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開機─是你急,而非我急
以我平日即很少跟別人連絡,所以即使閉關一年也沒關系,即使出國兩個月也沒關系。因爲有關我的事情,本來就很單純的,而且都已事先規劃好了。
或問:那你又何必用手機呢?其實,我的手機是拿來當公共電話用的。即要用時,才開機;而用過後,即關機矣!所以即使留言給我,也不見得有用;因爲我乃未養成「無事去聽語音留言」的習慣。
記得,最初于山上時,乃未裝電話。所以有些人就跟我說:「法師!還是去裝電話吧!至于錢,您且不用擔心。」我說:「我非擔心錢的問題!而是擔心會噪音頻繁。」他們又說:「如果有急事找你,該怎麼辦?」我說:「急是你急,又不是我急。」
在座各位,你也敢回答說:「急是你急,而非我急嗎?」相信在今天的社會中,沒幾個人能這麼笃定而悠哉的。
不忙不亂.悠閑自在,乃人間的「剩閑」也。
于是很多人都說我有福報,然不是因爲我有錢而說我有福報,而是因爲我有閑而說我有福報。所以,雲何有福報呢?乃竟成爲人間的「剩閑」爾!什麼意思呢?剩者,就是局外人也。如有些人常罵人說:「你到一邊涼快好了!」于是聽者,就覺得很難過,好象被剝奪了什麼權利。而我這種人,卻挺喜歡別人請我到一邊涼快,當局外人去。
甚至如有人批評你「不務正業」,你聽了也不會有什麼好受的。而我卻是笃定地:以「不務」爲「正業」也。于是既以「不務」爲「正業」,又怎能不悠閑自在呢?
共業中的不共者
這也就是我今天所要講的主題:如何成爲共業中的不共者?以資訊時代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忙、茫、盲,這是共業使然。要憑個人的努力,而改變時代的共業,我覺得是很困難的。但是透過覺悟與努力,卻能使自己或少數跟我們相應者,能成爲「共業中的不共者」,便是我們所要努力的方向。
從資訊到智慧
然而欲悠遊在兩個世代間,乃要有一種本事:就是如何從資訊的吸收,直到智慧的完成。
資訊的流通,不等于智慧的深廣;甚至資訊的過度流通,或將妨害智慧的成長。
現代資訊的流通量雖然很大,但是資訊的流通,卻不等于智慧的成長,不等于智慧的深廣。這情況就像我們以前于考試時,便連趕夜車,而去應付考試。雖分數也能考得不錯,但大都考完就忘了,而無法在心裏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智慧者,乃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發酵、沈澱、結晶也。故若資訊流通速度太快,而沒時間讓我們去發酵、沈澱、結晶,則現代人的智慧卻比以前人膚淺也。
甚至資訊的過度流通,或將妨害智慧的成長。所謂「或將妨害」,並不是說「必然」,卻「極有可能」。爲什麼呢?因爲若資訊流通得太迅速,則很多人光要去吸收這些資訊,便已經很匆促了;那有時間、心情,再去作智慧的提升呢?于是資訊越流通,反而智慧越不足。而智慧越不足者,就越不容易安心立命于此時代中。
資訊的特性
無常迅速.狹隘局限.虛僞幻化
不只不能安心立命,或將造成更大的徨仿與迷失
何以資訊不能讓人安心立命呢?這乃與資訊的特性有關。因此下面我們便來分析資訊的特性:
一、就是無常,即變化的速度非常快。我的第一本文集《一葦過江》,到目前已出版十多年了。上次改版時,主編問我:有沒有什麼需要修改的。我看過後,說「都不用改」。因爲關于佛書,何止十多年不用改;甚至百千年,也不必改。但如果是有關資訊的書,說白一點,叁個月後你不是「必須改」,而是根本就不用再去看了。
以前我常看電腦雜志,而電腦雜志如過期了,就興趣缺缺。甚至過叁個月後,就可以丟一邊去了。有很多書如你寫的速度不夠快,則可能還沒出版,就已過期了。譬如你寫的是WORD 97,正埋頭苦幹間,不意WORD 2000又已上市了。于是WORD 97,就被淘汰出局也。有關資訊産品的流通速度,相信各位都比我有切身之感。
二、速度越快,則視野會越小。尤其科技的世界,本就是分工合作的。故「大學」所學的,其實卻沒有「小學」學得廣;至于碩士班、博士班,更是越學越狹隘。所以我經常調侃「專家」,乃是鑽牛角尖的「鑽家」;甚至只能「鑽進而不能鑽出」的鑽家。于是乎只鑽牛角尖,究竟是能自得其樂呢?還是不能安心立命也?
叁、虛僞幻化,過去人認爲「眼見者爲真」,而現在即使眼見了─非現場所見,卻未必是真。像數位影像,如果經過專業的軟體處理後,便很難判定是真是假?甚至視訊,也可以重新剪接。尤其是數位錄音,更方便作插播和剪接。所以現在,即使眼見了,耳聽了,卻未必是真!甚至很多在網路上散發的謠言,更難判斷它是真是假?至于用「3D動畫」所塑造出來的世界,更是「心想事成」,隨便你怎麼搞都行。
于是乎,這麼無常迅速、狹隘局限、虛僞幻化的資訊,可能讓我們安心立命嗎?不只不能安心立命,甚至會形成更大的仿徨與迷失。
就像我們要買一樣資訊産品。有人說:你今天買了,明天就要後悔。因爲過一段時間後,又將推出功能更強、價錢更便宜的産品來。于是乎,在買跟不買間,就已經很猶豫了。總不能永遠不買,而買了又不能不後悔!
其實對我們買者而言,「買和不買」間,也只是差別幾千塊錢的小事而已!就已這麼讓人猶豫了。至于對一個經營者而言,要開發任何産品,一投資下去,便是千萬、上億的金額,可想而知那壓力,更是焦灼難堪。所以要在資訊的事業裏,能讓自己安心立命,真是不可能哩!接著,再談到智慧的特性:
智慧的特性
曆叁世而不移.放四海而皆准.日用而不離
知性的層次:資訊.知識.智慧.真理
所謂智慧者,是指既過去如此、現在如此,也未來如此的准則。像剛才提到我第一本文集《一葦過江》,何以到現在,都不用再修訂呢?因爲它是有關智慧的書。故佛經到目前爲止,已經二千多年了,而我們今天還在研習;甚至再五百年、一千年後,這些經典必然還是有它的價值。故以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如此,才稱得上是「智慧」也。
其次,放諸四海而皆准,也是一樣。佛書不只印度人讀、中國讀,現在西洋人也在讀。必到任何地方都用得上,才稱爲智慧也。
叁、日用而不離。真正的智慧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到處都能運用得上,才稱爲智慧。故它跟科技的産品很不一樣,以科技産品都有非常「特定」的用途。譬如掃描器,你要掃描時雖不能不用,但不掃描時就完全失用。我的掃描器,因太久沒用了,不只蒙上厚厚的灰塵,甚至已故障了。
而智慧不然,它是你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一切待心接物的准則;故即使只是動心起念,都與智慧脫不了關系。
因此,要真正的安心立命,乃是要將心安在智慧之中。于是,我乃將知性的層次,分爲四種:
第一是資訊:如剛才所講到的。
第二是知識:像現代所開發出來的新知識,不管是物理學、化學、生物科技等都屬之。知識原則上,也可以越發展越細致。但它跟資訊,還是有些不同:以資訊是流動性,故速度很快;而知識大致是累積性的,故還比較穩定些,像物理學、化學的道理,雖是以前學的,然到現在還是很好用。我們再用一張圖形表示:都是書!抱得滿滿的。
第叁是智慧:智慧雖很難用科學的儀器來衡量「這個人有沒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在處理一些事情時,他的表現乃跟一般人大不一樣。甚至有智慧者,在面對逆境、險難時,他的情緒又跟一般人大大不同也。
第四是真理:真理是什麼呢?「萬法歸一」,一切資訊、知識、智慧,皆不出此中。無量爲一,一爲無量。
以上,知性的四個層次,我們且用「金字塔」的圖形來表明:
金字塔的結構
資訊的流通.知識的廣博,未必即是智慧
然智慧的成長.真理的覺悟,乃必有資訊與知識的基礎
以資訊跟知識乃是在金字塔下面,所以底部非常寬廣;而智慧跟真理則是在金字塔上端,所以越收就越小,但也越來越高。
以目前大家比較重視的是資訊的流通跟知識的開發,而未在智慧的提升跟真理的覺悟上多用心。于是從金字塔的架構中去看,乃很容易確認:資訊的流通、知識的廣博,未必就能增長智慧。因爲若只逗留在第一、第二層中,即不能成長智慧。
但是智慧的成長、真理的覺悟,卻必須有資訊和知識的基礎。這情況就像大樓,不管蓋得多高,總是得從底層蓋起。所以因爲資訊的流通、因爲知識的淵博,現代人有條件能比過去人更有智慧。可是剛才又說到:我卻認爲現代人未必比過去人更有智慧。爲什麼呢?因爲不在這方面用心爾!所以能不能有智慧,但看我們是否善用這些資訊跟知識?
唯安心立命于智慧與真理中
講到這裏,我的重點已很明確了:就是欲安心立命于這時代中,只有從資訊、知識的基礎裏,去提升爲智慧跟真理,才能真安心立命也。
從差別相中,去歸納.覺悟共通性
于是乎,如何從資訊、知識的基礎裏,去提升爲智慧跟真理呢?以金字塔的下面是「差別相」,故可越分越細,但總是枝末爾!而金字塔的上端是「共通性」,故可越收越尖,而歸于根本也!
故要用心于從林林總總的差別相中,去歸納出比較規律而統一的原則。當然于諸「定律」間,還是有「高低、廣狹」的差別。因此何者才是「萬法歸一」的真理?便得花更多的時間去參究、去覺悟的。
于是既萬法,都不出此原則。則這真理,就能成爲我們立身處事的准則。它像羅盤一樣,可隨時隨地來調整我們的方位,以確…
《法雲灌頂 安心立命于資訊時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