被说成:众生本来清净,但被另一个「无明」盖住了,所以变成无明。这样,我们就觉得太冤枉了。

  

  其实,不管不知道、还是无明,都跟我们的生活经验蛮接近的。但是若硬要把无明哲学化,而或把它当作生死的第一因,或把它当作外铄者;则反而将无明的性质,愈说愈朦胧,愈说愈神秘,也愈说愈离谱。这就是何以会产生「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等问题的原因。

  

  简言之,以不明实相,故称为无明。而非谓心被「无明」蒙蔽故,所以不见实相。

  

  如果对无明,最根本的定义,都弄错了。则再问些有的没有的问题,还有什么意义呢?甚至要正面回答,也就愈来愈不可能了。所以要真正回答这类问题,还是得先回归到:无明真正的定义是什么?

  

  无明的源由

  以不管是个人的初生或文明的成长,都是从最初视野狭隘、所知偏端中,而慢慢去增广、扩大和涵容的。

  

  以上如已对无明最根本的定义,已理清楚的话;则再来审思「无明从那里来?」就简单多了。因为不管是个人的初生,刚生下来时当然视野比较狭隘,而悟性也不可能那么高。或如一个文明的进化,最初也都是从比较原始、简陋的状态,而慢慢进入文明的历程。于是以知识愈累积愈多,故悟性也愈提升愈高。

  

  我们既不会期待一个人初生下来,就是全知全能的。也不会假设将有一个文明,从始至终都是一样完美昌盛。从最初所知有限,而慢慢去增广、扩大;从最初所知偏端、不正,而慢慢去调整、涵容。这才是生命的常态。

  

  所以无明,乃为所知不足故,或所悟不高尔。譬如金字塔,既塔底不够广,更塔顶不够高。

  

  因此无明既非全然不知,也非全然误谬,它只是所知较浅陋或偏端尔。这情况就像初生的小孩,虽见识不足,却也非无理取闹。更不能说:为这小孩子被魔侵扰了,所以颠倒发狂。

  

  所以我倒认为:无明,才是众生生命的常态。这就像一座金字塔,既塔底不够广,更塔顶不够高。因而众生,也才能从这个基础中,去发心学佛、修行。

  

  这也就说:虽「本来清净」的道理,是从来就存在的。但是众生,还得要从无明的基础去慢慢修行、觉悟。而修行觉悟后,才能开展出更宽广的弹性空间来。

  

  但是为众生习惯用二分法。故以为「明」,就是绝对的明;而「无明」就是完全的错误。如用这绝对的二分法,就不可能从无明而到明了。这也就是何以唯识在解释众生「云何从修行而对治清净」时,在理论上竟很难跨过去的缘故。

  

  从无明到明

  开拓视野,增长知见,并努力提升心智,使臻于觉悟的境界。

  

  因此,我们还需再问:无明从那里来吗?当然不必了。然而我们犹得再明辨:云何从无明而到觉明?而如果前面所讲的,已能接受的话;则不出两种策略:一、从多闻熏习中去开拓视野、增长知见;二、更重要者,要努力提升心智,使臻于觉悟的境界。

  

  这就是在《阿含经》里,释迦牟尼佛所作的比喻:譬如一个人被箭所射,你还要穷究「这箭从那里来」吗?当然不需要!但应着手处理:如何把箭拔出来?所以要关心的,不是无明从那里来?而是往那里去─即如何从无明到明。

  

  由是无明与觉明,乃非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一条连续的曲线:

  

  

  

  

  

  之前我已提到这样的观念:不管是从有我到无我,或从无明到觉明,皆类似于一条连续的曲线,且这还是数学上所谓的「渐进曲线」。

  

  我们且看图中,为什么把无明画在X轴的右边呢?因为既它的量比较低,也它比较偏端。而经过修行后,一方面使我们的量慢慢增加,二方面使我们的质慢慢提升,故能趋近于中道─也就是图中的Y轴。于是乃能从无明而趋向觉明。

  

  然既是「渐进线」,则在右端,无明即使量很低,即使很偏端,终不可能与X轴相交,即不可能变成零也。此即前所谓「非全然不知,也非全然误谬」也。同样在左端,觉明虽不断提升而愈趋近于Y轴,愈趋近于中道;但也终不可能与Y轴相交。

  

  这也就是我再三提到的一种观念:修行乃无终点,我们只是不断去努力而已。这样的观念,对于急着要去作终结的现代人,应有蛮大的对治效果。故真修行者,既不能指望终点,也不能自觉得我已满意了。唯应掌握正确的方向,而不断去迈进也。

  

  举实例说明

  接着,我们再用世间的一些事相,来说明「云何从无明到觉明」的过程。当然这说法,会与习所听到的不一样。

  甲、如古天文学的「太阳绕地」说,与伽利略的「地球绕日」说

  过去于天文学上,不管东方或西方,都是认定「太阳乃绕地球」而转。后来有位伽利略,却发表「地球绕日」学说。这样的说法,就已究竟了吗?其实也不见得!事实上,以如今所了解的天文学,虽九大行星是绕着太阳转没错;可是太阳却又绕着银河系在转。而银河系究又绕着什么转呢?

  

  于是若照这样转来转去,其实也很难说是「谁绕谁转?」除非有一个定位点,才可以说谁绕谁转?而现在竟连个定位点都没有,怎可以说谁绕谁转呢?

  

  然而古人又何以认定「太阳绕地说」呢?因为古代的视野较为局限,所以用「太阳绕地」的学说,就足以理会他们所见到的一切现象。而后来,因天文望远镜的发明,使人们看到更多的星象。故这时再用「太阳绕地」学说,就无法胜任。于是乃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模型,故有「地球绕日」说之创立。

  

  简言之,为视野扩大了,所以必须建立新的模型。而为已建立新的模型故,得更趋向于觉明。

  乙、如牛顿的古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牛顿经过一番地参究后,乃把古典力学归纳为三大定律。故这三大定律的发现,对过去人来讲,已经是一大悟境了。后来爱因斯坦又发表相对论,以修正牛顿的古典力学。

  

  事实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现在真有几个人能完全了解呢?我看是很有限哩!因为相对论,乃更方便应用于特别的时空─即物体的速度,趋近于光速的时空里。而在一般的世界里,用牛顿的古典力学就绰绰有余了。如果这时候,还要滥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竟是「杀鸡用牛刀」也。

  

  所以,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只是应用的时空不同罢了。这也是因为视野的不同,故建立的模式就不一样。

  丙、如西方心理学的「自我」与佛法的「无我」

  西方的心理学,基本上是以肯定「自我」为前提。后来觉得这个自我,没办法解释一切现象,于是乃补充曰「本我、超我」等。最后更说:这自我,其实也必从种种人际关系、种种互动因缘中,才使其特性展现出来。故离开了这些关系,自我也就不可得了。

  

  以上的讲法,其实跟佛法的缘起观,已蛮接近了。可是,他们终究还未放弃自我的概念。所以乃以自我的概念为前提,而更去修正它。使它更灵活、更具弹性些。

  

  相反地,佛以他的视野、以他的智慧,乃比西方的心理学家,宽广得太多了。因为我们都肯定,佛有三明六通;故不管从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皆能看到众生在无穷尽的生死里,种种起落变化。于是…

《楞严新粹 从「无始无明」到「本来清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